抗疫|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

2020-12-04 七一網

身著一襲白衣,他們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脫下厚重「戰袍」,他們對父母有著怎樣的牽掛?對愛人有著怎樣的思念?對孩子有著怎樣的眷戀?對所見所聞有著怎樣的感動?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

點擊音頻,收聽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第六期。今天講述這樣的一家人。哥哥叫劉繼星,是北京胸科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妹妹叫劉繼月,奮戰在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而他們的媽媽也曾是醫務人員,退休前就職於北京地壇醫院順義院區,參加過抗擊非典疫情。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媽媽

來自新華社

00:0005:26

3月5日 武漢

從來到武漢的第一天,我就做好了戰鬥到底的準備。

說實話,我能走上護士這條路,其實和媽媽有分不開的因素。我學護理學的時候,還算比較早。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男孩兒學護士這個職業,我們班一共72個人,就兩個男生,很多人開始不理解我一個大男孩兒怎麼選擇了這個職業。

圖為北京胸科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劉繼星護士。

但我就覺得,救死扶傷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還可以用自己所學去幫助別人,這次在一線,男護士的優勢就顯出來了,力氣和體力都相比女護士大,看著自己護理的病人一天天好起來,還真是挺有成就感的,是打心眼兒裡高興。

其實每天忙的時候還好,就怕閒下來。身處一線,誰能不想家?主要還是想老媽,挺擔心的。但一想到當年非典時她在一線的畫面,我就覺得,我現在這些都不算什麼,只要能堅持就能勝利。

她抗擊非典,我抗擊新冠,我要做得比她更好。

圖為北京胸科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劉繼星護士。

現在已經養成了每天和媽媽打視頻的習慣,她雖然嘴上不說多擔心,而且總說我在家沒事,你們兄妹倆放心。不過估計我要是一天不打,她晚上怕是就睡不著了。

真希望疫情能趕快過去,希望我妹妹能夠平安,希望家人能夠平安、武漢能夠平安、湖北能夠平安、中國能夠平安,希望我們所有抗擊疫情的醫務工作者都能平安回家。

圖為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的劉繼月在工作中。

3月5日 北京

已經記不清這是在ICU值班的第幾天了,總是看不到媽媽、總是看不到孩子,有時候真是會覺得很無助。

但想想哥哥都去武漢前線了,老媽當年也在一線抗擊非典,自己也不能輸啊!所以就更加努力地對抗新冠肺炎。

希望媽媽在家自己能夠照顧好自己,別擔心我們兄妹倆了,我們肯定會照顧好自己。也希望哥哥在武漢一線吃得飽、睡得好,有力氣抗擊這個病毒。真的是很想對全天下所有的醫護人員說:我們一起努力,一起來打敗這個新冠肺炎病毒。

還是暢想一下未來美好的生活吧!這場戰役結束之後,一定要多陪陪媽媽、多陪陪孩子,然後我哥趕緊回來,我們一家又團聚了,歡歡樂樂地吃頓飯,好好地在家休息幾天。

圖為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工作的劉繼月。

3月5日 北京

2003年非典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沒想到一轉眼兩個孩子又上了前線。

那天老大沒來得及回家,從醫院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其實當時也挺突然的,反正還是沒控制住,哭了。但我覺得還是要堅決支持他去武漢。我說你去吧,我沒事兒,我會照顧好我自己的。

在醫院工作三十多年,這份職業讓我覺得很光榮。想想當初倆孩子填的志願、選擇的職業,都是我幫他們選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給孩子選擇這個職業。我就覺得這倆孩子心比較細,幹這個職業很適合,救死扶傷。

劉繼月、劉繼星和媽媽在一起。

現在國家有難,咱們作為醫務工作者,既然幹了這一行,就必須得上。現在他們倆應該都在忙吧,挺好,希望他們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多學點業務知識,為咱們國家盡一份力。

當年給孩子們起名字一個叫「星」、一個叫「月」,現在「星星」在武漢,「月亮」在北京,我這是在家盼星星、盼月亮,但不管去多長時間,我都支持。真希望這疫情能趕緊過去,所有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地回家。

相關焦點

  • 「你有多美」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媽媽
    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哥哥叫劉繼星,是北京胸科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妹妹叫劉繼月,奮戰在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而他們的媽媽也曾是醫務人員,退休前就職於北京地壇醫院順義院區,參加過抗擊非典疫情。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正式出道」,她把人生的這九件事攬上了
    一篇方方日記「正式出道」,看看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如下:德文版的方方日記,紅底黃字黑口罩隱喻,方方日記德語版介紹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武漢日記:被封禁的日記,來自冠狀病毒危機初始的地方》,這是一個獨特的證據,見證了這場在短時間內蔓延到世界的災難的起源,一個毫無信義去恐嚇和掩蓋真相的體制,以及普通人對一個看似無所不能的政黨的堅決抵制
  • 「專欄」葉青武漢日記:6日武漢新增死亡數字是0
    希望我的武漢日記對大家研究此問題有所裨益。——葉青「非常時期,武漢成了全國人民掛念、祈福的城市。封城後,武漢人民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 武漢在發生哪些變化?葉青是一位定居武漢40年的市民,也是一名學者和官員。在過往多期的專欄文章裡,葉青實時記錄了很多觀察和親歷的事件,並提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深受讀者好評。這將是一份寶貴的史料。
  • 「抗疫在基層」在武漢聽雪落下的聲音
    今天起,我們將陸續刊發他們寫的日記。2月6日,我接到出徵令,編組進入中央指導組社區防控組,參與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抗擊新冠疫情。晚餐間隙,我抬頭望著窗外的鵝毛大雪,聽著雪落下的聲音,想起這些天來和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江夏區各街道、居委會幹部及工作人員、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及下沉幹部仍然義無反顧地堅守在防疫一線,為小區居民排查體溫,為「四類」(確診、疑似、密接和發熱)人群住地消毒,為居民買菜送飯,隨叫隨到,不知道他們此時此刻有沒有吃上一口熱飯,喝上一口熱水,想到這,心情陡然沉重起來。
  • 無為市人民醫院馳援武漢抗疫戰士凱旋歸來!
    被病痛折磨渴望健康的患者讓她們難過,武漢人民感恩的心讓她們溼潤了雙眼,各行各業人無私奉獻讓她們敬仰。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團結讓她們無比自豪!她們的人生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她們來自無為市人民醫院,四位戰士總說自己是四朵金花。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發熱6區參與新冠病毒的救治。
  • 華中科大黎巴嫩博士生出版「武漢抗疫」紀實,向世界傳遞他眼中的中國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定量經濟學專業的黎巴嫩籍博士生Adham Sayed(中文名:楊航)剛剛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書籍《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疫情防控期間,楊航一直堅守在武漢,並在個人社交帳號上直播、撰文、回帖。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MBA定點、定向支援武漢「抗疫」
    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期,武漢全城多家醫院面臨醫療物資短缺危機,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地大MBA學子責無旁貸,第一時間支援「抗疫」。出於「危難時刻,黨員擔當」的責任使命和「兄弟情深,共克時艱」的校際情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MBA聯合會、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第十二黨支部在徵得經濟管理學院和MBA教育中心的同意後,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專碩聯合會取得聯繫並了解該校醫院急需的醫療物資需求。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3月17日8:22,記者如約收到了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發來的「抗疫日記」。春節剛過,記者就通過微信聯繫採訪,但方勤說:「這幾天正吃勁,過幾天吧。」然而,這「勁兒」一直「吃」著,始終沒松下來。偶然間記者發現他在寫工作日記,於是約定,「我一直在線,想到什麼、得空兒就發給我幾句」,太忙、太累,就把自己的「抗疫日記」發過來。
  • 武漢日記:一位普通市民的生活點滴
    坐在餐桌邊,寫今天的日記,父母房間傳來元宵晚會的電視聲,隱約聽到抗疫的詩歌朗誦節目,進去看了一會兒,堅持不下去了,眼睛溼漉漉快控制不住了,我趕緊走出了父母的房間。  又看到一則視頻,是湖北天門一個貨車司機,1月7日出門,在高速上行駛了一周,在陝西某地被交警接下去安頓在服務區。看著他憔悴的臉龐和疲憊的表情,聽著陝西交警和他的對話,溫馨且充滿理解,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積蓄的情感爆發了。
  • 他們眼中的武漢,美麗而堅韌!五位外國人向世界講述2020年武漢戰疫...
    近期,黎巴嫩小哥楊航寫的「武漢抗疫日記」在網上火了!網友表示:太感動!謝謝你讓我們看到了疫情防控期間真實的武漢!像楊航這樣通過文字或視頻向世界介紹2020年武漢真實情況的外國人,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在臉書(Facebook)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現武漢」(@Discover Wuhan)上傳播,引發網友強烈反響。
  • 作家方方「武漢日記」走紅,震撼多少人心!
    原題 65歲作家「武漢日記」走紅 震撼了多少人的心 作者:滾君 今日BGM,推樂隊《在夜裡》。歌詞來自裡爾克的詩歌《沉重的時刻》。
  • 專題|武漢「後援團」的困境與堅守——媒體對非一線「抗疫」群體的...
    2020年1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中心地區武漢「封城」。作為疫情發展最為嚴重的、病例數和感染數增長最快最多的地區,武漢面臨著醫療資源緊缺、醫務人員缺乏、城市交通停擺等種種緊迫問題,承受著抗擊疫情的巨大壓力。前線的抗疫離不開後方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關注,種種物資和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媒體逐漸將目光聚焦到武漢疫區內為緩解一線壓力、為其默默奉獻的其他的後方人物,全方位展示抗擊疫情的實況。
  • 武漢女孩的方艙日記
    那麼,日記是什麼呢?家住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的阿布不幸成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之一,隨後她被送往武漢方艙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在長達20天的治療中,阿布每天用視頻記錄生活,視頻的主角有時是人,有時是畫,有時是一封信,而無一例外,視頻傳達的都是人於逆境中直抵肺腑的溫暖。
  • 《武漢戰疫紀》-真實記錄了苦難武漢的經歷及全民抗疫的英難故事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一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自3月8日上線二十天後來,各平臺的觀看量已經突破達數億人次,其中,海外觀看量也高數千萬,成為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口。
  • 11歲經歷唐山大地震,55歲患癌也要去支援武漢抗疫
    由於工作原因,我參加過幾次緊急抗疫任務,連續幾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其中的辛酸和勞累簡直超出了我的想像。親身經歷過後,每次看到感人的抗疫事跡就會心潮澎湃。知道虎哥的事後,我的心裡久久無法平靜。謹以此文,紀念虎哥。
  • 國航「冬奧冰雪號」載援鄂北京醫療隊員重返武漢
    奧運精神和抗疫精神相結合,讓這趟旅程變得更加有意義。」今年上半年,在抗擊疫情一線堅守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下文簡稱「國航」)的「暖音機長」孫克兢,在重返武漢的那一刻,難掩內心的激動。和孫克兢一同重返武漢的,還有曾參加援鄂抗疫的北京醫療隊醫護工作者代表和國航的抗疫先進代表。
  • 企鵝·江夏娛樂│武漢:致敬英雄 聽見好聲音
    昨晚八點,以「致敬英雄城市武漢」為主題的《好聲音》總決賽在武漢唱響,音浪掀翻了武漢人的朋友圈。 事實上,這也是疫情結束後的全國第一個大型演唱會。現場近4萬人,坐席C位留給76名抗疫醫護,而演出地點,正是曾經作為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出於「記錄時光」的習慣,林文華(新浪微博@蜘蛛猴麵包)開始用視頻「寫」武漢日記。,出於「記錄時光」的習慣,開始用視頻「寫」武漢日記。你的視頻給了我勇氣和溫暖」「哥們兒,你替大家逛武漢,給我個帳號,我給你轉汽油錢」……成千上萬的網友轉發、評論他的視頻版「武漢日記」。他的微博粉絲,從3000增長到500多萬。
  • 《2020中國好聲音》武漢收官 國民級舞臺用不斷創新贏得未來
    當晚,四萬名觀眾在武漢體育中心體育場齊聚,一同見證了這位「好聲音」史上最年輕冠軍的誕生,也一同為夢想高歌,向英雄致敬。用音樂致敬武漢,高歌時代與夢想今年,將總決賽移師武漢這座歷經了涅槃重生的城市,「好聲音」導演組可謂將每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用心。
  • 諾貝爾獎得主、院士來漢交流抗疫經驗: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
    武漢重回原本模樣,充滿朝氣、創新和活力,並積極分享武漢經驗、支持世界人民抗疫。11月12日,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院士論壇上,參會院士們不約而同為武漢點讚,盛讚武漢抗疫精神及重建速度「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