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萌 陳璐 汪詩雨 王子涵 何晨
指導老師 | 郭恩強
排版 | 陳思穎
責編 | 孟娜
一、導言
(一)
事件背景
2019年底,我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1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中心地區武漢「封城」。作為疫情發展最為嚴重的、病例數和感染數增長最快最多的地區,武漢面臨著醫療資源緊缺、醫務人員缺乏、城市交通停擺等種種緊迫問題,承受著抗擊疫情的巨大壓力。
前線的抗疫離不開後方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關注,種種物資和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媒體逐漸將目光聚焦到武漢疫區內為緩解一線壓力、為其默默奉獻的其他的後方人物,全方位展示抗擊疫情的實況。
(二)
分析目的與理由
我們選取深度報導的主題是疫情中的「後援團」群體。「後援團」指的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醫務人員外奮鬥在疫區一線的人員。包括但不限於患者家屬、抗疫志願者、外賣員、接送人員和運輸物資的司機、社區工作人員等。
媒體除了報導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也關注到了非一線的、後方支援群體的努力和堅守。我們選擇抗疫非一線群體的後援人物的報導進行分析,一方面可以關注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媒體在非前線如何去關注、切入、展現非一線的抗疫人員和後方的抗疫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此類人物類報導來分析深度報導的寫作方法。
(三)
寫作思路
確定了關注非一線的抗疫人員主題後,我們在非一線抗疫後援團的眾多群體中選取了外賣員、車隊司機、醫院設計師和武漢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四類群體進行分析。
我們發現,這四類不同的人物群體的報導存在共性,但各有特點和側重。綜合這四類群體的報導能夠對人物類的深度報導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和體現。
因此,我們選取了2020年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疫情最嚴重時期,發生在疫情中心武漢的21篇人物類報導,將通過這四類群體人物報導的共性,從寫作手法、敘事視角、切入角度和報導出發點四個層面來對抗疫「後援團」的深度報導進行分析。
二、聚焦群體
(一)
外賣小哥:一個人的堅持
報導對象分析
(1)報導對象:以小見大&引發共情
在上述五篇報導中,媒體選擇聚焦典型人物以反映群體現象。報導通過對外賣小哥個體經歷、心路歷程的描寫和被採訪時言論的引用,強有力地反映了外賣小哥這一群體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表現和心境,進而體現了外賣員群體在困境中的堅守與努力。
第一,聚焦個體,「以小見大」。外賣小哥作為有故事的「小人物」,他們也會害怕、擔心,但是他們選擇了堅守崗位,這可以讓讀者看到個體堅守的精神,體會到外賣小哥群體的力量。《外賣騎手「留守」武漢:願為這座城做虧本買賣》一文描寫了吳費超所負責的站點裡仍在堅持工作的幾位外賣員的努力與付出,其目的除了體現這一站點的堅守,更以小見大,反映了無數個在堅持運作的外賣站點。
第二,從個體事件出發,引起共情。個體事件可以讓人物報導更鮮活,更能打動人心。《外賣訂單裡的武漢:穿越隔離的愛情、親情與勇氣》通過對「異地訂單裡對家人的牽掛」、「異地訂單裡對愛人的思念」、「為武漢加油祈福的訂單」等幾個具體事件展開敘述,體現了外賣小哥的無畏、溫暖、堅守和奉獻。其第一視角的自述形式貼近生活,也更易讓讀者產生共情,領會到武漢地區外賣小哥群體堅守的不易。
在個體報導中,第一人稱的敘述增加了報導中心理描寫的可能,讓讀者產生代入感,更真切地感受到外賣小哥從緊張擔憂到感動和溫情的心理變化過程。可見,被報導者對家人的牽掛、對愛人的思念、對武漢的擔心都是通過個體具體事件來展現的,從而引發共情,使報導更具感染力。
(2)寫作手法:詳略得當
報導以講故事的形式詳敘典型事件。在碎片化閱讀趨勢明顯的時代下,傳統嚴肅的寫作逐漸喪失市場,而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更能吸引讀者興趣、減少閱讀疲憊感。
《外賣訂單裡的武漢:穿越隔離的愛情、親情與勇氣》一文,作者平均分配篇幅,以外賣訂單的備註內容為切入點,詳敘了四個典型人物的具體事件,藉助故事性的敘述,展現疫情中武漢的溫情。《90後外賣員拍攝城市日記:希望武漢早點好起來》以圖文形式詳細記錄了外賣小哥李遊的一天,詳敘的日記形式能夠讓讀者有身份代入感。
報導對次要人物事件進行略敘,通過引用其他相關人員的言語來交叉印證。單一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報導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者在撰寫中補充了其他消息源,豐富了報導視角。
《疫情中的快遞、外賣員:我們在工作,就代表城市在運轉》在主要記敘了因生活壓力而堅持繼續跑單的外賣小哥鮑飛、郭峰的故事外,還以略敘的形式補充了因經濟原因繼續跑單的王建和對武漢有特殊情感的老計的故事,豐富了主人公的行動動機。《外賣騎手「留守」武漢:願為這座城做虧本買賣》主要聚焦吳費超、李浩潔、王樹三個人物,並引用其他人物的原話充實文章內容,反映了「留守」的外賣小哥「願為這座城做虧本買賣」的主題。
(二)
貨車司機—— 一群人的徵途
報導分析
(1)聚焦群體,以人物群像反應事件
人物群像可以幫助讀者從多個視角看到同一事件,進而形成豐富立體的印象。在六篇關於火車司機的人物報導中,作者並不僅僅針對某一特定人物進行深入分析。相反,作者通過描寫車隊運送過程中司機的心理過程和疫情帶來的運輸困難來展現武漢封城後的疫情實況,透過司機們的敘述塑造讀者對武漢疫區的印象。
如《他拉著10萬隻罩,開往已經封城的武漢》和《開往疫區的貨車》兩篇文章中,王慎才和李星在運輸過程中需要定時給車廂消毒、高速路口多次測溫、進入武漢後看到的實景和醫務人員收到物資時的神情等細節描寫,都在向讀者傳達疫情期間全國的交通封鎖情況和武漢封城後的居民隔離生活。
(2)塑造多個人物典型
大部分關於貨車司機的報導選擇多個人物進行深入採訪,但真正的報導對象僅為「貨車司機」這一群體。作者經過選擇和過濾,截取報導對象的個人特質,概括出貨車司機的群體特徵,將貨車司機群體看成一個獨立的「人」。文章在人物和細節描寫中,通過渲染緊張嚴峻的疫區氛圍,烘託出非一線人員在後方做出的努力,也展現貨車司機的共性。
《到邊界拿貨,貨司機組隊……醫療物資如何打通武漢城》一文通過對志願運輸隊伍的鄭權、多次轉道才到達武漢的曹師傅、熱心對接物資的物流公司老闆李銘、樂觀爽朗的個體小貨車司機陳鵬等多位人物的刻畫,展現出普通卻勇敢的「逆行者」形象。作者並未對文章中的全部人物進行深入挖掘,而是通過展現每一位司機的特點,塑造出一群熱心樂觀、善良真誠、勇敢無畏的貨車司機形象。
由上圖可知,此類文章多採用第三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視角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客觀陳述,側面突出文章中心。文章多次引用報導對象的原話,營造貼近生活的閱讀環境。此外,報導還多次採用襯託的寫作手法,以歡快輕鬆的節日氛圍反襯疫情時期沉重焦慮的社會狀態,前後反差強烈,引起讀者共情。
(三)
「小湯山」設計師——繪製防疫藍圖
報導分析
本版塊我們聚焦武漢「小湯山」工程的相關報導。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宣布將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建設專門醫院,以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救治。次日起,就陸續出現了對「小湯山」設計師這一群體的報導。
這些報導以小見大,通過對人物的採訪,向讀者介紹以「小湯山」為模板建造醫院的優勢和可行性,闡述武漢「火神山」的建造方案以及對其的改良和優化。
(1)信源選擇
從信源選擇上看,面對同題報導,不同媒體的信源選擇有同有異。媒體的信源不只局限於採訪總設計師錫璆,採訪對象還包括設計師馬曉臨和參與設計工程的「小湯山」醫院副院長鄧傳福。
從報導內容上看,選擇的採訪對象都對「小湯山」工程和建築圖紙較為了解,能夠提供清晰明確的信息。不管是對「中軸對稱的狀」醫院布局的闡釋,還是對武漢「小湯山」選址、水源問題的解析,受訪者都給出了較為類似的回答。
不過,擁有較強人脈資源和話語權的主流媒體、全國性媒體(如《南方周末》、《新京報》、《三聯生活周刊》)有能力也傾向於對更有名望、更加權威的「小湯山」總設計師進行採訪。值得一提的是,追求時效性的「果殼」在武漢政府發出消息當天就聯繫到了參與「小湯山」設計的建築師馬曉臨,並進行了簡單的採訪,從而在第一時間給受眾傳達了有效信息。
(2)切入角度
不同媒體在進行報導寫作時,面對同一事件,甚至是同一採訪人都會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呈現報導。
《小湯山醫院設計師:沒想到圖紙再用,希望武漢新醫院效果更好》和《武漢再造「小湯山」,當年的設計師叮囑「保證安全是首位」》都是在「小湯山」設計師黃錫璆採訪基礎上進行的報導。
《南方周末》的報導切入點是設計師的闡述。報導向讀者解釋了此類應急醫院的設計亮點和優勢(「魚骨狀布局」、「通風消毒方式」「氣候與選址」等),並輔以視頻圖片。報導內容跳躍古今,讓讀者對「小湯山」到「火神山」的升級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又通過展現設計師們的群策群力,彰顯此次抗疫布局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剝洋蔥people」的文章標題聚焦設計師,但是內容涵蓋武漢施工現場。報導透過老設計師的所見、所聞、所述,穿插對現實會議、研討、工地的描寫,展現武漢建造工程的全景。「剝洋蔥people」將視角鎖定在當下,表現建造技術的成熟與進步,凸顯了抗疫布局的高效得當與穩中有進。
兩篇報導不同的視野和切入角度給人不同的觀看體驗。我們也應當思考在相似的環境下如何展現媒體的優勢和特點,根據報導的事前企劃引導採訪方向。
(四)
紅十字會:直擊物資痛點
報導分析
1月31日,湖北省紅十字會發布《關於「N95口罩36000個」接收和使用情況更正說明》,針對此前網友對《物資使用情況公布表(一)》中第14 條記錄「N95口罩36000個」的接收和使用提出的質疑進行了回復。該說明回應了網友的部分疑問,但遠未到消除網友心中全部疑慮的程度。武漢口罩捐贈風波背後,仍有諸多疑問有待湖北紅十字會官方作出進一步解答,於是陸續出現了對「紅會物資分配問題」的相關深度報導。
(1)受訪者範圍
針對紅會物資調撥事件的報導,媒體根據各自的報導關注點選擇不同的採訪對象。受訪者的範圍影響了報導能夠收集到相關內容的豐富程度,以及最後報導能夠呈現出來的信息量。
《北青深一度》和《南方周末》的報導關注點均為「湖北紅十字會發布物資分配說明後引發的輿論關注」,因此,這兩家媒體選擇的採訪對象為紅十字會的內部人員: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這些受訪者能夠準確得悉紅十字會關於物資分配的具體操作流程,所以他們對記者針對物資分配輿論提出的疑問,可以做出最真實且最有效的回答,從而提高內容的可信度。
《財經雜誌》和《三聯生活周刊》的報導關注範圍相對更大。報導將「紅十字會物資分配」這一輿論作為關注點,由此引伸到物資配送效率及物資捐贈渠道等相關問題。因此,為了獲取信息,記者除採訪紅十字會相關人員外,還選擇了捐贈方、院方、配送方等有關人員進行採訪,從他們口中獲取到與物資分配這一相關鏈上的各方事實,為報導提供真實的、直接的信息來源。其中,《三聯生活周刊》的報導還選用了公益慈善與營利法治研究中主任馬劍銀、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劉佑平二人對物資分配問題的看法,使報導內容更加豐富。
(2)報導類型
《北青深一度》和《南方周末》均採用了對話式的報導類型。由於報導關注點所涉及的事件已在社會上引發關注和輿論,且存在一定公眾質疑。對此,記者為探究事件原委,以該報導能解開公眾疑問、向公眾做出解釋為預期目標,直接將其與受訪者的對話內容呈現出來,最大限度還原事件真相。
例如,針對《南方周末》這一提問,直接引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正面回答更加客觀可信,從而避免採用第三人稱敘述可能存在的主觀判斷,導致偏差。且一問一答的對話內容的羅列能夠直觀呈現出受訪者對問題的回應,給公眾提供真實有效的解答。
三、總結與反思
(一)
報導需立足特定的主題和出發點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人們對於疫情情況和疫情人物的種種關注,但媒體在眾多的報導題材中需要根據媒體本身的調性和想要呈現的內容來選擇報導主題。
如《人物》、《南方人物周刊》和「剝洋蔥people」就是專攻人物類報導的媒體,在選題時會更傾向於聚焦疫情相關人物。而《新京報》、《南都周刊》和《財新》的報導內容涵蓋較廣,包含人物、事件等各種主題。
各媒體應結合實時熱點並把握好自身的專攻方向,從而選擇特定的主題和出發點。如此一來,各媒體既能夠在眾多媒體中凸顯自身的優勢,也能夠做出更具特點和深度的報導,合力將疫情的情況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給大眾。
(二)
人物類報導需以小見大
人物報導的特點和報導效果之一就是「以小見大」。人物雖可以做成個人專訪,但深度報導中,從人物中挖掘到的深度必然與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如外賣小哥的人物報導除了體現他們的堅守,更反映了無數個在堅持運作的外賣站點;車隊司機的報導展現的不只是群體本身和他們做出的奉獻,也側面彰顯出醫護人員出行難,物資緊缺的真實情況。
人物是社會的某種投射。沒有社會背景的襯託,人物的複雜面也難以體現。因此,在做人物類深度報導時不僅需要考慮人物特性,也需立足社會背景和人物之間的關聯,以人物作為切入點,通過人物來反映更多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現象。
(三)
報導存在深度不夠,求證不足的問題
深度報導「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報導者需要將主題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一步步深入、精確,最終形成報導。而記者有一個相對客觀的切入角,可以不斷挖掘和揭示。經過對選取報導的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深度報導都存在著深度不足的問題,一般體現為信源單一、就事論事、挖掘較少等。
以上兩篇紅會報導對於紅十字會物資調撥問題,只採用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作為信源,較為單一。在挖掘紅十字會運作的過程時,其也未對管理層和更高層的人員進行採訪。此外,讀者無從得知報導報導內容是否進行過交叉驗證,這使得報導真實和客觀的程度有所下降。
如《武漢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我們的職能就是收,我們沒有權力去決定發」》一文,「只收不發」、推卸責任這個觀點在標題、導言均已進行了強調,對話採訪的全部內容也僅是重複這一觀點。報導既未深究紅十字會的組織構架問題,也未向紅十字會提及的衛健委、防疫部等方進行進一步求證。
結語
疫情下,公眾急需通過媒體這一渠道了解到真實的疫情情況,內容的及時性和真實性此時更為重要。因此,任何新聞報導都需要與社會環境緊密結合,在調查採訪受限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形勢採取合適的報導方式和手段,立足報導主題,傳遞及時、真實的信息。秉承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發揮新聞報導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報導的文本、結構等寫作層面的考慮此時可以暫居其次。
但我們仍然對有話語權、有能力的媒體報導抱有期待, 期待在有限的條件下之下,媒體可以積極並謹慎地對深度報導的材料進行選擇、處理和編排,以達成更好的報導效果。
分析材料匯總
(1)《人物》:《外賣訂單裡的武漢:穿越隔離的愛情、親情與勇氣》 2020年02月01日
(2)《穀雨實驗室》:《90後外賣員拍攝城市日記:希望武漢早點好起來》 2020年02月04日
(3)《南方周末》:《武漢「團戰」》 2020年02月21日
(4)《新京報》:《外賣騎手「留守」武漢:願為這座城做虧本買賣》 2020年02月22日
(5)「剝洋蔥people」:《疫情中的快遞、外賣員:我們在工作,就代表城市在運轉》 2020年03月15日
(7)《南方周末》:《開往疫區的貨車》 2020年2月17日
(8)《物流時代周刊》:《疫情中的貨車司機:每天只吃一頓飯》 2020年2月6日
(9)《南方都市報》:《逆嚮往湖北運物資的司機:24小時近千公裡只喝了一杯水》 2020年2月14日
(10)「新芽NewSeed」:《凌晨四點,他倆拉著100萬個口罩進入武漢》 2020年1月28日
(11)《南方周末》:《到邊界拿貨,貨車司機組隊……醫療物資如何打通武漢城》 2020年1月26日
(12)《人物》:《他拉著10萬隻口罩,開往已經封城的武漢》 2020年1月28日
(13)「果殼」:《「武漢小湯山」將如何快速建成,17年前留下哪些經驗?小湯山設計者這樣說》 2020年01月24日
(14)「剝洋蔥people」:《湯醫院設計師:沒想到圖紙再,希望武漢新醫院效果更好》 2020年01月25日
(15)《人物》:《小湯山醫院副院長:複製小湯山的想法正確,但要確保萬無一失》 2020年01月27日
(16)《南方周末》:《武漢再造「湯」,當年的設計師叮囑「保證安全是位」》 2020年01月28日
(17)《三聯生活周刊》:《當年北京做好了建第所「湯」的準備》 2020年01月31日
(18)《北青深一度》:《一個武漢紅十字會志願者的自述》 2020年2月2日
(19)《南方周末》:《武漢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我們的職能就是收我們沒有權力去決定發」》 2020年2月1日
(20)《財經雜誌》:《直擊武漢:紅會掌控物資,協和另獲捐贈應急》 2020年2月1日
(1)《人物》:《外賣訂單裡的武漢:穿越隔離的愛情、親情與勇氣》 2020年02月01日
(2)《穀雨實驗室》:《90後外賣員拍攝城市日記:希望武漢早點好起來》 2020年02月04日
(3)《南方周末》:《武漢「團戰」》 2020年02月21日
(4)《新京報》:《外賣騎手「留守」武漢:願為這座城做虧本買賣》 2020年02月22日
(5)「剝洋蔥people」:《疫情中的快遞、外賣員:我們在工作,就代表城市在運轉》 2020年03月15日
(7)《南方周末》:《開往疫區的貨車》 2020年2月17日
(8)《物流時代周刊》:《疫情中的貨車司機:每天只吃一頓飯》 2020年2月6日
(9)《南方都市報》:《逆嚮往湖北運物資的司機:24小時近千公裡只喝了一杯水》 2020年2月14日
(10)「新芽NewSeed」:《凌晨四點,他倆拉著100萬個口罩進入武漢》 2020年1月28日
(11)《南方周末》:《到邊界拿貨,貨車司機組隊……醫療物資如何打通武漢城》 2020年1月26日
(12)《人物》:《他拉著10萬隻口罩,開往已經封城的武漢》 2020年1月28日
(13)「果殼」:《「武漢小湯山」將如何快速建成,17年前留下哪些經驗?小湯山設計者這樣說》 2020年01月24日
(14)「剝洋蔥people」:《湯醫院設計師:沒想到圖紙再,希望武漢新醫院效果更好》 2020年01月25日
(15)《人物》:《小湯山醫院副院長:複製小湯山的想法正確,但要確保萬無一失》 2020年01月27日
(16)《南方周末》:《武漢再造「湯」,當年的設計師叮囑「保證安全是位」》 2020年01月28日
(17)《三聯生活周刊》:《當年北京做好了建第所「湯」的準備》 2020年01月31日
(18)《北青深一度》:《一個武漢紅十字會志願者的自述》 2020年2月2日
(19)《南方周末》:《武漢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我們的職能就是收我們沒有權力去決定發」》 2020年2月1日
(20)《財經雜誌》:《直擊武漢:紅會掌控物資,協和另獲捐贈應急》 2020年2月1日
(21)《三聯生活周刊》:《湖北與武漢紅會,物資捐贈卡在了這裡?》 2020年2月1日
(請滑動查看)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