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2020-12-04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4月8日,武漢「解封」,離漢返漢通道全面開啟。在兩個多月的抗疫奮戰中,主流媒體也在這場戰「疫」中得到淬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導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在疫情中,如何讓人民群眾第一時間聽到權威、溫暖的正能量聲音是主流媒體之責。

筆者認為,在這場戰「疫」中,主流媒體需練好「三個核心融合力」:運營融合力(對內的領導力)、產品融合力(報導的競爭力)、媒體融合力(對外的影響力),通過網上網下統一「排兵布陣」,高效轉化為生產力,搭建信息聚合融平臺,構建電視端、客戶端、網站、IPTV等新媒體端全呈現、高質量的「雲報導」模式,真正掌握輿論場的主流話語權,方顯主流媒體擔當,以正「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時代聲音。

融人融屏 融為一體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體的記者兵力也受到疫情限制無法全力出擊,首先需具備運營融合力,融合內部兵力,以達到重點兵力重點發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緩解民眾疫情信息焦慮。

疫情發生後,廣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重新調整外採隊伍,建立抗疫外採群。同時,聯動廣西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駐村第一書記、區直醫院醫護人員、各地交警等戰「疫」一線工作人員,建立融媒體投稿群,雲上整合內容生產,形成臺內臺外、專業媒體與一線戰「疫」人員相結合的複合式生產模式,僅2月就收到各行業一線投稿近600條。

在自有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端高強度發聲。廣西廣播電視臺迅速讓10個電視頻道、7個廣播頻率、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網站、北部灣在線等新媒體平臺形成了多屏聯動共振的融合報導矩陣,通過大時段增加疫情防控宣傳報導,專欄、公益宣傳片、短視頻、MV等報導產品高頻次發力,構建起聚合信息高效傳播的聚合平臺。全臺各頻率頻道的新聞類、專題類節目編排迅速調整為以疫情防控為主要內容。重點新聞欄目《廣西新聞》和《廣西新聞聯播》、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北部灣在線等統一開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專欄。《凡事說理》《說事論理》推出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理論解讀;《在線大搜索》側重於報導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經濟新觀察》對全區物資保障、民營企業家捐款捐物等領域進行報導;綜藝旅遊頻道《法治最前線》向觀眾宣傳開展依法防控的重大現實意義。各頻率頻道全天24小時滾動字幕播出、播報疫情防控信息、防控知識,引導人民群眾堅定信心、共克時艱。

廣西廣播電視臺將重新調整的兵力安排到網上網下的輿論陣地,努力讓宣傳報導觸角觸達用戶所在的每一個地方。

融合聚能 產品升級

在疫情期間,充斥著各種來源不明的疫情信息、五花八門的防控招式,讓受眾百眼難辨。什麼樣的產品才能被用戶接受,才能更好地引導、影響受眾?主流媒體在發揮自身公信力、權威性的同時,更要從用戶的角度,利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內容生產和分發。此間,各路媒體在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報導方面各出奇招。

央視頻客戶端一線慢直播,24小時不間斷直播兩大定點醫院建造過程;央視網將「公益+內容」的報導點用「慢直播+移動直播+連麥雲直播」3種直播形態融合呈現;封面新聞的疫情諮詢機器人讓用戶能快速了解疫情數據、疫情新聞、同程患者查詢等信息,這一戰也在不斷催生主流媒體的技術升級、產品升級。

廣西廣播電視臺也在用新的技術手段服務於內容生產,在疫情信息大戰中,提升產品複合效能,用辨識度、接受度高的產品滿足用戶的信息和心理需求。

2月16日,廣西首個AI主播「小晴」登陸廣西衛視新媒體平臺及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為公眾播報最新疫情信息。AI主播「小晴」在特別報導《戰疫進行時》中,解讀疫情防控政策、普及科學防控知識、講述「逆行者」的感人故事,網友互動留言互動踴躍。「小晴」隨時在線,24小時快速上線播報節目,最大程度避免了疫情期間人員集中參與節目錄製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實現了宣傳文化產品的「雲錄製」「廣宣發」「快傳播」。

廣西衛視聯合新浪新聞推出聯合獨家報導《眾志成城戰疫情春節特別節目》,遠程對話武漢核心疫區的疾控專家、醫務人員、志願者等,並藉助廣西衛視新媒體矩陣、新浪新聞矩陣、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同步宣發推送,權威信息、最新疫情、專家聲音和防控知識及時發布,提升了宣傳效果,讓抗擊疫情的故事溫暖人心、鼓舞鬥志。

H5、長圖、動漫、海報等也是廣西廣播電視臺開展疫情報導的新媒體融合傳播手段。其聯動自治區衛健委推出的《戴花冠的病毒你為什麼那麼壞》《程雪姐姐健康小課堂》系列節目等,將音頻節目可視化;貼合用戶傳播方式,大量海報作品將科普知識圖解化,加快了內容二次分發;製作漫畫《溫暖同行 共抗疫情》,H5《廣西與十堰心連心共抗疫》發布後用戶點擊量迅速過10萬。權威信息以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觸達網絡傳播的末梢。

精準服務 融心前行

主流媒體不僅打鐵自身要硬,在建設好自主可控的自有平臺的同時,利用好商業平臺,建立互補合作關係,將主流媒體的內容藉由在第三方平臺轉換新的價值,也是主流媒體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強化自身影響力、服務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報導中,廣西廣播電視臺融合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短視頻平臺等多媒體平臺,形成合力報導體系,在傳遞權威信息的同時,還成為全社會助力抗疫的高速通道。

報導期間,廣西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搭建愛心綠色通道,幫助愛心人士和生產企業解決抗疫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17歲的鹿寨女孩韋麗萍希望捐贈自家種的砂糖橘給湖北,2月15日,綜合廣播通過廣播、微信和抖音等多平臺發出了第一篇報導《近兩噸砂糖橘欲捐湖北 誰來幫幫鹿寨愛心女孩》。短短幾天,愛心人士一呼百應,紛紛踴躍報名為韋麗萍摘果。村裡的農戶在聽到韋麗萍的愛心故事後,也紛紛獻愛心,由最初韋麗萍一戶1.5噸的砂糖橘增加至全村16戶15噸。綜合廣播還聯繫到愛心物流企業和選果廠免費包裝和運輸砂糖橘,經過綜合廣播和多方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這些情誼滿滿的砂糖橘順利搭乘上了支援湖北果蔬物資直達專列,於2月23日到達湖北十堰。同期,廣西廣播電視臺還策劃了《許個願給春天——十堰的專列 她的砂糖橘》H5融媒體產品、抖音短視頻等多形態的報導內容,在網絡端引起廣泛傳播。

疫情期間,廣西唯一一家具有防護服、隔離衣生產資質的企業受疫情影響,只有60%的工人能回到崗位。廣西廣播電視臺及時對此進行了報導,還免費滾動播出企業招工信息,微信、微博推出圖文報導,製作抖音視頻,在網絡上傳播獲得103.2萬流量的播放量。在該臺大力報導、多方協調後,企業共收到區內外200多人的電話求職,幫企業解決用人短缺問題,從側面支持了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的抗疫鬥爭。廣西廣播電視臺發揮媒體責任和擔當,主動為生產抗疫物資的企業「吆喝」,幫助他們解決了暫時的困難。

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也還要看到,傳統媒體原有的生產平臺、生產關係、生產方式有些還停留在「+網際網路」的狀態下,內容生產和分發還未真正產生根本性的革新。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主流媒體還需開足馬力,在實戰中加強網際網路思維,加速資源重組、調整結構,尋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建立起真正自主可控的高效全媒體傳播體系。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此次防疫戰疫報導中充分彰顯出新型主流媒體的先鋒作用。首先,自有平臺方面,總臺的兩大新媒體旗艦——「央視新聞」客戶端和「央視頻」客戶端——充分發揮移動端視頻報導的優勢,成為各家媒體轉載權威信息的總源頭。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2月至3月中旬,各家媒體的涉華疫情報導達到峰值,在話題類型方面大幅增加。其中,疫情實時數據的更新和關於中國發布防疫抗疫措施的報導量較大,體現出阿拉伯國家對此次疫情發展趨勢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以為本國應對此次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預做準備。結果顯示,第一階段的話題分布佔比最高的兩項為:防疫抗疫措施和疫情統計數據。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而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的新型主流媒體「人民網」 近10年來對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來構建出在人民網報導中的少數民族形象究竟是什麼。通過媒介所構建的這樣一種「擬態環境」,在廣大民眾的視野是少數民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有學者認為新媒體使得作為輿論引導客體的公眾日漸主體化,與政府和主流媒體共同建構輿論場新常態[4],儘管自媒體擁有了越來越獨立的網絡空間,但其影響力與質量仍舊參差,如此則主流媒體的引導力更應加強,從而形成良性輿論場。此次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從緬懷英雄到闢謠、科普再到政府進行事件處理等報導,對輿論引導起到重大作用。
  • 網絡時代主流報紙深度報導之創新路徑
    縱觀當今的媒體,誰能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事實真相呢?誰又能提供深刻的理性思考呢?二、主流報紙深度報導的堅守與擔當面對新媒體多元傳播平臺的衝擊,一些市場化報紙紛紛縮減深度報導版面,裁撤深度報導部門,有人發出報紙深度報導日漸式微的嘆息。主流報紙深度報導真的途窮路末了嗎?事實上,此輪深度報導調整中,眾多的主流報紙選擇的是堅守而不是放棄。
  • 全球戰疫,媒體能做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這場攸關全人類健康福祉、世界發展繁榮的鬥爭中,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面對全球合作抗疫媒體位置在哪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總臺投入5500多人採編播力量,派出216人報導團隊深入湖北防控一線,發稿近60萬篇次,全面、深入、持續地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報導工作。  從1月4日到6月30日,總臺國際視頻通訊社共對外發布9000餘條疫情防控報導素材和181場國家權威部門新聞發布會直播信號。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專業角度來看,我以為,這組系列報導是新聞媒體踐行「三貼近」原則的成功之作,是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同時也是傳統報紙在多媒體時代彰顯自身價值的一次有益嘗試。值得認真總結,發揚光大。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一貫強調報刊與人民群眾生活的緊密聯繫。馬克思曾說過,報刊「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
  • 淺談對自媒體的認識,創作的堅持,科技的繁榮與進步
    從朋友文字間自己所感,所理解,所認識而發表一點淺談。我對這位作家朋友的評價是,外表溫柔美麗,內心熱血男兒。做自媒體個人認為就是一種生活,一種傳達,一種記錄與分享,一種還原真實的行業狀態。通過網絡平臺,讓五湖四海的朋友,交流互勉,達到一種知識,思想,思考,生活與快樂的感受體會與進步。
  • 專題|武漢「後援團」的困境與堅守——媒體對非一線「抗疫」群體的...
    前線的抗疫離不開後方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關注,種種物資和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媒體逐漸將目光聚焦到武漢疫區內為緩解一線壓力、為其默默奉獻的其他的後方人物,全方位展示抗擊疫情的實況。(二)分析目的與理由我們選取深度報導的主題是疫情中的「後援團」群體。「後援團」指的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醫務人員外奮鬥在疫區一線的人員。
  • 中宣部組織中央主流媒體來我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
    1月7日,中宣部組織人民日報社、科技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採訪報導團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活動。 採訪團先後深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等地,通過聽取介紹、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就我縣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進行集中宣傳報導。
  • 法拉奇曝光法國和英國交接移民引熱議,歐美主流媒體為何不報導?
    他通過視頻和報導揭露了法國國家船隻,將移民從他們的海岸線帶到一個骯髒的地方,一直將他們帶到英吉利海峽的英國水域。然後,法國船隻掉頭,英國官方船隻接手,將這些人帶到英格蘭東南部的多佛港。5月20日,法拉奇發表推特並提供了一段視頻:「我剛剛目睹了法國海軍護送非法移民進入英國水域,儘管我們付了錢給他們,他們甚至試圖阻止我們拍攝移民交接過程,正如你在視頻中看到的那樣。
  • ...中國社交媒體中的海外華人形象——基於爬蟲技術獲取大數據的分析
    本文基於爬蟲(python)編程技術抓取中國網際網路媒體平臺的大量數據,對疫情防控期間海外華人媒介形象進行學理分析,描述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社交媒體中海外華人的多元形象,分析海外華人遭遇的負面認知及原因,並探討海外華人負面形象的修復機制。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它不同於讚揚、謳歌先進典型的正面報導,其主要作用就是揭露社會陰暗面,批駁歪風邪氣。如何對負面新聞進行報導,考驗著媒體的公信力。作為主流媒體,在進行負面報導時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本著比例適當、堅守準則、客觀真實、關注個體的原則,才能拿捏好報導分寸,發揮其應有作用。
  • 科學報導疫情體現媒體傳播能力提升
    有了17年前防治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已經不斷完善,醫衛系統正全力做好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我國新聞發布制度全面建立,媒體報導的專業度顯著提升,讓疫情的權威數據和科學的防控知識及時呈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筆者認為,從「傳者揚其理」更多轉向關注「受者曉其事」「受者欲曉何事」,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傳播能力大幅提升。
  • 駐緬甸大使陳海在緬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新發展和中緬關係...
    原標題:駐緬甸大使陳海在緬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新發展和中緬關係新時代》  11月27日,駐緬甸大使陳海在緬甸主流媒體《環球新光報》(英文)、《鏡報》(緬文)同時發表題為《中國新發展和中緬關係新時代》的署名文章,宣介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就新時代中緬關係進行展望。
  • 淺談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的缺失
    縱觀當今媒體發展,我們已經迎來一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全媒體時代」,傳播更加迅捷、資訊日益發達,與此同時,新聞傳播中新聞倫理的缺失問題也隨之凸顯。而在調查中逐漸浮出水面的瞞報背後的利益鏈,則是那些被數百萬元高價收買的「封口」記者,經調查核實共有8家媒體,10人涉案。   類似「封口費」事件嚴重敗壞了新聞記者的良好社會形象,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   2、虛假新聞報導 虛假新聞就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發布假信息欺騙受眾的一種輿論行為。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輿論引導 觀點頻道 策略研究 詞頻分析 個案分析 引 言 作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評論歷來是引導輿論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建設一流新型媒體,必須把評論作為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築新高地,增強引導力。主流網絡媒體更應主動承擔媒體責任,以評論為抓手,積極引領主流輿論和社會思潮。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用某些局部或者極端情況下的案例來佐證某些現象與觀點,而不是藉助嚴謹實驗與嚴密邏輯來支持這些現象與觀點,卻是許多媒體人在科學報導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信源的多樣化與觀點的多元性,許多科技記者會採用「平衡報導」的原則。例如在科學界,主流的結論認為轉基因食品對於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並不構成顯著危害,但是在科學報導中,科技記者常常會引用科學界「少數派」的觀點,而且與主流結論佔有相同的篇幅。
  • IPS/TN/VA誰更優秀 淺談TFT技術分類
    液晶面板一直以來都是決定顯示性能、組成顯示器的靈魂元器件,當前是萬物互聯的圖形交互時代,泛顯示行業前景廣大,液晶面板廠商特別是站在尖端的一小撮元老廠商掌握著核心技術而財源滾滾,那麼當前液晶面板怎麼分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