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導疫情體現媒體傳播能力提升

2020-12-01 中國新聞出版網

  □巖松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有了17年前防治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已經不斷完善,醫衛系統正全力做好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我國新聞發布制度全面建立,媒體報導的專業度顯著提升,讓疫情的權威數據和科學的防控知識及時呈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筆者認為,從「傳者揚其理」更多轉向關注「受者曉其事」「受者欲曉何事」,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傳播能力大幅提升。

  從目前的報導看,新聞媒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疫情的輿論進行了有效引導:一是緊密關注感染人數、死亡人數、疫情擴散地等基礎數字信息,讓政府部門的權威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公眾,這對提高疫情信息的透明度至關重要;二是運用媒體融合發展成果,多渠道、多手段發布科學防控措施,比如央視等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從權威處傳遞權威信息,很多都收穫了幾百萬的點擊量,對避免出現非典時哄搶某種藥物的情況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三是深入採訪醫衛系統正在做的防護和救治工作,讓公眾了解了我國的疫情防控水平,看到了醫護人員在疫情面前「逆行者」的形象,讓更多人在情感上多一些感動和鼓舞,多一些戰勝疫情的力量;四是傳統主流媒體機構第一時間發聲,呼籲公眾保持理性、科學的態度,比如人民日報新媒體1月22日的倡議,讓主流聲音首先搶佔了輿論場。

  在一場疫情面前,離不開廣大醫護人員的積極救治和巨大付出,也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及時發聲和正確引導。筆者也希望,在接下來戰勝疫情的過程中,媒體繼續保持好科學傳播的態度,把握「時度效」,用適合的傳播手段繼續傳遞透明的信息、科學的認知、理性的態度,凝聚戰勝疫情的力量。


相關焦點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節目播出後,經過剪輯的相關重要片段在各新媒體端廣泛傳播。  不只《新聞聯播》,各級央媒和地方媒體的防疫報導和創新融合傳播,一次次在網際網路端被置頂、被轉發,引發一次次傳播熱潮。  時至今日,為期2個多月的防疫戰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回顧此階段疫情報導,主流媒體在傳播渠道的全天候延伸、全領域拓展、全方位覆蓋方面,在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報導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這些突破既是主流媒體落實中央關於媒體融合政策精神的生動案例,也是主流媒體深入融合傳播主陣地、佔領傳播制高點的有效實踐,成為媒體融合曆程新的裡程碑。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2月至3月中旬,各家媒體的涉華疫情報導達到峰值,在話題類型方面大幅增加。其中,疫情實時數據的更新和關於中國發布防疫抗疫措施的報導量較大,體現出阿拉伯國家對此次疫情發展趨勢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以為本國應對此次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預做準備。結果顯示,第一階段的話題分布佔比最高的兩項為:防疫抗疫措施和疫情統計數據。
  • 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召開
    5月28日至29日,中國科學院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在昆明召開。會議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辦,主題為「融時代、聚能量、謀創新、增活力」,旨在把握「新媒體、融媒體、微傳播」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現狀、問題、趨勢與應對,聚焦研討如何藉助媒體融合傳播優勢,提升傳播影響力和效果。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我們認為,科學精神是人類在科學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價值觀念體系。從科學作為學科的意義上總結和提升科學精神,可以歸結出以下內容:以物(外在對象)為尺度,追求真實,探索規律,推崇理性,重在獲取真知,注重實證判據,實現最大功效。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摘要:媒體介入科學,一方面使得科學在公眾當中得以傳播,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某些科學技術的爭議擴大。媒體人與科學家作為「兩種文化」生態下的人群,由於思維和行為方式迥異而存在理解與信任的邊界問題,不屑溝通,摩擦不斷。
  • 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廣西廣播電視臺迅速讓10個電視頻道、7個廣播頻率、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網站、北部灣在線等新媒體平臺形成了多屏聯動共振的融合報導矩陣,通過大時段增加疫情防控宣傳報導,專欄、公益宣傳片、短視頻、MV等報導產品高頻次發力,構建起聚合信息高效傳播的聚合平臺。全臺各頻率頻道的新聞類、專題類節目編排迅速調整為以疫情防控為主要內容。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但我們可以看到,迄今為止,在爭議性的議題上,不論是轉基因還是磁懸浮,我們科普工作幾乎都在試圖提升公眾的知識。所以說這樣的科普並不科學,這就有必要專門提出「科學傳播的科學」這樣一個新名詞。人們往往抱怨媒體總是報導負面信息,殊不知這是人們的認知規律決定的。還是在原始人時代人們就更加關注負面信息,這樣才能更容易生存下來。第三個認知規律是肯定性偏見。就是人們總是傾向於肯定自己原來具有的態度,並且會認為支持自己原來態度的知識是真知識,否則就是假知識。
  • 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另一場「大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說,「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具有必要性、迫切性。」1 科學素養是戰勝危機的利器所謂科學素養,通常是指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資訊時代,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概念迭代日新月異。當新冠疫情暴發後,有關病毒傳播、預防診療措施等打著「科學」幌子的謠言屢見不鮮。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這五個系統中,技術支持作為顯現的動力支撐系統,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文化認同則強調人們對媒介融合中信息傳收的認同;組織傳播則包括了政府、媒介產業組織的協同作用;信息傳播系統則強調媒介的內容生產與融合渠道傳播的能力;資源影響系統強調了相關資源對系統的影響。 一、融媒體複雜性效果評測的原則與目標 融媒體系統包涵著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形態共存的系統,因此具有複雜性特徵。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疫情使數據新聞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中,數據新聞通過直觀地傳遞事件信息,多角度探索疫情傳播規律,可視化呈現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等方式,令公眾對此類報導產生了一定的閱讀期待,公眾相較於平時表現出對數據新聞較強的閱讀需求。
  •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備戰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事業單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希望各位考生能及時查看,助您一臂之力。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公眾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科學素養。
  • 在疫情防控中更好傳播中國聲音(新知新覺)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中國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人民身上體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這為我們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分論壇一圓桌討論:奮力戰「疫」 提升引導服務能力
    分論壇一圓桌討論:奮力戰「疫」 提升引導服務能力(人民網記者馬天翼 攝) 人民網深圳12月24日電 (記者燕帥 宋心蕊)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暨全國黨媒網站總編輯看鹽田活動於12月23日至24日在深圳鹽田舉辦。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他透露這是上海交通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連續第八次合作辦會,這一創紀錄的合作體現出ICA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乃至中國傳播學界的肯定與信任,也展現出「新媒體國際論壇」已經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學術盛會。李本乾教授認為,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傳播學在內的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革。
  • 傳播媒體--深圳年鑑
    加快推進新媒體平臺建設,CUTV推進「十百千工程」,建設「CUTV廣電雲」;加快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OTT(網際網路電視)等業務發展,全年實現全國手機客戶端用戶超過480萬戶、深圳IPTV用戶達82萬戶,融合傳播能力持續增強;「壹深圳」實行改版升級,提升呈現效果和用戶體驗,下載用戶數達213萬戶,每日用戶開機次數及連續開機用戶率均實現倍數增長;推動與騰訊公司合作成立網際網路廣播電臺「企鵝深圳」。
  • 有效傳播能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
    新聞媒體的有效傳播能力如何,直接影響一國的新聞信息、價值理念、文化產品等在國際範圍內傳播的廣度、深度和效果。因此,新聞媒體的有效傳播能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新聞媒體的有效傳播能力,就成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 沒有硝煙的戰爭——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隱喻現象分析
    與之類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相關報導的戰爭話語仍然被廣泛使用。我們主要關注當下媒體在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時的戰爭隱喻現象,並對該隱喻的認知基礎、形成原因進行探討,進一步思考使用戰爭隱喻的正負向功能作用。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中國網8月3日訊 8月2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在北京天文館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等行業專家,權威媒體代表,文創團隊以及科學小記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