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3日訊 8月2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在北京天文館啟動。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等行業專家,權威媒體代表,文創團隊以及科學小記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動。中國數字科技館、百度百家、學堂在線、大眾網、浙江在線、湖北經視等多家平臺同步在線直播,共同打造火星探測的科學傳播盛宴。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做火星探測主題報告
在活動現場,龐之浩為觀眾講述了火星探測的概覽,並分析了探火工程的八大難題。他表示今年全球發射的三個火星探測器各有亮點,天問一號「一舉三得」,有望創造奇蹟。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做主題報告
劉茜講解了科學家如何探索火星奧秘,這次火星探測工程用什麼工具和方法帶給我們更多關於火星的認知。
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博士做主題報告
鄧帆博士以我國運載火箭的研發歷程為主線,對比國外的技術發展路徑,探討了未來火箭的研發趨勢和任務需求。
三位專家還圍繞火星與探火工程展開了對談討論。專家們深入淺出的講解,迎來了在場媒體和觀眾們的一陣陣掌聲,現場和線上觀眾也紛紛提問,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採用專家講座+線上工作營的創新形式,聯結科學家、大眾媒體和文創機構,疊加媒體機構的內容策劃能力和文創機構的創意創造能力,分設多個線上工作小組,通過選題創意、交流討論、協作互動等環節,共同創作出專業、準確、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內容。
圍繞科學記者如何客觀報導前沿科學進展、如何創作和運用通俗易懂的內容形式向全民普及科學成果等核心問題,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合作開展「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系列活動,關注科學熱點問題和前沿科學進展,為科學家群體、媒體工作者群體和文創機構搭建交流互動、共創科學傳播內容的常態化平臺,加深媒體工作者們對科學原理、科學真相和科技進展的理解,拓寬科學視野,創造性地生產多種形式的科學內容,更好地服務於科學走近大眾的目標。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研究員在科學傳播工作營致辭
王京春在致辭中提到:「『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2020年的系列活動將成為連接科學家、媒體工作者、文創工作者及大眾的一座橋梁。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科學呼喚創新,科學傳播呼喚創新,相信這一系列活動將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活動最後,王京春和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為參加今天講座的專家頒發「科學普及使者」證書,感謝他們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