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2020-08-04 中國網

中國網8月3日訊 8月2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在北京天文館啟動。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等行業專家,權威媒體代表,文創團隊以及科學小記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動。中國數字科技館、百度百家、學堂在線、大眾網、浙江在線、湖北經視等多家平臺同步在線直播,共同打造火星探測的科學傳播盛宴。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做火星探測主題報告

在活動現場,龐之浩為觀眾講述了火星探測的概覽,並分析了探火工程的八大難題。他表示今年全球發射的三個火星探測器各有亮點,天問一號「一舉三得」,有望創造奇蹟。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做主題報告

劉茜講解了科學家如何探索火星奧秘,這次火星探測工程用什麼工具和方法帶給我們更多關於火星的認知。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博士做主題報告

鄧帆博士以我國運載火箭的研發歷程為主線,對比國外的技術發展路徑,探討了未來火箭的研發趨勢和任務需求。

三位專家還圍繞火星與探火工程展開了對談討論。專家們深入淺出的講解,迎來了在場媒體和觀眾們的一陣陣掌聲,現場和線上觀眾也紛紛提問,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採用專家講座+線上工作營的創新形式,聯結科學家、大眾媒體和文創機構,疊加媒體機構的內容策劃能力和文創機構的創意創造能力,分設多個線上工作小組,通過選題創意、交流討論、協作互動等環節,共同創作出專業、準確、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內容。

圍繞科學記者如何客觀報導前沿科學進展、如何創作和運用通俗易懂的內容形式向全民普及科學成果等核心問題,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合作開展「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系列活動,關注科學熱點問題和前沿科學進展,為科學家群體、媒體工作者群體和文創機構搭建交流互動、共創科學傳播內容的常態化平臺,加深媒體工作者們對科學原理、科學真相和科技進展的理解,拓寬科學視野,創造性地生產多種形式的科學內容,更好地服務於科學走近大眾的目標。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研究員在科學傳播工作營致辭

王京春在致辭中提到:「『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2020年的系列活動將成為連接科學家、媒體工作者、文創工作者及大眾的一座橋梁。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科學呼喚創新,科學傳播呼喚創新,相信這一系列活動將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活動最後,王京春和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為參加今天講座的專家頒發「科學普及使者」證書,感謝他們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做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啟動
    8月2日,「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供圖8月2日,「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3日電 (郭超凱)「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8月2日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 科普專家開講「天問一號火星徵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探測火星到底難在哪,關於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在近日舉行的「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上,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內的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 「天問一號」今年問天 我們的徵途從火星到星辰大海
    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圖/國家航天局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
  • 追隨「天問一號」的「火眼金睛」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建松 周琳 丁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在「天問一號」飛往火星的徵途中,軌道中途修正的完成,離不開VLBI網「火眼金睛」的一路護航和鼎力相助。VLBI是「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的縮寫。
  • 追隨「天問一號」的「火眼金睛」
    8月2日電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在「天問一號」飛往火星的徵途中,軌道中途修正的完成,離不開VLBI網「火眼金睛」的一路護航和鼎力相助。VLBI是「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把幾個小望遠鏡聯合起來,達到一架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VLBI測軌分系統由上海天文臺牽頭,由國內多家臺站和數據處理中心組成。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這三大任務
    據天問一號總指揮李振才介紹,天問一號到達火星總路程有4.7億千米。天文一號從2020年7月23日發射到今天,已經飛行了167天,截止到2021年1月3日,總飛行路程有4億千米,距火星還有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前後會進入火星軌道。火星與地球最遠距離也是4億千米,為什麼天問一號飛行了4億千米還沒有到達火星?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飛天記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該名稱源於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一起來看一看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火星家園」
    我們知道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現在已經飛行在了去往火星的徵途上。它出發之前,我國在地球上建立了一個模擬的「火星家園」,來模擬訓練它,以便當它真的登上火星時,不至於對於火星的環境太過陌生,而手足無措。
  • 「天問一號」今年將向火星進發
    「天問系列」任務標識。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現場。火星探測器飛行效果圖。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已將行星探測計劃進行整體規劃昨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領先美國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搭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這也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天問一號的名字便來自於屈原的《天問》,其意在於探求科學永無止境。
  •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領先美國!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搭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 這是我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 這也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已達1.55億公裡!徵途仍在繼續!
    」探測器 在2020年7月23日那天,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疑問」,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很多屈原所好奇的問題已經能夠用科學解釋了。
  • 「天問一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是我國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旅行「天問」源自屈原長詩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據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5500萬至4億公裡的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一號要經歷什麼嗎?
    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徵名系統終端顯示,武漢市一家公司的黨建與人力資源部政宣室主任何懷德,第一個提交了「天問」這個名字。
  • 中國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能在火星上做什麼
    在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前幾天,一篇新的論文稱,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可能會嘗試在火星東北部的某個地點著陸。這篇論文於上周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由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小組成員撰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的目標是將一個軌道飛行器和一架著陸器/火星車送往火星。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國產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路程達一億公裡
    據國家航天局報導,截至今天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距離地球約1075萬公裡。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 我國開展火星探索之旅
    「天問」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此次「天文一號」的發射成功將開始一次對火星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