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據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5500萬至4億公裡的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天問」一名源於屈原長詩
4月24日10時,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等平臺舉辦。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也在啟動儀式上公布。
據國家航天局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
兩千多年前,被流放廟堂之外的屈原,彷徨山澤,將滿腹憂思化作對宇宙起源的疑惑,發出「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之問。
此次將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既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也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而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
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落」「巡」
據了解,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火箭、探測器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信介紹,該任務於2016年1月批准立項,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與此同時,這也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系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火星,古稱「熒惑」,主兇兆。歷史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曾將這顆紅色星球與血腥、災難、死亡聯繫在一起,唯恐避之不及。然而隨著觀測手段和航天技術的進步,火星已經成為了舉世公認的人類探索未來的希望之星。
不過,火星探測在技術上並不容易。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介紹,從1961年到今年7月初,人類已經實施火星探測活動44次,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4次,能夠著陸火星並成功開展探測任務的僅為個位數。此前沒有任何國家能在首次火星任務中一氣性完成「繞」「落」「巡」的「三合一」壯舉。如果此次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選擇7月發射是看中今年的探火「窗口期」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注意到,包括中國在內,今年計劃「探火」的各國都將火箭發射日期選在7、8兩月。對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主要是因為今年7、8月是火星探測「窗口期」。
他介紹說,火星和地球幾乎在同一軌道面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周期為1年,火星公轉周期約為2年。因此,兩顆行星每兩年才會「相遇」一次,此時兩行星距離最近。在這一時刻前後,從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能讓人類「探火」之旅的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更加低廉。結合地球、火星的公轉周期,以及軌道設計的相關內容,科學家通過詳細周密的計算得出,在地球上每隔約26個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好時機,「窗口期」由此而來。如果錯過今年這次「窗口期」,下次火星探測的好時機只能等到2022年。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孔令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