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的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在學院演播廳隆重開幕。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為主題,通過「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ICA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 Vreese教授,ICA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Terry Flew教授, ICA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Ang Peng Hwa教授,ICA前任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Patrice Buzzanell教授等海內外專家學者、國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業界嘉賓及新聞傳播學子1500多人共聚雲端和論壇現場,分享觀點、交流思想、啟迪智慧。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和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在開幕式致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
論壇線下主會場
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個分論壇。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致辭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他說,相較於有著124年歷史的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是年輕的學院,但在他成立的18年以來,已走出了一條交大特色的新聞傳播學科發展之路,在「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取得了新聞傳播學學科排名全國第三的好成績。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論壇的主題「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格外具有現實意義與前瞻性。
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致辭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校部共建暨媒校合作單位,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代表集團向海內外產學研各界專家表示歡迎。他說,在當下新冠疫情和新技術的背景下,討論智能傳播具有更現實的意義。技術賦能媒體遠不止於流量的增加,更在於人的價值關切,本屆新媒體論壇的主題點出了各界共同關心的課題和共同的目標。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李本乾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他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對與會及雲端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透露這是上海交通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連續第八次合作辦會,這一創紀錄的合作體現出ICA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乃至中國傳播學界的肯定與信任,也展現出「新媒體國際論壇」已經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學術盛會。
李本乾教授認為,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傳播學在內的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革。「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是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疫情條件下的媒介表達,更是人工智慧時代全球傳播的最好實踐。
ICA 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 Claes de Vreese 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TerryFlew教授和ICA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都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成功舉辦本次新媒體論壇表示祝賀。
ICA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Vreese教授書面致辭
ICA現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Vreese教授書面致辭:作為ICA的主席和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我謹向上海交大團隊表示祝賀,並祝會議圓滿成功。當前,世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繼續追求創新和有影響力的研究非常重要。這次論壇主題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希望與會者能受到啟發。同時希望我們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在線下相見。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邵國松主持主題演講
ICA 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 NoshirContractor 教授(左一)
ICA 候任主席、美國西北大學 Noshir Contractor 教授介紹了題為《COVID-19時代的團隊合作》的研究。研究發現,新冠疫情下,跨國公司的團隊合作經歷了「外部聚焦-內部聚焦-內外部平衡」的歷程。新冠肺炎疫情對跨國公司的組織運行和人際傳播都帶來了顯著的影響。
ICA前任主席、昆士蘭科技大學Terry Flew教授演講
ICA前任主席、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TerryFlew在《大流行中的信任與評價:COVID-19期間對網絡新聞媒體內容的態度及政策含義》的演講中,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國民眾對網絡新聞的態度進行分析。他指出,儘管疫情導致了內容消費的顯著增長,但這並沒有使新聞媒體擺脫財務危機,也沒有使其獲得更多的公眾信任。他指出可以從五個途徑重建新聞媒體的社會信任。
ICA 前任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Patrice Marie Buzzanel教授演講
ICA 前任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在《中國公民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恢復》的研究中,聚焦新冠疫情下中國公民的心理健康,她通過對500個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普通人案例的研究,從溝通順從理論的角度,概述了重新融入社會需要經歷的五個階段。
ICA 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Ang Peng Hwa演講
ICA 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Ang Peng Hwa在《媒體與傳播中的人工智慧》的演講中,探討了全球疫情背景下人工智慧在傳播領域的應用。他強調,人工智慧技術優化了新聞生產流程,為其注入諸如自動化寫作、預測模型等新鮮血液,但同時也暴露出假新聞泛濫等問題。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計算機輔助傳播》前主編S. Shyam Sundar演講
聰明的機器一定導致愚蠢的人類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計算機輔助傳播》前主編S. Shyam Sundar在《智能傳播技術時代的人類與機器》的報告中指出,雖然部署智能傳播可以被用來有效地應對諸如Covid-19這樣大規模的社會威脅,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可能被濫用,造成人機之間的關係緊張。Sundar教授認為,應該通過更多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實現更好的人機互動體驗。
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周樹華教授
來自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的周樹華教授,在題為《數字媒體與社會變革》的演講中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規則在不斷改變,但也有始終不變的東西。世界的「變」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個人化、科技私人化和便利化,以及社會的變化。人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並未改變,媒體的社會控制功能依然未變。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JustinO'Connor演講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Justin O'Connor在《作為公共文化的文化產業》的演講中,回顧了文化產業概念演變的過程,闡釋了公眾參與決定了文化產業的公共屬性,揭示出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也是實現公共利益的一種路徑。
法國信息與傳播科學學會榮譽主席、勃艮第大學Daniel Raichvarg教授演講
法國信息與傳播科學學會榮譽主席、勃艮第大學Daniel Raichvarg教授在題為《數字時代的「傑出人物之家」》的演講中,以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誕生兩百周年紀念作為啟發式案例,將市場營銷術語「實體數位化」引入傳播研究,探究在實體數位化時代如何彌補物理空間體驗與數位化體驗之間的落差。他認為傳播學者可以藉助技術發展,在物理和數字兩個層面採取行動,保護故事中傑出人物的記憶之所,實現當地傑出歷史人物與地域的深層次連接。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前院長、特聘教授張國良主持主題論壇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發表了《新技術革命背景下傳播學發展的三個關鍵》的主題演講。他提出,未來傳播學學科建設需從「媒介化、非理性、數據與算法」三個關鍵方向出發,以「用傳播的邏輯重構社會生活」為重點,解決學科發展的戰略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教授演講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教授作了《以時間徵服空間的歷史趨勢及其對信息生產方式的影響》的演講,分析了時間徵服空間的歷史、趨勢及其對信息生產方式的影響。他說,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速度提高,單位時間中傳播空間變大,脫域和嵌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時間徵服了空間。在這種環境下,工具理性被強調,人類真實情感式的交往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改變。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國際傳播學會會士祝建華演講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國際傳播學會會士祝建華在《數據是智能傳播最根本的瓶頸》的主題演講中提出,「智能傳播」應當被定義為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新聞、觀點、娛樂和商業信息以最佳方式產生並傳遞給真正需要的消費者,傳播者同時從消費者處獲取利益。在大數據時代,人們普遍樂觀地認為數據已經不再是問題了。祝建華教授卻指出,情況可能恰恰相反,數據已經成為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重的問題。數據不完整、數據被人為操縱,或者被機器無意損壞等都是傳播者面臨的大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魏然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魏然在《以「向善」為目的的智能傳播》中指出,以TikTok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一方面創造了可觀的社會收益;另一方面個性化推薦算法也造成網絡成癮、「過濾氣泡」等社會層面的負面影響。為有效應對上述問題,魏教授提出智能傳播應考慮傳播的社會目的,要打造以「向善」為目的的傳播。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國際電訊傳播學會理事劉幼琍演講
人類如何更好地與AI和諧共處?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國際電訊傳播學會理事劉幼琍在其演講《人工智慧與社會關懷》中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她圍繞目前使用應用程式時產生的大數據隱私問題,指出在 AI 的幫助下,政府、企業以及每位用戶應該平衡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建立一個更為包容和明智的社會,構建人類社會與AI的良性循環。
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Fritz Cropp演講
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Fritz Cropp首先對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建立雙碩士項目表示熱烈祝賀,在之後的演講《擁抱未來:密蘇裡新聞學院研究生教育》中,他介紹了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的使命、歷史與教學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葛巖演講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葛巖與大家分享了題為《時間中的傳播-模擬方法在傳播研究中的應用》的研究。葛巖教授以實例生動闡釋了行動者模型的發展及其在傳播研究中的應用與貢獻,並詳細介紹了其團隊對社交媒體與輿論極化關係的探索及發現。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曉靜教授主持主題論壇
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夏春平演講
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夏春平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最新實踐—以中新社為例》的主題演講中,分享了中新社融媒體建設的業務實踐,指出面對融合發展的浪潮時,媒體應順勢而為、應勢而動。中新社通過建設特色內容、自主打造移動端平臺矩陣以及跨行業共建共享等策略收穫了強大影響力。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演講截圖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在題為《複雜關係下的感知智能與深度識別》的演講中,分享了他對智能傳播的理解。他指出,人機融合智能本質上是人-機-環境複雜關係識別的技術,我們應當藉助智能媒體技術,打造跨物種、越屬性的人機互動生態體系,在深度態勢感知和真相解讀能力方面提升媒體的競爭力,在文化、醫療、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報導中展現媒體的社會關懷。
上海報業集團財聯社副總裁楊大泉演講
財聯社副總裁楊大泉在《財聯社與星礦數據:搭建新型信息服務體系》中,分享了財聯社藉助星礦數據,搭建新型信息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探索。楊大泉說,搭建國內首家標準與非標數據相融合的金融大數據平臺,有利於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與應用落地。他同時表達了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響應「上海文創50條」的願景與使命。
美團副總裁陳榮凱演講
企業如何理解智能傳播和社會關懷?美團副總裁陳榮凱在演講《網絡平臺的社會關懷》中,以美團的扶貧攻堅、美團大學為例,從平臺的社會屬性、企業的社會責任等方面來論述了網絡平臺的社會關懷。他強調,企業不應把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應當履行保障民生,服務大眾的社會責任。
喜馬拉雅FM總監朱燕演講
喜馬拉雅FM總監朱燕在《喜馬拉雅公共事務電臺的新玩法》的主題演講中,用豐富案例,展示了喜馬拉雅用聲音做公益的探索。通過提供精品課程、兒童保護模式促進教育;將節目用於扶貧,使「聲音帶貨」成為可能;為盲人群體提供聲音培訓來助殘……實現了「用科技實現智能傳播,用身邊聲音完成社會關懷」的願景。
「院長論壇」合影(部分)
本屆論壇特設「院長論壇」,包括來自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吉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昌大學、安徽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寧夏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深圳大學、河北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師範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等近30家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所長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創新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災難醫學傳播聯盟」成立
2020年初,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發起倡議,聯合了全國16所新聞傳播院校和15所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創辦而成的「災難醫學傳播聯盟」成立,就是期望以一個長期性、可不斷增長的組織模式,來打通傳播學界、業界、醫學界及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應對災難醫學事件中的傳播問題。在本次ICA論壇中,聯盟發起人、新聞傳播學、醫學等各界人士在疫情背景下,就兒童心理健康、傳播對於醫療科普的推進、如何運用社交媒體促進傳播學和醫學的合作、如何在臨床醫學中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對兒童災難醫學的教育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表達了看法和展望,體現傳播學關注現實、服務現實的精神。據悉,2019年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聯合發起,並由學院與「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和人民網共同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健康與醫學傳播研究中心」。在新冠疫情期間,該中心醫護人員和學院教師又發起「災難醫學傳播聯盟」,該聯盟成員在疫情防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該中心的設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閉幕式合影(部分)
論壇閉幕式宣布了本屆論壇評選出的優秀論文名單。本次大會共評選出優秀論文12篇,其中教師組5篇:華東師範大學甘蒞豪等的《知識與權力,維基百科機器人的群體性編纂》、上海理工大學劉強等的《反轉新聞如何反轉?——基於40例反轉新聞的百度指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Miao Weishan等的《More than business:The de-politicisation andre-politicisation of TikTok in the media discourse of China, America and India(2017-2020)》、上海交通大學王茜等的《新媒體使用對繼續社會化和主觀幸福感影響:基於上海老年人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喻國明等的《新聞傳播學子對自媒體從業的職業認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學生組優秀論文7篇:暨南大學陳秋怡的《圖像謊言與情感表達:新冠疫情期間涉華虛假信息的視覺框架研究》、哈佛大學蔣鈺等的《新冠疫情下湖北居民的媒體使用對社會信任及政治信任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李龍飛等的《網際網路使用態度不一致如何觸發數位化代際衝突?——自我損耗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劉戰偉等的《從「趕稿遊戲」到「老闆遊戲」:新聞記者轉型自由撰稿人後的勞動控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王佳禾等的《粉絲數據組織的實踐及媒介技術的影響》、復旦大學Zhang Jing的《News-finds-me Perception andNews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an Algorithmic Environ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nAlgorithmic Involvement in China》、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趙珂漾等的《1988-2018中國搖滾音樂的媒介建構與集體記憶——基於崔健媒體形象的數據挖掘》。
據悉,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藉助上海交大強大的工科資源,通過文理交叉的辦學理念,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國際化辦學的發展道路,在建院18年的歷程中,在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異軍突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該院已有16人次擔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27項。擁有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名,以及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5名等。有來自包括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莫斯科大學、利茲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在內的58個國家的近300名留學生在院攻讀各類學位,其國際化辦學已處於國內一流水平。2012年該院新聞傳播學科躋身QS學科排名百強;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新聞傳播學科創造了以碩士點身份躋身全國新聞傳播學科A類學科的記錄;2017年成功申報到新聞與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8年被列入校「雙一流」骨幹學科建設項目。2020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進入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前三名。該院畢業生也已在國內外新媒體等行業發揮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