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新民晚報國際部、深海區工作室承辦的新民晚報社2020年度環球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京滬兩地的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圍繞「疫情下的世界與我們」,就當下備受關注的國際熱點事件、議題,以及未來世界格局走向等展開熱烈討論。
在本次論壇中,專家學者圍繞「疫情之下,中國外交這一年」、「 世界經濟與全球治理面臨新挑戰」和「2021國際格局如何演進」三大議題展開研討。
與會專家認為,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波及範圍之廣,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未能倖免。全球治理面臨巨大挑戰,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功能被削弱。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抗擊疫情?疫情是對各國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各國交出了不盡相同的答卷。
在這場「大考」中,中國抗疫在國際社會面臨單邊主義、新冠疫情等諸多挑戰時,積極發揮作用,推動多邊主義進程,幫助國際社會抗擊疫情。中國致力於全球合作抗疫,展現了大國責任和大國擔當。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對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成就表示讚賞,國際社會對中國積極承擔大國責任、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和全球衛生治理表示認可和支持。這一年,中國外交也繼續砥礪前行。在上海,特殊時期舉辦的進博會,體現了中國同世界分享市場機遇、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真誠願望。
專家還認為,疫情改變了社會傳統的交往方式,也導致國際格局從漸進性量變轉向突發性質變。新冠疫情對不同國家軟硬實力產生影響。地緣政治等傳統國際政治概念仍未過時,但必須看到人工智慧等一系列新興要素的巨大影響。
一年一度的環球論壇是新民晚報社持續近30年的品牌活動,立足於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與專家智庫等重要力量的結合,不斷強化國際新聞的深度分析能力、觀點供應能力、輿論引導能力與重要議題的設置能力,不斷強化中國主流媒體在國際輿論場的影響力與引導力。
圖說:新民晚報社2020年度環球論壇現場。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本次論壇中,深海區特摘錄專家金句,以饗讀者。(按論壇發言順序)
中國前駐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大使姚培生—— 「疫情期間,中國展示了新時代新形象。」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威烈——「疫情導致國際格局,從漸進性量變轉向突發性質變。」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郭長剛——「中國致力於全球合作抗疫,展現了大國責任和大國擔當。」
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教授丁純——「中歐關係,正處在十字路口。」
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全球治理面臨巨大挑戰,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功能被削弱和邊緣化。」
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研究員、上海聯合國研究會會長潘光——「上合組織的很多經驗,尤其是在處理邊界糾紛、緩解衝突等問題上,值得世界各國借鑑。」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美國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可能體現為三個三分之一,即歐巴馬的成分佔三分之一,川普的成分佔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既不歐巴馬也不川普。」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權力、地緣政治等傳統國際政治概念仍未過時,但必須看到新興要素的巨大影響。」
上海市日本學會名譽會長吳寄南——「中日間仍有促進關係改善的積極要素。」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無論政府如何換屆,日本的整體戰略不會輕易改變。」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李開盛——「過去一年的地區環境出現了有利於中國的勢頭,但中國不應過於樂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幹城——「印度的立場一直在變,美印距離軍事同盟關係尚有距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李偉建——「中東國家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巨大挑戰。」
中國前駐克羅埃西亞、蓋亞那大使吳正龍——「新冠疫情影響十分深遠,但百年大變局的基本態勢、中國與國際關係的基本態勢、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改變。」
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朱國順——「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與世界的關係愈發密切。專家專業理性的觀點經過媒體傳播讓更多受眾知道、讓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聽到,是國際新聞報導的根本目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將於12月底推出的新民晚報年度環球特刊。屆時,深海區也將第一時間為您報導呈現。
撰稿 吳宇楨 齊旭 楊一帆 王若弦 杜雨敖
圖片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視頻 新民晚報記者 張劍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