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28日電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算法推薦、機器寫作、圖像識別以及人機互動等智能化產品快速迭代,未來的媒體將被怎樣重新定義?5G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應際而生的新興媒體,將會突破人類的哪些想像?
10月26日,以「人工智慧時代:新興媒介、產業與社會」為主題的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幕。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國際傳播學會主席TERRY FLEW教授、海內外專家學者500餘人,以及近40位新聞與傳播院院長分享了AI時代各種新興媒介、智能傳播產業及其社會影響,以及智能新聞傳播教育等前沿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昊致歡迎辭,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國際傳播學會(ICA)主席 Terry Flew先後講話,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教授主持論壇。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致歡迎辭
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致辭
國際傳播學會(ICA)主席 Terry Flew致辭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教授主持論壇
ICA 主席、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Terry Flew針對AI時代的新聞特點,圍繞技術與信任的話題展開演講,通過研究不同國家政府網絡信息治理的不同方法,提出了網絡治理金字塔模式。同時提出了在網際網路技術發達的當下,不能忽視倫理道德,並且還要考慮新的技術如何為社會創造福祉。
ICA 主席、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Terry Flew
史丹福大學社交媒體實驗室主任Jeffrey Hancock教授演講的主題是數字時代的真相與信任,他指出傳播學研究已經從CMC(計算機為中介的傳播)轉向為AI-MC(以AI為中介的傳播)。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高效的交流,但也使人類面臨更多的謊言,挑戰社會信任的基礎,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與自己交流的是人還是機器。
史丹福大學教授、社交媒體實驗室主任Jeffrey Hancock
ICA 前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l通過3個研究個案,發現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人對於AI輔導的需求和利用程度不同。根據數據捕捉的個人特徵,AI會在不同階段提出更個性化的指導,從而論證了 AI 在學術生涯輔導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ICA 前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l
ICA 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Ang Peng Hwa研究發現,性別、膚色、族群等的差異會影響人臉識別技術的準確率。他認為,全球範圍內應該有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發揮作用,讓AI數據囊括足夠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提升數據質量,使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人類。
ICA 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Ang Peng Hwa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國際傳播學會會士Jonathan Zhu通過對過去30年傳播學學術論文的出版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傳播學的學術圈已經從美國主導的格局,發展到多國合作,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的狀態,國際學術研究的網絡逐漸擴大,國際學術圈得到整合。其中,中美學術合作的質和量都有長足的發展,合作趨勢明顯,學術論文出版的量和質都有明顯提升。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國際傳播學會會士Jonathan Zhu
法國信息與傳播科學學會榮譽主席、勃艮第大學教授Daniel Raichvarg通過對一系列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影片的剖析,指出人工智慧研究與傳播研究相似,都是科學、文化、媒介等研究的結合,我們不僅應當將人工智慧視為科技存在,也應該在傳播語境下,將它看作社交關聯的生產者進行研究。
法國信息與傳播科學學會榮譽主席、勃艮第大學教授Daniel Raichvarg
首爾大學教授、人類傳播研究期刊主編Eun-Ju Lee後真像時代、錯誤信息和假新聞被機構選為年度關鍵詞,表明社交媒體信息的真實性面臨嚴峻的挑戰。AI應用的流行,越來越難辨別對方的身份,甚至不能辨認對方是否是機器。人工智慧時代,傳播中真實性的問題愈加凸顯。
首爾大學教授、人類傳播研究期刊主編Eun-Ju Lee
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Fritz Cropp以生動的案例,介紹了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在信息爆炸,和AI對信息真實性造成挑戰的當下,如何進行新聞學教學改革和課程創新,來訓練學生成為當代優秀的記者,迎接新興技術的挑戰。
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Fritz Cropp
據悉,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藉助上海交大強大的工科資源,通過文理交叉的辦學理念,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國際化辦學的發展道路,在建院17年的歷程中,在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異軍突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該院已有11人次擔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21項。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和客座教授2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名,以及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5名。
有來自包括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莫斯科大學、利茲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在內的58個國家的近300名留學生在院攻讀各類學位,其國際化辦學已處於國內一流水平。2012年學院媒體與傳播學科已躋身QS學科排名百強;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院新聞傳播學科創造了以碩士點身份躋身全國新聞傳播學科A類學科的記錄;2017年成功申報到新聞與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8年被列入校「雙一流」骨幹學科建設項目。2018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進入全國前三。該院畢業生也已在國內外新媒體等行業發揮出重要作用。(完/官方供圖)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達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