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為了平衡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關係,勢必需要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兩者的融合,而高校無疑成為最佳孵化中心。隨著中國新聞業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紛紛引入多種業界領先技術,共同推動媒體融合技術與應用發展。

 

  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增添了發展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給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機遇

  信息傳播技術之「變」推動數位化進程加快。2020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的第26年。當前,媒體融合成為主流,各種不同的媒介藉助於計算機技術,在數位化信息平臺上實現全面融合;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迅速興起,催生大量新產業和新模式,媒介在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下推動新媒體向智媒體升級。同時,在5G浪潮推進下,全球迎來萬物皆終端、萬物皆媒介的時代。5G技術的革新不僅打破了傳統媒介的時空界限,也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各行各業的數位化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由線下向線上集中,大部分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在此背景下,這些與新聞信息傳播有關的實踐與研究被賦予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傳統主流媒體的轉型和縣級融媒體的建立,拓展了媒體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全媒體藉助新媒體和智能媒體平臺將主流聲音傳播給更多用戶,凸顯出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勇於發聲、敢於亮劍」的使命和職責。媒體融合在不同地區、不同媒體都有不同的實踐方式,這也給傳媒轉型與創新提供了機會。

  時代變化倒逼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為了順應時代變化,新聞傳播學人才的培養體系、學術體系面臨調整和重構。國內高校紛紛設立與網絡新媒體相關的專業,大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乃至VR新聞、編程等課程已經出現在部分高校的專業培養方案中;許多學者、教師紛紛投身於新媒體研究,新媒體研究中層出不窮的各種新問題、新方法、新難題等,也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創新的舞臺。

  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挑戰

  首先是忽視新聞專業基礎,盲目崇拜技術。在由技術革新主導的大變局環境下,部分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過程中,一味追求技術設備「高、精、尖」,過度強調新聞傳播類專業與工科技術型專業的相似性,片面地認為只有通過尖端技術才能打造「爆款」新聞,才能實現專業領域的突破。他們忽視了對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四項最基礎業務的訓練和打磨,忽視了對新聞傳播學作為人文學科的認識,在社會關懷和內涵素養的提升方面有所欠缺,難免陷入本末倒置的專業誤區。新聞從業者不僅應該熟練掌握專業技術,而且還應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社會人,而非工具人。先進技術的加持確實能夠讓新聞傳播實踐和研究增光添彩,但一定是基於其本身具有實踐價值與研究價值。

  其次是缺乏批判意識,盲目追求新聞時效性。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許多專業新聞從業者由於沒有堅守新聞核心價值,缺乏對網絡輿論的辨別能力,盲目追求時效性,以熱點、爆點吸睛,卻忽視了新聞專業的核心要義——客觀性和中立性,導致反轉新聞越來越頻繁。另外,無論是文字、圖片或是視頻,碎片化已成為當前不可逆轉的媒介特徵。從短消息到短視頻,人們的閱讀、交流、思維習慣不斷趨於碎片化,雖然碎片化的信息快捷高效,但無形中大大削弱了人們思考問題的完整性、系統性,降低了對於信息的批判意識。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需要透過事件表象對本質進行剖析,對事物趨勢進行解讀和預判,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具備敏銳的洞察意識和嚴謹的批判意識,由表及裡,見微知著。

  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發展展望

  針對目前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發展現狀,未來應積極強化專業基礎,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發展路徑。

  夯實新聞從業者的專業基礎。無論時代與環境如何變化,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都離不開專業性。新聞專業性強調新聞從業者或新聞媒體能夠具備獨立地收集、整理、傳播信息的功能和責任,在網絡化語境下,新聞專業性所強調的客觀性、中立性以及新聞道德倫理規範體系仍是新聞從業者需堅守的核心價值。此外,專業性還體現在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傳播等業務能力,這是新聞得以呈現的技術基礎。當然,新技術給傳媒業帶來的機遇也不應忽視。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新聞專業技能僅停留於採、寫、編、評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重視傳媒技術、新媒體內容生產與運營、新營銷模式等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環境變化。新聞傳播的實踐與研究不僅基於新聞傳播學的理論體系,更涵蓋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的知識領域。而且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交叉性、包容性、多元性尤其凸顯。因此,新聞從業者在夯實新聞專業素養、提高新聞專業能力水平基礎上,還應當注重博雅教育,儲備廣泛的人文社科知識,博覽群書,做到融會貫通。

  充分發揮社會監測者功能。監測社會環境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新聞從業者在具備新聞傳播專業精神的基礎上,提升批判思維和理性判斷能力,發揮社會瞭望者的作用。批判性思維、社會調查的方法和能力等,是新聞從業者準確、深刻、全面地反映社會的方法論基礎。面對變化多端的社會萬象,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不能僅僅展現其合理性一面,還應該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其不合理性,作出多元化的解讀,以補充各自思考角度的漏洞。

  深度融合技術創新和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技術創新為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帶來新機遇的同時,吸引了大量新聞從業者的推崇和追捧。由於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速度遠高於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創新速度,容易陷入「技術為王」「渠道為王」的誤區。為了平衡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關係,勢必需要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兩者的融合,而高校無疑成為最佳孵化中心。隨著中國新聞業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紛紛引入多種業界領先技術,共同推動媒體融合技術與應用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的融合,新技術推動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進步;而從新聞傳播新興實踐與研究中發現問題,有助於促進技術創新,形成良性互促循環的局面。

  近年來,在媒體融合的推動下,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抓住技術改變傳播、技術改變社會的關鍵節點,衍生出許多誕生於數位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新興實踐與研究,涉及通信、計算機、數據分析等龐大而複雜領域的知識理論。這進一步加快了信息技術、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創新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持續賦能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大大豐富和拓寬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體系和新聞實踐活動種類。

  如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有必要加快融合技術創新和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釐清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未來發展路徑,不斷提升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子,心繫民生"社會實踐
    「新聞學子,心繫民生」主題社會實踐面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全體學生開展,活動主體以本科生為主,研究生為輔。主題社會實踐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機會,提供實踐資源,開展實踐技能培訓,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全程服務與管理,幫助學生挖掘和推廣實踐成果,為有社會研究方面學術志趣的學生打造因材施教的發展平臺。
  • 大變局下如何謀劃文化發展
    文化作為規劃編制的題中之義,作為現代民族國家追尋和平發展夢想願景的精神依託與身份表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也會遭遇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有鑑於此,深入分析大變局中的文化發展時代特點,科學把握「十四五」文化發展建設的關鍵環節,就顯得格外重要。
  • 【理論探索】謝伏瞻:於變局中開新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
    (執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10月版(48.1萬字)  ISBN:978-7-5203-73876《中國經濟報告(2020):大變局下的高質量發展》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體撰寫的第一本年度中國經濟發展報告,主題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並將該問題置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行思考研究,尤其是聚焦「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
  • 我國新聞編輯理論與當前新聞編輯實踐的分歧
    然而理論與實踐在新聞編輯領域如何平衡,如何做到以新聞編輯理論引導新聞編輯實踐,新聞編輯實踐來檢驗和推進新聞編輯理論,在我國當前新聞編輯領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筆者通過梳理十年來新聞編輯研究的有關文獻,並結合當前新聞編輯實踐活動,發現在新聞編輯研究領域,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之間存在著一定分歧,主要表現在我國新聞編輯理論的經驗主義傾向。
  • 大變局下開新局 中國飛鶴攜手合作夥伴聚力創新程
    原標題:大變局下開新局 中國飛鶴攜手合作夥伴聚力創新程   「中國飛鶴
  • 區域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國外區域品牌研究和實踐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2005年歐洲城市問卷調查顯示,被調查城市的城市營銷預算是平均每個城市40萬歐元,年開支從13萬英鎊到1000萬歐元不等(Seisdedos 2006)。城市品牌研究和實踐的投入不單單使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進來,城市品牌的推廣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根據2008年Kamman的研究,歐洲的旅遊局和旅遊機構的主要工作是推廣旅遊目的地。
  • 「大變局」「大考驗」下 世界需要更好的合作
    在開幕式上,7名中外嘉賓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進行主旨演講。她首先對中國快速有效應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所採取的措施和對策表示讚賞。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更需要彼此幫助,而不能再發生更多衝突。在她看來,中國在抗擊疫情中所採取的措施與中國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分不開的。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本文提出"權力結構-秩序結構-觀念結構"的分析框架,旨在研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其對中法關係的結構性影響。中法關係面臨的權力結構、秩序結構和觀念結構均已發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變化,要以新的框架來認識和謀劃新形勢下的中法關係。面對權力的重組、秩序的過渡和觀念的競爭,中法都主張推動國際關係的轉型和國際秩序的創新,這構成了中法關係的新基礎。
  • 大變局下的國際社會思潮流變
    當我們將鏡頭聚焦於這滌舊生新的十年,則可以清晰看到有四大因素正在參與著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與社會思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快速發展;四是以公共衛生危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非傳統安全因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
  • 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在媒介技術日益發達,表現手段愈發豐富、精確的情境下,情緒傳播日益在大眾傳播中凸顯,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文章試圖梳理情緒傳播的相關概念,釐清情緒性語言表達、情緒社會分享和情緒感染三大情緒傳播理論。筆者還回顧了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研究中從被有意遮蔽再到獲得釋放的認知歷程,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發力點。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論壇線下主會場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創新 學術年會在...
    在北京朝陽區藍調莊園,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南京師範大學、廣西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北京正易森林醫學研究院、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等高校和單位的100餘名學者召開了主題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生態文明理論和時間創新」的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
  • 喻國明:未來政治傳播研究的三個可能的關鍵
    喻國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傳媒發展指數(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藍皮書)》主編等。
  • 久其數字CEO鄧晨:線下服務業大變局,私域流量運營正當時
    久其數字CEO鄧晨:線下服務業大變局,私域流量運營正當時 私域流量、社群關係、裂變營銷……營銷圈一度火爆的概念。
  •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年會聚焦「歷史大變局:非常規形勢中的...
    本次年會的主題為「歷史大變局:非常規形勢中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侯惠勤教授,副會長吳付來教授、馮顏利研究員、仰海峰教授、顏曉峰教授、姜迎春教授、袁銀傳教授、楊生平教授,秘書長朱繼東研究員,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孟東方教授,以及學會常務理事、理事,論文入選者代表,重慶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和研究生等共16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 益普索聯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北京2018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4月10日,益普索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 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於一體,致力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研究。
  • 3899篇論文展現疫情下的新聞傳播研究圖景|年度報告
    >謹以此文告別和紀念2020年感謝各位讀者一年來的陪伴與同行RUC新聞坊祝大家新春快樂 萬事順遂   數據採集|王怡溪 楊凱文 何伊靜 楊若渝 蔡靜遠 汪瀚 鄧依雲張涵悅 何京蔚 李新藝 應瀅 林姍蓉 申屠泥 彭美琪 肖瀟數據分析|楊凱文 何伊靜 張涵悅 肖瀟 蔡靜遠 林姍蓉 汪瀚文案|王怡溪 鄧依雲 張涵悅 何京蔚 李新藝 應瀅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
  • 特別欄目|2020年《新聞與傳播研究》下載量TOP10來啦!
    本期為大家帶來了來自中文核心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度下載量最高的十篇文章(數據來源:中國知網,統計截止日期:12月25日)。本期推送將呈現新聞傳播學界優秀研究者的社會關切,並希望對大家的學習和研究有所啟發和幫助。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湖北電視臺 唐曉煜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張曉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和使用時,有很大的語義模糊性。我們首先對其進行語義界定,以便在一個相對清晰的背景下探討問題。一、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源遠流長,在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思想淵源。
  • 國內數據新聞研究的知識圖譜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為一種創新的新聞信息傳播形態,以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為基礎的數據新聞被各大媒體所青睞,尤其是在2012年之後,國內數據新聞實踐日漸推廣,引起了新聞傳播學界的持續關注。2012年以前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成果較少。2013年多是介紹數據新聞在全球新聞界的實踐情況,一些學者將其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新聞傳播方式介紹至國內。2014—2015年,相關論文不斷增加,優秀案例不斷湧現,學界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國內數據新聞實踐的介紹和分析上。在梳理國外優秀作品的基礎上,開始探索數據新聞的本土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