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為一種創新的新聞信息傳播形態,以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為基礎的數據新聞被各大媒體所青睞,尤其是在2012年之後,國內數據新聞實踐日漸推廣,引起了新聞傳播學界的持續關注。本文以知識圖譜分析軟體Citespace為分析工具,以數據新聞為主題,以CSSCI為來源類別進行高級檢索,在CNKI資料庫中選出290篇研究數據新聞的文獻(2012—2019年)並進行知識圖譜描繪,以期對我國數據新聞研究的軌跡和趨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國內數據新聞研究現狀
對數據新聞的研究由「熱」變「冷」。發文量是體現一個研究領域發展態勢的直觀數據。2012年以前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成果較少。2013年多是介紹數據新聞在全球新聞界的實踐情況,一些學者將其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新聞傳播方式介紹至國內。2014—2015年,相關論文不斷增加,優秀案例不斷湧現,學界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國內數據新聞實踐的介紹和分析上。在梳理國外優秀作品的基礎上,開始探索數據新聞的本土化發展。2016—2017年,數據新聞相關論文數量逐漸減少,研究選題逐漸集中到生產流程和新聞教育等方面。2018—2019年,數據新聞論文增速放緩,學者們開始對數據新聞進行更為精細化的研究,如一些學者關注數據新聞敘事範式、算法對數據新聞的影響等。
作者及其合作情況的網絡分析。經過對作者發文量及合作發文情況的統計,發表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人數僅為20位,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數量比例較高。可以看出,數據新聞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核心作者群薄弱,高產量的作者數量較少且缺乏穩定性,大多數研究者只是把數據新聞作為一個子研究領域,缺乏持續性研究。從作者的學術經歷看,大部分關注數據新聞的學者長期致力於新媒體的研究,對新興的新聞傳播實踐更敏感。但是,他們很快又會被其他更新的新聞形態所吸引,真正留在數據新聞領域並持續產出研究成果的學者較少。通過Citespace對作者合作網絡進行聚類分析發現,研究者依然以「孤軍奮戰」為主,合作的偶發性較強,大部分是學者與自己的研究生合作發文,這與多數學者只是將數據新聞作為一時的研究興趣密切相關。
研究主題與關鍵詞分析。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學者們在該研究領域的關注點。通過利用Citespace進行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主要有「大數據」「可視化」「新聞」「媒體融合」「信息圖表」「衛報」等。在詞頻≥6的關鍵詞中,「大數據」首當其衝,其次為「可視化」。究其原因是國內學者在前期研究中,主要介紹國外媒體經典案例以及數據新聞概念等,導致研究內容過於集中,未向整個新聞學科發散,研究視野相對狹窄。與之相比,國外學者則以「新聞業」為研究核心,從新聞學科的視角探尋數據新聞的歷史源頭、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報導,以及與此相關的新聞客觀性,探索數據新聞對傳統新聞價值和報導理念的影響。
研究特點及現存問題
通過對數據新聞CSSCI文獻的知識圖譜分析發現,國內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有以下特點和待改進的地方。
第一,選題表現出橫向拓展的趨勢,專題性研究有待加強。國內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方向大致有四類:國外數據新聞實踐經驗介紹、數據新聞本土化實踐經驗介紹、數據新聞對原有新聞生產流程的影響、數據新聞人才培養和新聞教育。還有少量文章涉及採集和使用數據所引發的倫理法規問題,如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和違背客觀性原則等。相比較而言,國外學者偏向於對數據新聞的若干專題展開縱深性探索,研究對象鎖定在與數據新聞發展現狀與趨勢密切相關的領域,如一些學者從價值層面討論了數據新聞帶來的社會影響,此類議題涉及數據獲取和使用的合法性、新聞工作理念的轉變等。另外,一些學者還關注數據新聞中的開放政府與社區安全、數據使用與記者道德、數據獲取權與隱私保護等話題,揭示數據新聞對促進社會發展、提高政府和公民責任的重要意義。
第二,數據新聞的基本概念亟待完善與規範。儘管國外學者在數據新聞的基本概念上不盡相同,但大都是圍繞著數據新聞的歷史淵源、功能特徵來闡述的,體現出新聞傳播學科的歷史延續性。在確切表述上,國外更傾向於使用「Data」,而不是「Digital」和「Number」,對「數據」與「數字」和「數值」做了明顯的區分,同時還強調「數據」對新聞生產的「驅動性」。數據新聞進入中國新聞傳播界恰逢大數據技術在各行各業興起,業界和學界對「數據新聞」概念的理解不一致,「數據」時而指「大數據」,時而指「小數據」。最直觀的是有些欄目打著「數據新聞」的旗號,實則使用的僅僅是小體量的若干數值而已。可見,我國新聞傳播界還沒有對數據新聞的概念予以規範界定。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有學者認識到數據新聞亟待確立專業規範,消除數據新聞在基本概念上的模糊認知,數據新聞的概念應該與時代背景、技術環境相契合。
第三,研究方法過於單一,影響結論的效果。通過採用關鍵詞分析考察數據新聞論文的研究方法發現:我國的數據新聞論文大多採用定性研究方法,其中的文獻分析法被廣泛使用,其次是個案研究法和訪談法,極少採用實驗法。而在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論文中,內容分析法的使用量最高,其次為問卷調查法。在國外數據新聞論文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採用比較接近。在定性研究中,文獻分析法主要用於職業倫理、受眾影響等偏理論的論文,個案研究法則多用於生產實踐、編輯室改革等偏實務的論文。國內外研究方法的較大差別,證實了國內學者得出的關於我國數據新聞研究存在重個案探討、少實證數據的結論,由於國內學者在數據新聞的研究上偏重經驗分析,基於科學實驗和量化基礎的探索少,影響到了研究結論的說服力、現實指導性以及學術創新性。
第四,跨學科互動與研究的開放性有待加強。刊發的數據新聞論文基本上均屬於新聞傳播學科,儘管大多包含了「大數據」「數據採集」「數據挖掘」「可視化」等關鍵詞,但囿於刊載期刊的單一性,也反證了數據新聞研究在國內並未得到數據科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等學科的認可。反觀國外的一些數據新聞論文則分布在統計學、信息學、計算機、人工智慧等學科領域,儘管數量不多,卻反映了數據新聞研究的開放性,體現出學科之間的互動與交融。尤其是數據新聞對數據科學應用情況的研究,從側面反映出數據新聞的專業化程度與發展趨勢等。
技術帶來媒體生產實踐的變革,不少媒體把數據新聞當作媒體轉型的一個「抓手」。與此同時,學界也予以持續關注,產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對290篇中文期刊文獻的知識圖譜描繪,有助於我們認清數據新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拓展視野和思路,發現新的研究選題,進而完善國內的數據新聞研究體系,提升相關研究的學術價值。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課題(19MXG11)階段性成果;受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19RXW137)資金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許向東 王怡溪
相關閱讀:
增強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力
網際網路時代影像新聞探究
優化新聞傳播教學體系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