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談瓔)10年間3146份疾病保險的「秘密」,在大數據的捕捉透視之下無所遁形。昨天,由復旦大學中國保險科技實驗室主辦的中國疾病保險知識圖譜發布會舉行。
復旦大學中國保險科技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教授介紹說,中國疾病保險知識圖譜是繼《中國保險科技發展白皮書》(2017)、《人工智慧保險行業運用路線圖》(2018)之後,復旦大學中國保險科技實驗室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標誌著實驗室從理論研究擴展至行業基礎資料庫建設。
他表示,在研究團隊近兩年的深入研究和數據整理中,人工智慧領域的華東師範大學信息學部姚俊傑副教授課題組、保險行業科技公司風險管家等提供了寶貴的技術支持,初步建設成了長跨度、廣覆蓋的疾病保險基礎資料庫。這一項目適配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將健康保險作為完善我國健康保障的重要支柱這一要求,同時聚焦人工智慧的底層設施建設,能夠助力未來保險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圖說:許閒教授介紹中國疾病保險知識圖譜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中國疾病保險知識圖譜收錄了2009-2019年間市場上所銷售(包括已停售產品)的3146份疾病保險主險與附加險條款、相關保險公司信息、醫學疾病數據等重要維度。條款方面,知識圖譜提取了保險責任、猶豫期、保障疾病種類和數量等關鍵信息,藉助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先後兩輪收集了約50名行業專家以及50名投保人對重疾險產品各屬性重要性的評價意見,基於評價數據構建了科學客觀的重疾險產品評價體系。醫學疾病數據方面,知識圖譜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相關發病率致死率等調研數據以及《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ICD10疾病編碼等標準和數據源對保障疾病進行系統分類與補充描述。知識圖譜平臺還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36687-2018 保險術語》以及《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保險法》等各法律以及行業規範文件中對各術語、要求、定義的官方解釋,以保證數據的權威性。
通過這一知識圖譜,可以對疾病保險形成更綜合全面的分析探索。團隊初步發現:
■我國疾病保險備案產品數量逐年增加,2010-2018年均增長率達到13.7%。其中又以重大疾病保險增長最為迅速。 2010-2018年重大疾病保險備案主險產品數年均增長率達到39.9%。
■除疾病保障外,疾病保險產品的保障範圍呈現多樣化趨勢。常見的保險責任類型有重大疾病保障、中症疾病保障、輕症疾病保障、特定疾病保障、身故保障、全殘保障、疾病醫療保障、住院津貼保障、長期護理保障等。而疾病保險條款平均約定的保險責任數量也從2009年的1.58個增長到2019年的2.91個。
■重大疾病保險條款所保障的疾病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9年平均保障21.6種疾病提升到2019年平均保障62.9種疾病。年均增長率達到11.3%。
■ 具體到疾病種類來看,除保險行業協會規定必保障的6種疾病外,深度昏迷、雙目失明等其他保險行業協會規定的標準疾病是重大疾病保險產品最常見保障的重大疾病;而嚴重多發性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Ⅲ型或以上狼瘡性腎炎則是最常見除保險行業協會規定的25種標準重大疾病外產品額外保障的重大疾病;主動脈介入手術、心臟瓣膜介入手術是最常見輕症疾病。
■疾病保險條款約定的猶豫期天數普遍為10、15、20天,其中10天猶豫期最為常見,佔比達到71%。然而近年來猶豫期為10天的產品佔比不斷減少,從2009-2012年的接近佔比99%減少至2019年的約佔比15%;與之對應的是15/20天猶豫期的條款設定佔比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