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開幕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上,7名中外嘉賓發表主旨演講
相約廣州,讀懂中國。20日下午,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開幕。在開幕式上,7名中外嘉賓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進行主旨演講。
1、墨西哥前總統塞迪略:修復破損的國際關係需耐心互信
墨西哥前總統、21世紀理事會主席埃內斯託·塞迪略·龐塞·德萊昂通過視頻做了主旨演講。他從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演講《道路的岔口》說起,表達了對當前世界形勢的擔憂。
他說,當今世界面臨著極具挑戰性的局勢,全球大國如果選擇摒棄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無視國際合作的價值,讓單邊主義重新抬頭,一味擴大軍事能力,而不是關注外交和民生等,則很容易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和無謂的人類苦難,甚至造成比過去(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大蕭條)更加嚴重的後果。
他認為,全球大國和開明的新興國家應果斷攜手走通向國際和平與繁榮的道路,那是最有可能對所有國家都有利的道路。他表示,修復破損的國際關係和合作需要耐心、外交技巧和互相信任,多邊體系的重建和完善,需要各方的善意和努力。
「其他國家都要肩負起重大責任,中國肯定是這樣。」他說。(豐西西)
2、印度尼西亞前總統梅加瓦蒂:國際社會需要更好的合作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梅加瓦蒂通過視頻發表了主旨演講。她首先對中國快速有效應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所採取的措施和對策表示讚賞。
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更需要彼此幫助,而不能再發生更多衝突。
在她看來,中國在抗擊疫情中所採取的措施與中國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分不開的。「國際社會要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理解中國的崛起,讓中國有機會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世界作出貢獻。」梅加瓦蒂呼籲。
她表示,在疫情期間,國際社會需要更好的合作,通過互助合作塑造一個新的社會。「我確定,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渴望一種世界秩序,即包含永恆和社會正義的世界和平。」她說。(張豪)
3、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中國為國際合作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通過視頻發表演講。演講中,他對中國「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三十年來,中國實現了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為國際合作的發展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
「我贊同中國長期以來的信念,即發展國家之間的利益匯合點,建立堅實的共同利益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的大變局中,構建利益共同體。」布朗認為,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帶來的是更多的關稅、更多的壁壘和更多的孤立主義,把世界分裂為一個個孤島。
「即使我們都遭受同樣的疫情、同樣的衰退,並且都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這一事實,我們仍然看到了疫苗問題上的民族主義和衛生領域的保護主義。」對此,布朗提出一個「儘可能合作』的議程,即找到各國有共同利益、且通過加強合作來管理競爭,甚至管理潛在衝突的領域。(侯夢菲)
4、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門搞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但與發達國家、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可以看到國家對科技創新認識的與時俱進和不斷深入,也反映出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白春禮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新提法、新要求,是對科技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他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與開放創新辯證統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我們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李煥坤)
5、國創會會長鄭必堅:中國在變局中開新局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的演講以兩個「出乎意料」開始——「出乎預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疫災,打亂了全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之際的發展進程和一切預期;又出乎預料,一股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思潮,及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給世界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大變局』。」鄭必堅說,「大變局」本身,意味著「大考驗」。面對嚴重逆動,中國從容布局,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將在危機中抓轉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還將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與世界各國「大合作」,打開更加廣闊的天地。
鄭必堅說,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是中國仍然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中國人的戰略心胸,也是中國人的戰略遠見」。(侯夢菲)
6、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廣東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不僅對中國,對整個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40年多來,按購買力平價來算,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是世界最大的製造業生產國和出口國。」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說。
他指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廣東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40年來,廣東的深圳經濟特區從原來的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在全世界的創新和科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隨著高科技產業集群的發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成為世界高科技、創新和經濟活動的中心。他特別指出,目前廣東的經濟發展正在為中國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諾羅夫點讚了中國「十三五」期間所取得重大成果,他指出,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5500多萬人脫貧,中國為全球扶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中國扶貧的寶貴經驗,正在許多國家得到推廣。
諾羅夫特別強調,到今年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會將近15萬億美元。儘管疫情仍在持續蔓延,但中國已成為唯一的有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為4.9%,這對穩定世界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符暢)
7、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雙循環」新發展格侷促進經濟復甦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圍繞疫情之後全球經濟該如何合作、復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他表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以自身行動來促進全球經濟合作、推動經濟復甦開出新藥方。
他表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戰略將以實現進出口平衡為目標,意味著我國將持續增加進口,國內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必將帶動全球經濟走向復甦。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強調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有助於自身創新能力,也有助於增強全球科技和產業合作;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完善,要素資源將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優化配置,經濟增長更可持續;中國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外資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中國將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張豪)
文字統籌/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豐西西
圖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