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大考驗」下 世界需要更好的合作

2020-12-01 大洋網

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開幕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上,7名中外嘉賓發表主旨演講

相約廣州,讀懂中國。20日下午,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開幕。在開幕式上,7名中外嘉賓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進行主旨演講。

1、墨西哥前總統塞迪略:修復破損的國際關係需耐心互信

墨西哥前總統、21世紀理事會主席埃內斯託·塞迪略·龐塞·德萊昂通過視頻做了主旨演講。他從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演講《道路的岔口》說起,表達了對當前世界形勢的擔憂。

他說,當今世界面臨著極具挑戰性的局勢,全球大國如果選擇摒棄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無視國際合作的價值,讓單邊主義重新抬頭,一味擴大軍事能力,而不是關注外交和民生等,則很容易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和無謂的人類苦難,甚至造成比過去(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大蕭條)更加嚴重的後果。

他認為,全球大國和開明的新興國家應果斷攜手走通向國際和平與繁榮的道路,那是最有可能對所有國家都有利的道路。他表示,修復破損的國際關係和合作需要耐心、外交技巧和互相信任,多邊體系的重建和完善,需要各方的善意和努力。

「其他國家都要肩負起重大責任,中國肯定是這樣。」他說。(豐西西)

2、印度尼西亞前總統梅加瓦蒂:國際社會需要更好的合作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梅加瓦蒂通過視頻發表了主旨演講。她首先對中國快速有效應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所採取的措施和對策表示讚賞。

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更需要彼此幫助,而不能再發生更多衝突。

在她看來,中國在抗擊疫情中所採取的措施與中國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分不開的。「國際社會要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理解中國的崛起,讓中國有機會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世界作出貢獻。」梅加瓦蒂呼籲。

她表示,在疫情期間,國際社會需要更好的合作,通過互助合作塑造一個新的社會。「我確定,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渴望一種世界秩序,即包含永恆和社會正義的世界和平。」她說。(張豪)

3、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中國為國際合作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通過視頻發表演講。演講中,他對中國「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三十年來,中國實現了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為國際合作的發展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

「我贊同中國長期以來的信念,即發展國家之間的利益匯合點,建立堅實的共同利益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的大變局中,構建利益共同體。」布朗認為,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帶來的是更多的關稅、更多的壁壘和更多的孤立主義,把世界分裂為一個個孤島。

「即使我們都遭受同樣的疫情、同樣的衰退,並且都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這一事實,我們仍然看到了疫苗問題上的民族主義和衛生領域的保護主義。」對此,布朗提出一個「儘可能合作』的議程,即找到各國有共同利益、且通過加強合作來管理競爭,甚至管理潛在衝突的領域。(侯夢菲)

4、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門搞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但與發達國家、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可以看到國家對科技創新認識的與時俱進和不斷深入,也反映出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白春禮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新提法、新要求,是對科技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他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與開放創新辯證統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我們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李煥坤)

5、國創會會長鄭必堅:中國在變局中開新局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的演講以兩個「出乎意料」開始——「出乎預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疫災,打亂了全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之際的發展進程和一切預期;又出乎預料,一股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思潮,及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給世界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大變局』。」鄭必堅說,「大變局」本身,意味著「大考驗」。面對嚴重逆動,中國從容布局,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將在危機中抓轉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還將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與世界各國「大合作」,打開更加廣闊的天地。

鄭必堅說,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是中國仍然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中國人的戰略心胸,也是中國人的戰略遠見」。(侯夢菲)

6、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廣東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不僅對中國,對整個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40年多來,按購買力平價來算,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是世界最大的製造業生產國和出口國。」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說。

他指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廣東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40年來,廣東的深圳經濟特區從原來的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在全世界的創新和科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隨著高科技產業集群的發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成為世界高科技、創新和經濟活動的中心。他特別指出,目前廣東的經濟發展正在為中國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諾羅夫點讚了中國「十三五」期間所取得重大成果,他指出,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5500多萬人脫貧,中國為全球扶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中國扶貧的寶貴經驗,正在許多國家得到推廣。

諾羅夫特別強調,到今年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會將近15萬億美元。儘管疫情仍在持續蔓延,但中國已成為唯一的有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為4.9%,這對穩定世界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符暢)

7、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雙循環」新發展格侷促進經濟復甦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圍繞疫情之後全球經濟該如何合作、復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他表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以自身行動來促進全球經濟合作、推動經濟復甦開出新藥方。

他表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戰略將以實現進出口平衡為目標,意味著我國將持續增加進口,國內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必將帶動全球經濟走向復甦。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強調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有助於自身創新能力,也有助於增強全球科技和產業合作;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完善,要素資源將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優化配置,經濟增長更可持續;中國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外資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中國將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張豪)

文字統籌/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豐西西 

圖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梁喻

相關焦點

  • 面對全球的「大變局」「大考驗」 「讀懂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面對全球的「大變局」「大考驗」 「讀懂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金羊網  作者:侯夢菲  2020-11-23 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落下帷幕
  • 讀懂中國 | 在廣州,觸摸大變局中的中國脈搏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社會正在經歷多邊和單邊、開放和封閉、合作和對抗的重大考驗。而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的同時,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
  • 大變局下的國際社會思潮流變
    雖然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全球化的大方向不會變,但當前全球化的確處於一個較為波折的時期,世界經濟格局大概率會出現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相持的情況。如何做好這一階段的發展調適,著眼於對危機性因素的化解,是國際社會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 大變局下開新局 中國飛鶴攜手合作夥伴聚力創新程
    原標題:大變局下開新局 中國飛鶴攜手合作夥伴聚力創新程   「中國飛鶴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本文認為,可以從權力結構、秩序結構和觀念結構三大維度來認識和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格局的結構性變化。這也為認識新形勢下中法關係面臨的結構性變化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下文將予以具體闡述。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原有的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帶來巨大挑戰,也為國際關係的轉型和國際秩序的調整提供了機遇和空間。
  • ​呼籲大合作應對大考驗,外媒聚焦讓世界讀懂開放中國和活力廣州
    這一場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凝聚了和平發展大合作的「廣州共識」,也擦亮了廣州的城市精神和價值。 當讀懂中國的「廣州時間」再次開啟,這裡匯聚世界期待的目光。11月22日至23日,全球通訊社聯盟連續播發三篇文章,聚焦會議成果和會議舉辦地廣州的發展,引發海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轉載。
  • 讀懂中國|印度尼西亞前總統:世界需要互助合作塑造新的社會
    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環節中,來自不同國家的重量級知名政治家,通過「雲參會」的方式與來自我國政界、學界、企業界的代表一起,聚焦「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享觀點、展開交流。第二個發言的是印度尼西亞前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
  • 鄭永年: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創新的未來
    世界大變局未來發展的之一是中美兩國的技術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我們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們的國家、企業、技術創新意味著什麼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由中美關係的變動引起的。大家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現實是中美已經陷入了一種深刻的新型冷戰狀態。上一個冷戰,即美蘇之間的冷戰,經歷了半個世紀。所以我們要思考接下來至少半個世紀的事情,而不僅是五年十年的事情。
  • 大變局下如何謀劃文化發展
    文化作為規劃編制的題中之義,作為現代民族國家追尋和平發展夢想願景的精神依託與身份表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也會遭遇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有鑑於此,深入分析大變局中的文化發展時代特點,科學把握「十四五」文化發展建設的關鍵環節,就顯得格外重要。
  • 【理論探索】謝伏瞻:於變局中開新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
    (執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10月版(48.1萬字)  ISBN:978-7-5203-73876《中國經濟報告(2020):大變局下的高質量發展》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體撰寫的第一本年度中國經濟發展報告,主題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並將該問題置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行思考研究,尤其是聚焦「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
  •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角度觀察和解讀一個重大戰略判斷
    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國際格局巨大變遷和國內治理出現綜合難度的重大判斷。話題緣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無疑是對當今時代形勢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那麼,這個戰略判斷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 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摘要】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與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斷,是認識中國國情與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據,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大戰略的基本依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
  • 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
    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增添了發展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給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當前,媒體融合成為主流,各種不同的媒介藉助於計算機技術,在數位化信息平臺上實現全面融合;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迅速興起,催生大量新產業和新模式,媒介在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下推動新媒體向智媒體升級。同時,在5G浪潮推進下,全球迎來萬物皆終端、萬物皆媒介的時代。
  • 金燦榮: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或是世界變局最大的自變量
    導讀:9月26日,金燦榮教授在觀學院做了題為「百年變局與中美關係」的演講。在他看來,近些年世界亂象叢生,而在經歷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不確定性又增加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謂對當今國際局勢最好的概括。金教授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涵應為四個「新」: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新的現代化模式得到承認、新的工業革命正在到來、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出現。
  • 2020年,大瘟疫催化大變局
    原標題:2020年,大瘟疫催化大變局【編者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疊碰撞,促使世界秩序加速變遷,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年屆歲末,《參考消息》特別推出「變局與新局」年終專題,選登海內外專家學者、媒體、智庫文章,回顧過去一年世界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機遇與變革,展望未來世界發展趨勢與前景。敬請關注!
  • 研究丨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摘 要】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與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斷,是認識中國國情與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據,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大戰略的基本依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文/連國輝)新冠疫情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造成了何種影響?全球戰疫如何牽動國際格局演變?世界面臨「六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社會失常、治理失能、美國失治、世界失序)之際,中國應該如何有所作為?
  • 雲會議|「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中國與歷史中國的疊加與應對
    所謂變局,就是指變動的局勢,非常的局面,需要以非常的思路和措施加以應對。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為什麼是「三千年」,為什麼是「百年」;「三千年未有」的是什麼,「百年未有」的是什麼?我們面對「未有之大變局」又如何應對?這無疑是長周期的重大政治問題。「長周期」這個概念是我最近提出來的,(10月)15號我會系統講這個主題,今天我們主要講怎麼樣來認識「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上海市社聯開通英文網站
    權衡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時代命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作出新的回答。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緊跟時代步伐,回應時代關切,發出時代聲音,才能使人文社會科學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的推出,旨在充分發揮上海廣大社科工作者的專業優勢,運用現代傳播手段,發布和展示最新的社科學術研究成果和活動信息,拓展中外社科學術交流的空間。
  • 因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辦好自己的事情,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戰略判斷,是總書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和方法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和國際格局變遷的一般規律得出的,對於我們準確認清國際社會發展趨勢、在大變局之下更好維護和延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概括了當前國際格局的根本特徵,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地認清中國當前所處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