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的「大變局」「大考驗」 「讀懂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金羊網 2020-11-23
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落下帷幕,中外專家學者和政要在平等對話中推動合作,在相互「讀懂」中凝聚共識。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侯夢菲
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於22日落下帷幕,「讀懂中國」的故事卻仍在繼續。今年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舉辦的第五屆,也是最特殊的一屆——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政要、學者通過視頻,雲端參會。「讀懂中國」也再度證明,疫情阻隔不了互聯互通,阻隔不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關切的目光,更阻擋不了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發展之路。
在短短三天之內,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共約150名國際嘉賓以及中國有關部委和地方負責人、學者、企業家匯聚一堂,在平等對話中推動合作,在相互「讀懂」中凝聚共識。
在大合作中,讀懂發展機遇
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各種複雜嚴峻的挑戰,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合作,共克時艱。
「面對二十一世紀第三個10年和以後更長時期,中國將保持戰略定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鄭必堅認為,中國將在危機中抓轉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還將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與世界各國「大合作」,為各國帶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就疫情後全球經濟該如何合作表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以自身行動來促進全球經濟合作、推動經濟復甦開出新藥方。
「讀懂中國」的會議召開地廣州,其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正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大合作」的前沿陣地。
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于欣偉認為,面對當下複雜的外部環境,廣州應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機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聚力發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動大灣區城市深度合作。「未來廣州將繼續匯聚更多國內外經濟元素,繼續促進中外的交流互動,引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向新階段,為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在大變局中,讀懂大國擔當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會議。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君如就此做出解讀: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下,會議主辦方克服許多困難如期召開這次大型國際會議,充分證明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交流、互學互鑑的誠意和決心,也見證了全球對於中國故事、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殷切期盼。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成為會場熱詞,中外嘉賓紛紛為疫情防控的「中國方案」點讚,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展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認為,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的表現,包括幫助巴基斯坦等鄰國應對疫情時的領導作用,是中國幫助世界的典範。「全世界都注意到,新冠肺炎暴發後中國反而加強了對WHO的資助,中國也同意與世界其他國家分享自己所研發出的疫苗。」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耀公共政府學院的馬凱碩認為,中國在全球抗疫中「樹立了積極榜樣」。
長期從事醫療保險、公共衛生、人口社會保障研究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李玲教授認為,中國的抗疫也對國際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向全球提供有效的物資保障和抗疫方法、經驗輸出,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中國還承諾將疫苗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展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中國的經驗是可以推廣的,我們的抗疫經驗也向世界宣示,只要團結合作,人類是可以戰勝病毒的。」
在大考驗中,讀懂開放決心
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一個「熔斷器」。面對大考驗,中國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相聯通,構造發展新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從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持續增長到利用外資的逆勢增長,從對外投資的有序發展到繼續深入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從繼續放寬市場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與14國籤訂RCEP到出臺《外商投資法》、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時間和數據都不斷見證中國堅持開放共贏,勇於變革創新,兌現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鄭重承諾。
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世界上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都有。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原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表示,中國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中國人的戰略心胸,也是中國人的戰略遠見。」
「中國幾十年來堅持對外開放,中國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正逐步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首要引擎。」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認為,受疫情影響,世界經濟萎縮,而中國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希望所在。「我希望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會合點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並作為幫助全世界人民重回真正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編輯: 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