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組織中央主流媒體來我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

2021-01-09 騰訊網

1月7日,中宣部組織人民日報社、科技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採訪報導團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活動。

採訪團先後深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等地,通過聽取介紹、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就我縣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進行集中宣傳報導。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走進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採訪報導團被我縣豐富的化石資源所震撼,紛紛表示將以充滿人文情懷的眼光和筆觸去書寫記錄,以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方式,通過紙媒和新媒體等平臺推送報導,全方位展現化石王國世界和政的的魅力。此次採訪活動的開展,不僅為打響叫亮和政知名度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更讓和政化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全媒體記者:樊濤 張志強

編輯:王繼華

編審:樊 寶

監製:虎凌紅

相關焦點

  • 12月以來,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集中報導我縣發展成果
    12月以來,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半月談、新華每日電訊、浙江衛視等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新媒體,集中報導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現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設的成效。 「上山遺址具備了所有早期農耕生產的考古證據,只有上山遺址可以從農業起源的角度來探討稻作農業起源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志軍說,因為上山遺址顯示有定居生活,出土了稻米,還發現了水稻的利用和耕作工具。 上山遺址群主要所處的金衢盆地,確實是一處樂土。它因盆地內有金華衢州兩市得名,是一處晚白堊世-古近紀裂谷盆地。
  • 古動物專家揭批國內95%博物館充斥假化石(圖)
    由三段化石拼湊而成的周氏黔魚龍假化石周氏黔魚龍真化石本報訊(記者蔡文清)假化石充斥了中國國內至少95%以上的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在最新一期《科學》上撰文披露了這數字。化石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礎,但目前大量的化石卻遭遇過分雕刻,成為「假」化石。昨天,李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一種造假來源於化石的「修理」。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位於縣城城關鎮梁家莊,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由一號展覽館、二號展覽館、三號展覽館三個造型別致的獨立建築構成,呈「品」字型布局。
  •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2021-01-0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10月22日,甘肅和政舉行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號館開館儀式,展館展出「六項世界之最」古化石,再現古生物的滄桑演變。圖為三趾馬化石。劉玉桃 攝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21日電 (南如卓瑪)21日,《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化石保護開發規劃》評審會在蘭州召開。該《規劃》提出建設以「一會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為核心的和政化石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
  • 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 11月以來集中報導我縣發展成果
    >人民日報、新華網、浙江衛視、浙江日報等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新媒體,11月以來集中報導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現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設的成效。浦江將活躍於廣大鄉村地區的「臺門裡」經驗推廣到城市中,充分考慮老臺門傳統和鄰裡交流需求,2020年4月起探索實施「新時代·紅色臺門裡」制度,在原有的城市網格化管理基礎上科學劃分,按20至30戶居民的規模,同步設置「紅色臺門裡」,並通過組織各類臺門裡活動,實現臺門裡之間交流互助。
  • 大慶博物館史前動物化石的視覺盛宴(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猛獁象化石收藏最全   甫一進入大慶博物館,眼前的景象便會讓人駐足不前——大廳中央是三組惟妙惟肖的猛獁象、披毛犀和東北野牛大型雕塑,背後一面呈現東北第四紀圖景的巨大環形浮雕將它們包圍,它們的腳下則是第四紀地層中化石埋藏場景的復原……這些元素無聲地告訴參觀者,這座博物館將要為你呈現一場史前動物的視覺盛宴。
  •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為化石造像,做科學成就的...
    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回到消逝的動物王國|古動物博物館遊學
    本片最具教育意義的是主創們到世界各地取材外拍,將場景模擬到最接近古代恐龍棲息的環境,並讓運鏡宛如真實的紀錄片一般呈現,配合生物知識與編劇的結合,藉由奈吉、鮑伯、蘇珊三人生動的演出許多小狀況,讓觀者產生像是真的在看恐龍的紀錄片錯覺,這些突發狀況都可以讓小朋友們開始跟著參與他們一起思考怎樣解決,並因此自然的了解了遠古生物的一些相關知識~恐龍生存的時代過於遙遠,我們如今還能見到的動物演進成為現在的樣子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在建設永久性保護設施(如恐龍博物館)之前,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化石產地,包括提前對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恐龍足跡進行翻模、製作模型、建設臨時性保護棚、對化石及巖層進行防風化處理等,防止人為或自然力破壞。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時至今日,為期2個多月的防疫戰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回顧此階段疫情報導,主流媒體在傳播渠道的全天候延伸、全領域拓展、全方位覆蓋方面,在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報導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這些突破既是主流媒體落實中央關於媒體融合政策精神的生動案例,也是主流媒體深入融合傳播主陣地、佔領傳播制高點的有效實踐,成為媒體融合曆程新的裡程碑。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 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聚集南昌市公安局刑偵支隊 開展廉政教育活動
    近日,《人民日報》、《法制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江西日報》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刊發《單位搬遷新地址,廉政文化先上牆》,《江西南昌刑偵支隊新年伊始開展廉政教育活動》等文章,聚焦支隊廉政文化教育活動,樹立了南昌刑偵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受眾的好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 來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補一堂歷史課
    來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補一堂歷史課 信息來源:宣傳部 發布日期:2020-12-02 09:00 【字體:大中小】
  • 我縣舉辦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價值與保護利用專題講座
    11月26日下午,我縣舉辦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價值與保護利用專題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黨委書記、所長、研究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做專題講座。全縣宣傳、文化旅遊、自然資源系統幹部職工,各鄉(鎮)主管副職和通訊員,縣文化和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管副職及媒體記者等200餘人參加講座。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例如,埃及《金字塔報》、沙特《中東報》和半島網都報導了世界各國以及歐盟、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對中國及時應對疫情、積極採取抗疫措施的讚賞;體現中國速度和效率的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情況成為各阿拉伯媒體共同關注的對象;包括埃及、沙特、阿聯在內的一些阿拉伯國家紛紛向中國提供援助等。
  • 猛獁象、披毛犀……北京自然博物館明起上演「古獸傳奇」
    6月9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臨時展廳(幼兒廳)開展。想了解更多關於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的奧秘,那就趕快來到這裡開啟奇幻又神秘的探索之旅吧!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博物館的科研情況簡介博物館現有化石和地質專業人員2人,幾年來與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國地質博物館、首師大、沈師大、遼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為科研提供研究平臺和化石材料博物館藏品豐富,展品精美,其中尤以「澄江動物群」和包括「中華龍鳥」在內的「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最為珍貴,堪稱國寶級的化石精品。依託於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僅模式標本就有18萬件。以生物進化史為主題的展覽,集中展示了幾十年來幾代古生物學家艱辛採集的化石。
  • 「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及其發現經過
    2月18日,我致信《化石》雜誌編輯部,報告在赤城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並隨信寄去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信發出一個月後未得到編輯部的回音,我不灰心,不洩氣,3月18日,又致信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教授。
  • 從昆明到西雙版納 媒體行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
    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中央駐滇、省、市媒體將到昆明、澄江和西雙版納,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為明年COP15大會的召開營造良好宣傳輿論氛圍。啟動儀式圓滿舉行後,媒體一行開啟了第一站的採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資源庫裡2萬餘種質資源引發了媒體記者們的好奇心,不斷提出問題請專家進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