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 11月以來集中報導我縣發展成果

2020-12-03 澎湃新聞

人民日報、新華網、浙江衛視、浙江日報等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新媒體,11月以來集中報導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現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設的成效。

11月10日,新華社刊發《浙江浦江:「紅色臺門裡」 共建好鄰裡》報導,推介了浦江試點「新時代·紅色臺門裡」,推動城市文明建設的經驗成就。

社區垃圾點如何安排?老小區加裝電梯意見不統一如何協調?鄰裡矛盾如何化解?針對部分城市居民缺乏參與公共服務和社區管理主動性的現狀,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試點「新時代·紅色臺門裡」,推動城市文明建設。

「臺門裡」出自浦江農村方言俚語,指同個村子裡共用一個廳堂、明堂,毗鄰而居的若干戶人家,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浦江將活躍於廣大鄉村地區的「臺門裡」經驗推廣到城市中,充分考慮老臺門傳統和鄰裡交流需求,2020年4月起探索實施「新時代·紅色臺門裡」制度,在原有的城市網格化管理基礎上科學劃分,按20至30戶居民的規模,同步設置「紅色臺門裡」,並通過組織各類臺門裡活動,實現臺門裡之間交流互助。

通過主動報名和公開選舉,居住在每個臺門裡的居民選出德高望重、熱心服務的黨員擔任臺門裡長和副裡長,並在社區成立臨時黨委會和臨時黨支部,把社區業委會、黨員居民、臺門裡長三支隊伍融合,打造「新時代臺門裡」隊伍組織構架,充分發揮團隊優勢,確保社區管理有序運行,服務群眾高效便捷。

此外,各「紅色臺門裡」整合共建單位、志願服務隊伍和社會各行各業資源,積極開展「立家訓樹門風」「微鄰裡節」「我為鄰居做件事」「幫扶微心願」等常態化臺門裡活動,並定期舉辦臺門裡之間的競賽活動,提升臺門裡的集體凝聚力、歸屬感。

該制度現已在浦江城區封閉式、開放式、新建和老舊小區等不同類別的10個社區推開,建立臺門裡試點91個,所涉區域佔總城區面積的30%,已初顯成效。試點過程中已經解決包括小區綠化佔用、垃圾站布點、停車位規劃等50多件老大難問題。

在浦江縣西街社區,「周家臺門裡」保留著完整的老臺門,通過臺門裡民主協商解決了老西街的垃圾點分布問題,文景社區「和睦臺門裡」通過裡長調解使6年前因狗咬傷人而結怨的鄰居冰釋前嫌。數據顯示,僅二季度,各臺門裡就徵集民生微實事項目238個,協商解決率超80%,特別是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問題,藉助臺門裡議事作用,大多得到圓滿協調解決。

據悉,本著「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原則,該試點預計在2020年底前鋪開面達到浦江城區總面積的50%以上,並爭取2022年實現規模以上小區全覆蓋,通過臺門裡的小切口,撬動城市文明的大提升。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2晚,浦江舉行的「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通過並發布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浦江宣言》和《「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章程》,19處遺址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浙江衛視13日就在《封面故事》欄目播發了新聞《上山遺址文化20年:19處遺址 將抱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1月15日,人民日報也刊發了新聞《浙江考古領域大動作 19處「上山文化」遺址成立聯盟發布宣言》。

近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舉行。其間,「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通過並發布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浦江宣言》和《「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章程》。「上山文化」19處遺址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

宣言倡議,要保護「上山文化」遺址,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要傳承「上山文化」遺產,把「上山文化」作為提升「重要窗口」成色來打造,成為中國氣派的標誌性成果。要研究「上山文化」成果,挖掘、提煉「上山文化」蘊藏的文化基因、文明記憶、精神信仰,為形成中華文化基因的理論體系作出貢獻。要打造「上山文化」金名片,力求使「上山文化」成為世界稻作文化研究基地與人類萬年文化朝聖地。為申報「上山文化」世遺,樹立近期、中期、遠期目標,積極作為、抓緊啟動、共同推進「上山文化」申遺工作。

據悉,「上山文化」遺址迄今發現共19處,主要分布於錢塘江及支流的上遊地區,靈江上遊也有發現,遺址包括:浦江上山遺址、 嵊州小黃山遺址、龍遊青碓遺址、 龍遊荷花山遺址、龍遊下庫遺址、金華青陽山遺址、金華山下周遺址、 武義大公山遺址、永康湖西遺址、永康廟山遺址、永康蓭山遺址、永康長城裡遺址、永康長田遺址、永康太婆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東陽老鷹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臨海峙山頭遺址、金華三潭山遺址。

這19處遺址的年代為距今約10000多年至8600年,是錢塘江流域、長江中下遊乃至全中國起步最早、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的新石器初期遺址群。「上山文化」遺址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世界彩陶文化的起源地和世界村落文化的發祥地。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3日,人民網推送《「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 浙江浦江再引關注》新聞、《浙江日報》要聞版刊登《「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浦江召開 擦亮萬年上山這張金名片》新聞 ;11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袁隆平發來賀信!「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浙江這個縣再引關注》新聞,一起報導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

今天,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開幕。

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章勇濤 攝

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葉菁,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高士軍等進行了講話。中共金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呂偉強,中共浦江縣委書記程天雲作致辭。開幕式現場舉行了「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中華萬年考古遺址聯盟」 「上山文化遺址聯盟」「中國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授牌儀式以及「遠古中華第一村」揭牌儀式,舉辦了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回首一萬年——上山文化考古圖片展、浙江水稻品種變遷展等展覽。

「遠古中華第一村」揭牌儀式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章勇濤 攝

中華萬年考古遺址聯盟授牌儀式舉行。章勇濤 攝

此次研討會時間為11月12日至14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金華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水稻研究所、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中共浦江縣委、浦江縣人民政府承辦,旨在加強對「上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宣傳,全力保護傳承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授牌儀式舉行。章勇濤 攝

會議於11月12日舉行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通過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章程》,並發布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浦江宣言》。

11月14日將舉行會議研討和學術座談,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王仁湘等考古專家受邀參加。我國考古學界泰鬥級人物、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以及因疫情無法現場參會的部分國內外專家,也將通過視頻形式參與大會發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來賀信,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上山遺址考古公園外景。章勇濤 攝

上山遺址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是一處距今約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發現於2000年,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1月在浦江舉行的「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上,「上山文化」正式命名。20年來,浙江已在浦江、嵊州、龍遊、金華、永康、義烏等地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9處。

上山文化遺址群是全世界文化和農業起源的最早發生地之一,比河姆渡、跨湖橋分別早了3000年、2000年,將浙江文明史推進到了10000年左右。上山遺址發現了木構建築遺蹟和環壕,代表著東亞地區最早的初級村落形成了;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彩陶;上山文化遺址群普遍發現了栽培稻遺存,上山文化所在的錢塘江上遊地區被公認為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起源。

浦江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上山文化的保護、利用與研究宣傳工作,早早就啟動了上山遺址保護與利用工程,2007年該工程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物保護利用示範項目」。2013年7月,上山遺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17年6月,浦江縣上山遺址博物館成立。2020年5月,中國浦江萬年上山文化村項目開工,該項目總投資42億元,是浦江縣重點打造的文化IP項目。

今年是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將進一步闡釋浙江歷史價值、實證萬年浙江,推動「上山文化」成為「萬年中國」文化標識以及弘揚浙江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浙江文化發展水平的金名片,打造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3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開幕。「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來賀信,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上山遺址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是一處距今約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發現於2000年,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1月在浦江舉行的「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上,「上山文化」正式命名。20年來,浙江已在浦江、嵊州、龍遊、金華、永康、義烏等地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9處。

上山文化遺址群是全世界文化和農業起源的最早發生地之一,比河姆渡、跨湖橋分別早了3000年、2000年,將浙江文明史推進到了10000年左右。上山遺址發現了木構建築遺蹟和環壕,代表著東亞地區最早的初級村落形成了;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彩陶;上山文化遺址群普遍發現了栽培稻遺存,上山文化所在的錢塘江上遊地區被公認為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起源。

(上山遺址考古公園外景。章勇濤 攝)

開幕式現場舉行了「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中華萬年考古遺址聯盟」 「上山文化遺址聯盟」「中國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授牌儀式以及「遠古中華第一村」揭牌儀式,舉辦了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回首一萬年——上山文化考古圖片展、浙江水稻品種變遷展等展覽。

(「遠古中華第一村」揭牌儀式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章勇濤 攝)

此次研討會時間為11月12日至14日,旨在加強對「上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宣傳,全力保護傳承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會議於11月12日舉行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通過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章程》,並發布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浦江宣言》。

11月14日將舉行會議研討和學術座談,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王仁湘等考古專家受邀參加。

浦江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上山文化的保護、利用與研究宣傳工作,早早就啟動了上山遺址保護與利用工程,2007年該工程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物保護利用示範項目」。2013年7月,上山遺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17年6月,浦江縣上山遺址博物館成立。2020年5月,中國浦江萬年上山文化村項目開工,該項目總投資42億元,是浦江縣重點打造的文化IP項目。

今年是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將進一步闡釋浙江歷史價值、實證萬年浙江,推動「上山文化」成為「萬年中國」文化標識以及弘揚浙江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浙江文化發展水平的金名片。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4日,人民網推文《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閉幕 上山文化是對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報導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閉幕情況。

11月14日,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金華市政府主辦,中國水稻研究所、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浦江縣委縣政府承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浦江縣閉幕。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學術研討。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和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知名考古學者以視頻的形式作了學術演講。

會議認為,自2000年浦江上山遺址發現以來,共有19處上山文化遺址先後被發現。這些遺址分布於錢塘江上遊和靈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們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最新發現的義烏橋頭遺址和仙居下湯遺址發現了環壕、中心臺地等聚落特徵,反映了農業社會結構的初步發展狀態。這種定居特徵在上山文化初期已經出現,浦江上山遺址被嚴文明稱之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標誌著一個歷史階段的開端。上山文化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稻作起源研究是上山文化的核心內容。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新的研究表明,在上山文化的分布區域,從大約30000年前開始,就存在野生稻分布,這為稻作起源研究增添了關鍵性一環。一萬年前的上山古代先民在採集狩獵活動時,有條件對遺址周邊自然生長的野生稻資源進行利用。以浦江上山遺址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上山文化萬年水稻起源、發展的證據,是對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研究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馴化水平已經相當高,再次以豐富的實物資料,彰顯了上山文化在稻作農業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會議認為,陶器的發達,是上山文化作為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重要特徵。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是中國彩陶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彩陶中的太陽紋等圖案證明了上山文化精神活動和藝術活動的複雜形態。

與會專家還就進一步保護和研究上山文化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5日,人民日報刊文《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介紹萬年上山遺址的發現過程。

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認為,分布於錢塘江上遊和靈江流域河谷盆地的19處上山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我國考古學泰鬥嚴文明稱之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此外,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值得探尋的是,萬年上山遺址背後,有著怎樣的發現之旅?封閉的歷史是怎樣被一點點剝開的?一萬年前那粒炭化的稻米裡,又綿延了怎樣的人類文化基因?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

一個遺址,指向未曾涉足的萬年文明史

漫步於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動著的生命體,七嘴八舌地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1996年春,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公路沿線進行了文物勘查,並在諸暨次塢樓家橋發現了全程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從1999年春到2000年夏,樓家橋遺址進行了三期發掘。遺址早期發現了前所未見的陶器組合,它們雖與河姆渡文化共存,但又具有不同的個性。這個發現令發掘者很興奮。

於是,考古隊決定將工作深入進行下去,在遺址周圍地區調查發掘,以探索小區域文化與河姆渡等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浦江、諸暨、蕭山三縣(區)在內的"浦陽江流域"考古概念,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了出來。

2000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開了浦陽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調查,研究員蔣樂平任領隊。在與浦江博物館聯繫後,考古調查隊得到了位於黃宅鎮的kuo塘山背遺址的信息。9月21日,考古隊赴浦江實地踏勘,決定對kuo塘山背遺址進行試掘。次日,他們在東側道路邊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地層,出土了魚鰭形鼎足、有段石錛等。

考古隊緊接著對遺址周邊地區展開了調查。kuo塘山背西邊是一丘約四五畝的耕地,考古隊在耕地中部布了一個小探方。9月27日,探方下發現了一件完整的陶鼎,接著又發現了陶罐、陶豆等器物,大家認為這裡可能有一座墓葬。

經擴方發掘後,考古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墓穴的邊界,並確定這是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這一發現讓蔣樂平又驚又喜:"在區區一平方米範圍內就發現了一座墓葬,是否意味著這裡有一個密集的墓葬區?"

一時間,考古隊主要人馬都集中到了kuo塘山背。他們決定繼續將調查範圍向周邊延伸,第一目標鎖定在黃宅鎮渠南村北的一個高地(後定名為上山)。

經過試掘,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夾炭紅衣陶片、石磨盤、石磨棒、石球,初步認為這是一處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001年3月,考古隊員對上山遺址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座由三排柱洞構成的結構完整的建築基礎,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大口盆殘器,以及大量的夾炭紅衣陶片、石磨盤、石磨棒、石球等。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些殘破的陶片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稻殼遺存。

這個遺址的年代是否與馬家浜、河姆渡文化相當?石磨盤、石磨棒用來做什麼?大量石球為何未見於以往發現的其他遺址?陶片裡的稻殼又是怎麼回事?不久後,蔣樂平帶領考古隊轉移到了跨湖橋遺址,但這些疑問依然久久盤桓在他心底。

2002年初,在偶然得知北大考古與文博學院可以用微量碳素進行碳14年代測定後,蔣樂平趕緊託人將幾個不同層位的夾炭陶標本送去檢測。測年結果顯示,遺址距今約11400年到8600年!

"過去我們說浙江七千年,河姆渡是浙江歷史的源頭。"蔣樂平說,"上山遺址的發現,又把浙江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年。"

2003年,中國文物報頭版頭條刊發《浙江浦江縣發現距今萬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一文。一時間,上山"風乍起",吹皺了考古界的"一池春水"。國內外考古學家紛紛來到浦江上山實地考察,嘗試用多學科的先進手段採集更多遺址信息。

鬥轉星移。這個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萬年上山,就這樣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欲向世人傾訴那滄海桑田的往事。

夾炭陶片中的稻殼

一粒稻米,記錄了一場曠古遙遠的革命

東經199°58′179″,北緯29°27′22″,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一粒夾炭陶片中的炭化稻米,靜靜地躺在展櫃中。從屋頂傾瀉下來的,是一萬年後的陽光。

"上山遺址最令人矚目的發現,是距今萬年之前的稻米遺存。我們可以通過放大鏡來看一下這些陶片,裡面的稻殼、稻葉的印痕非常清晰……"11月13日,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解說員為研討會與會人員介紹道,"一萬年前的先民把我們現在看似沒用的這些稻殼、稻葉碾碎後羼和到陶器的製作當中,一是為了減輕陶器的重量,二是增加它的粘接性,防止在燒制過程中開裂。"

正是這種純工藝的技術行為,幸運地保存了一個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碼:人類種植水稻的歷史,在上山遺址之中找到了源頭。

2003年,在上山遺址年代得到初步確認後,發掘者們開始關注起了夾炭陶羼和稻殼這一重要現象。

稻作農業究竟誕生於何時何地?長期以來,關於稻作農業的起源問題,由於標準不容易掌握,專家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在上山遺址出土的幾乎所有夾炭陶片中,都發現了稻殼遺存。"這說明那個年代對稻的利用已有了相當規模。"蔣樂平說。

夾炭陶片中的稻殼遺存被發現後,考古學家們又對遺址土層進行了浮選,發現上山遺址早期文化地層中出土的一些紅燒土殘塊內,也摻雜了大量的炭化稻殼。

經植物考古學家研究,上山稻米兼具馴化和野生的雙重特徵。負責進行植物浮選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上山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的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最早的稻米遺存。

"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蔣樂平介紹,上山稻米的馴化和栽培特徵很明顯,上山遺址稻殼中保留的小穗軸出現了折斷的痕跡,這不同於過去發現的野生稻穀粒自然脫落的平整離層。

此外,在上山遺址出土器物中,還有諸多鐮形器、石片石器及石磨盤、石磨棒等石器。而上山陶片中稻葉、稻殼並存,是"掐穗"收穫的伴生現象,這也不同於野生稻的"敲打""搖落"收穫法。"高倍顯微鏡發現的微痕顯示,上山遺址出土的鐮形石刀、石片石器等器物上,發現了禾本科植物的痕跡,有理由認為這些石器是水稻收割工具。而石磨盤和石磨棒則可能是稻穀的脫殼工具。"蔣樂平說。

為了驗證這一假想,鄭雲飛等植物考古學家挑選了稻殼遺存保存較清晰的幾件標本進行了研究,並選取陶片進行植物矽酸體分析,結果在許多陶片上都發現了稻葉片運動細胞的扇形矽酸體。"實驗室分析表明,上山時期雙峰型植矽體已有27%被判斷馴化稻,扇形植矽體也有同樣的體現。"蔣樂平說,"綜合各種現象及實驗結果,我們認為,上山已經有了人工選擇的栽培稻出現,也有了包括收割與加工在內的一套完整的農業體系。"

上山在世界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問題上,交出了一份有分量的答卷。而一萬年前夾炭陶片中羼和的那一粒稻米,也顛覆了洞穴階段粗陋夾砂陶的傳統形式。它似乎在告訴我們,歷史已經翻開了革命性的一頁。

考古中發現的居址

一縷炊煙,微醺了數千年的江南鄉野

"上山文化有兩大文明的表現:一是當時已經有了栽培稻,人們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了;二是上山人開始過上定居生活,建造木結構的房子……"解說員的講解,將大家的視線拉到了上山考古遺址公園A館前綠油油的草坪上,"曾經在這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組排列有規律的柱洞,這些柱洞是柱子腐爛後的遺蹟。當時人們挖坑埋柱、披蓋茅草,建造房子,過上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

2001年,在對上山遺址進行第一次挖掘時,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座長11米、寬6米,由三列整齊的柱洞構成的比較完整的建築基礎。這種建築形式跟河姆渡的杆欄式建築非常相似,但河姆渡遺址長期浸沒在地下水位之下,一些木構件、榫卯都保存較好,而上山遺址中的木頭等都已腐蝕了。後經考證,上山遺址的木構建築基址被確定為建築形式的鼻祖。

繼三排柱洞後,越來越多不同於以往的遺蹟、器物被發現。透過歷史的風塵,如何追尋萬年前上山先民的生活軌跡和生產方式?那埋在地下、距今約1萬年的上山,將以何種面貌向我們展示當時的人類生活?

為了探尋更多秘密,蔣樂平等人開始了漫長的探索。而打開這把神秘大門的鑰匙,便是那沉澱了萬年的泥土。

泥土以千年為節奏,一層一層地剝離。炎炎烈日下,滂沱大雨中,考古隊員們蹲在坑洞上方,用平嘴鋤敲打的反作用力來感知不同年代的土層,分辨其中埋藏的器物的年代。紅土還是黃土、細膩還是粗糙、粘連還是鬆散,每一處細微的差別,都是指引年代的密碼。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以排柱式木結構建築為主要特徵的居住遺址,在上山越來越多地被發現。而世界上最早的環壕遺蹟,也逐漸浮出了地面。"以前為了保護村落,用環壕把村子圍起來,就像護城河一樣。環壕是村落的象徵,也是定居的重要證據。"蔣樂平說。

如今,這個寬4米、深2米的環壕出於保護的目的已被回填,但封塵的遺址掩蓋不了聚落定居已成為上山生活模式的事實。

夾炭陶、水稻、灰坑、柱洞、居址、墓葬、環壕……上山遺址的豐富遺存,是東亞地區農業定居生活的寫照。具備稻作文化特徵的"初級村落",在錢塘江上遊的河谷地帶率先出現了。

中國南方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兩個類型是"洞穴"和"曠野",只有具備長期定居特徵並形成聚落群的曠野遺址,才能稱得上是"村落"。在中國迄今發現的距今萬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大多為洞穴、山地遺址類型,而上山遺址位於浙中盆地,四周平坦開闊。"上山遺址中,人類告別穴居後的第一個村落,在浦陽江畔出現。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曠野遺址,也是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種全新選擇。"蔣樂平說,人類從上山開始從穴居走向了曠野。

中國考古學界泰鬥嚴文明為上山題字"遠古中華第一村"。11月13日下午,"遠古中華第一村"揭牌儀式也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林木蒼蒼,溪流潺潺,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遺蹟館內,工作人員的講解,為大家還原了上山人的一天。"這邊是我們模擬的上山人開始造房子的場景。到一萬年這個時間段,人類開始擺脫穴居野處的巖洞生活,披荊斬棘地來到上山這個相對平坦開闊的山前臺地開始了棚居生活……"解說員繼續介紹,"上山處在新舊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打制石器可能是當時的生產工具和生活日用器具,邊緣比較鋒利的可用來當剖魚、割肉的小刀;磨製石器石球等可用作石錘,還可用於狩獵和採集,石磨盤可加工堅果和其他澱粉類塊莖食物……"

那繚繞了江南鄉野數千年的嫋嫋炊煙,在浦陽江之畔,升起了溫馨的第一縷。

一種文化,標誌了東亞稻作文明的源頭

"江畔明珠浦江城,上山遺風潤萬民。仙華山景白石灣,江南鄭氏第一家。塔影綠叢生氣盈,萬年青史世代綿……"2006年11月7日,在"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環境考古學會名譽會長周昆叔為上山賦辭。

當天上午,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20個省市50多家科研單位的151名專家學者,對上山遺址的年代、內涵等進行了學術研討,認為上山遺址的發現奠定了長江下遊流域文明的基石,"上山遺址是中國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山遺址發現了長江下遊地區迄今最早的稻作遺存,對稻作農業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當天下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

時光流轉。2016年11月22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縣人民政府主辦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在次日召開的"上山文化與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和上山文化與稻作起源研究"主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上山文化聚落群是迄今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聚落定居已經成為上山文化的生活模式,上山文化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村落;上山先民開始稻的耕種實踐,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應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如今,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只剩下整齊的挖掘現場和多個不規則的灰坑、柱洞。修補好的陶器以完整的姿態,展示著一萬年前的模樣。

透過這些器物,能看到上山先民怎樣的精神風貌?萬年之前的上山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那它的源頭又在哪裡?一系列問題引領著考古人上下求索。

浦江上山遺址被發現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開展了專題性的考古調查,在錢塘江上遊的金衢盆地及附近地區共發現嵊州小黃山、義烏橋頭、仙居下湯等19處上山文化遺址。"這是目前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遺址聚落群。"蔣樂平介紹。

在此次研討會上,"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正式授牌,並召開了第一次聯席會議,通過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浦江宣言。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上,義烏橋頭、仙居下湯兩處上山文化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也集體亮相,與會專家學者還對義烏橋頭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橋頭發現了東亞地區迄今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環壕遺址,出土了迄今中國最早的彩陶和浙江最早的新時器時代墓葬,是上山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較高的聚落遺址。"上山遺址博物館館長張國萍介紹,自2014年發掘以來,橋頭遺址出土了紅胎白衣陶等上山文化中晚期珍貴彩陶,這些陶器上還有太陽等紋飾,其製作技藝、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震驚,"浙江迄今最早的完整人類遺骸也在橋頭,這是一具成年男性骨架,身高約1.73米,經北京大學科學鑑定,距今約8000多年。"

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四周,金燦燦的稻浪隨風搖曳,不時傳來陣陣香氣。稻田內,沉甸甸的稻穗掛滿了枝頭,300畝袁隆平"湘兩優900"超級稻長勢喜人。"萬年上山世界稻源"八個大字,閃耀著科學探索的璀璨光芒,照亮了萬年恆久的古老上山。這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上山的殷殷希望,更是長江流域的萬年寶藏。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6日,新華社連續推文《1萬年前的中國上山文化被確認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專家確認:約1萬年前的中國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頭》,介紹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成果。

距今約1萬年前,在如今的中國浙江省中部,先民們已經開始定居、種稻、制陶,形成了長江下遊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這一文化現在被確認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這是記者從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研討會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和金華市政府主辦,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舉行。2006年命名的上山文化得名於2000年在當地發現的上山遺址。遺址距今已有11400-8600年的歷史,出土了距今1萬年的炭化稻米。

在會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呂厚遠介紹說,運用農作物植物矽酸體鑑定方法,他們在遺址中找到了1萬年前具有馴化特徵的水稻植矽體。相關論文已被《美國科學院院報》刊載,中國學者提出的這一方法也已經寫入歐美多所高校的教材。

上山文化遺址至今已經發現19處,分布在浙江的錢塘江上遊流域和靈江流域。上山遺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這些遺址出土了早期稻作農業的諸多實證。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1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在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上開展了充分討論。他們達成共識,上山遺址發現了從水稻收割、加工到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國內目前只有上山遺址具備研究早期農耕生產的所有考古證據。

近年來,上山遺址群考古發現了彩陶,還發現了聚落遺蹟。專家們認為,前者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後者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把上山遺址稱作「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文化也引起國際學界關注。在會議的視頻交流環節,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傅稻鐮分析說,上山文化不但是稻作文明產生的源頭,而且是全球新石器時代的關鍵節點之一,具備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提出的「新石器革命」的全部根本性特徵。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蓋裡·克勞福德認為,上山文化標誌著人類定居的產生。而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劉莉也表示,除了稻作農業起源,上山文化對研究人類定居與農業起源這兩者間的關係也很有意義。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水稻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人類何時開始馴化野生水稻,使其適於栽培?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裡起源的實物見證。

上山遺址發現於2000年,距今已有11400-8600年。2006年,它所代表的這支新石器文化正式得名「上山文化」。20年來,相關考古持續深入。上山遺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在浙江的錢塘江上遊流域和靈江流域,他們至今已經發現19處上山文化遺址,發現了稻作農業起源的大量實證,且很有希望找到更多遺址。

在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呂厚遠報告說,運用農作物植物矽酸體鑑定方法,中國學者在上山遺址找到了約1萬年前具有馴化特徵的水稻植矽體,說明當時的先民已在馴化野生稻。相關論文已被《美國科學院院報》刊載,他們建立的這一方法體系也已經寫入歐美多所高校的教材。

研討會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和金華市政府主辦,在浦江舉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共話稻作農業起源,他們認為,上山遺址發現了從水稻收割、加工到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11月17日,《浙江日報》深讀版專版報導《萬年上山稻花香 浦江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記 》,介紹上山遺址發現的歷史和意義。

20年前,一粒深埋在土壤深處的炭化稻米,幾塊摻雜了礱糠碎殼的陶片,揭開了沉睡萬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的面紗。從這裡開始,距今11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逐漸走入大眾的視線。2006年,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類型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深入,至今,浙江已在浦江、義烏、永康等地發現上山文化遺址共19處,構成了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浦江上山唱響的上山文化,把浙江的歷史推進到了萬年前,填補了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而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稻作遺存、木構建築遺蹟和環壕、彩陶等,為探索人類文明起源以及農業起源等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例證。

今年是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浦江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針對「上山文化」「上山之稻」「農業起源」等熱議連連。

上山文化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核心意義是什麼?萬年上山為什麼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如今,關於上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仍在繼續。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 拍友 張浩鉞攝

它比河姆渡遺址早了三四千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親歷了上山文化發現和研究的整個過程,他感慨:「上山文化讓人們跳出了寧紹平原與杭嘉湖平原,窺探到了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另一種面貌。上山遺址的發現,成為拓展浙中、浙西地區新石器考古工作新局面的一個契機。」

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擬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線進行前期文物調查,蔣樂平擔任領隊。調查歷時兩個多月,在250多公裡的路程內多次往返,發現了古遺址、古墓葬信息數十處。其中,在諸暨市次塢鎮發現的樓家橋遺址,是此次調查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蔣樂平告訴記者:「正是這處遺址的發現,拉開了浦陽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專題考古調查的序幕。」

2000年,考古調查隊一行來到浦陽江上遊的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在這裡,竟發現了一處良渚文化墓地,取名為塘山背遺址。塘山背,是渠南村的舊名,其中包括塘、舊山背、新山背等自然村。蔣樂平回憶:「我們在一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這也是錢塘江以南發現的第一個良渚文化墓地。」

對於當時的考古界而言,在浦陽江上遊發掘出良渚文化的墓地,為解決良渚文化分布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因此,考古隊決定把調查範圍向周邊延伸,這成為上山遺址發現的契機。

在渠南村北邊一個叫上山的臺地上,蔣樂平等人發掘到了一種完全陌生的文化遺存,出土的遺物中有圓石球、不規則扁長方體的磨棒、形制較大且粗獷的石磨盤以及夾炭陶器等等。蔣樂平表示:「這些出土的器物與當時已知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器物大相逕庭,以上山遺址的代表性器物大口盆為例,它就和樓家橋遺址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因此,當時我們存在兩種猜測——上山遺址或許比已知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更為久遠;也或者,上山遺址屬於『邊緣地區』新石器文化,所以落後於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這些『中心地區』。」

2003年1月,謎底被揭曉。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把考古隊送來的四片上山遺址夾炭陶片進行年代測定後,傳來了令人驚喜的消息,四個測年數據距今11400年至8600年,比河姆渡遺址早了三四千年,比跨湖橋遺址早了兩千多年。在蔣樂平看來,上山遺址年代的測定,是上山遺址發現的真正標誌。

「2004年,我們在二期發掘中意外發現了豐富的打制石器,它們『出生』在更古老的舊石器時代。」蔣樂平告訴記者,陶器、農業和磨製石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到來的標誌,而上山遺址中同時存在磨製石器和打制石器,也許說明它正處於新舊石器的過渡階段。

2005年,嵊州小黃山遺址又發現了相同類型的文化遺存,進一步證明了上山文化類型不是孤立的。2007年開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實施了「浙中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專題調查」,永康廟山、太婆山、湖西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等19處上山文化遺址陸續被發現。這些遺址分布在浙江中南部低山丘陵之間的河流盆地,其中以金衢盆地最為密集。通過碳十四進行年代測定後,這一系列遺址大致將上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大期,進一步證實了「萬年上山」不虛其名。

種植水稻的歷史,在這裡找到源頭

水稻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供給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人群,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一直是世界考古學界持續不衰的熱門話題。而上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發現,就是早期稻作遺存。

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展廳裡,掛著一幅「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題寫者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10月,蔣樂平拜訪袁隆平先生時,指著上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的照片向袁老介紹道:「這就是萬年上山碾磨稻殼的工具,通過上山文化遺址,我們找到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稻作農業起源的證據鏈。」

一萬年前稻米的信息,是從上山遺址中發現最多的夾炭陶裡找到的。上山先民將碾碎的稻殼及稻葉摻和在陶土中製作陶器,正是這一行為,幸運地保存了一個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碼:人類種植水稻的歷史,在上山遺址中找到了源頭。

讓人驚嘆的是,上山文化早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夾炭陶中都發現了稻米遺存。根據對陶片中的穀殼進行分析發現,稻殼中保留的部分小穗軸出現了折斷痕跡,且陶片中稻葉、穀殼並存,屬於「割穗」收穫的伴生現象,這說明上山稻米同時出現馴化和收割的雙重特徵,上山先民已經出現了稻的栽培行為。同時,在出土的石片、石磨盤等器物上,也發現了上山先民收割、加工稻穀等證據。

蔣樂平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將適量的粳稻稻穀放在上山遺址出土的石磨盤上,用石磨棒進行擠壓搓磨,五分鐘後,隨意抓出一把進行數數統計,結果發現,脫粒效果很好,穀殼的粉碎程度、保留形態也與夾炭陶中觀察到的基本一致。

2005年秋,第一粒較為完整的炭化稻米被發現。如今,這粒炭化稻米成為了上山文化最神奇的展品,一個不起眼的小黑點,只有通過放大鏡才能勉強看清楚。蔣樂平卻說:「在這粒炭化稻米中,我們看到的是綿延萬年的人類文化基因。」

農業起源、人類起源和國家文明起源,是考古學在全世界範圍內的三大課題。它們是人類及其社會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歷史節點。

上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大量柱洞遺蹟和帶溝槽基礎的房址,其中,在橋頭遺址等地還發現了環壕聚落和大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彩陶,這證明了距今1萬年前後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了「初級村落」。「這一概念的提出,開啟了上山文化和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蔣樂平說,中國目前發現的距今萬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以洞穴遺址類型為主,而上山文化遺址證明了具備稻作文化特徵的「初級村落」已在錢塘江地區率先出現,這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上山文化遺址成為迄今發現的最早告別洞穴生活方式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稻作既是原因,也是結果。蔣樂平表示:「上山文化遺址已成為早期農業起源的一個標本,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探索。」

一直以來,關於上山文化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從未停止。在11月14日舉行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員呂厚遠又揭示了一項新的成果,其團隊在上山遺址的生土層中,發現了大量3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的野生稻遺存,又在遺址第8文化層,發現了1萬年前具有馴化特徵的水稻植矽體,再次為距今1萬年前後的上山先民已經開始水稻的利用和馴化提供了實證。與此同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體制研究員、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鄧振華團隊也有了令人驚喜的新發現——橋頭遺址首次發現了大量上山文化時期的高比例馴化的稻作遺存,成為了上山文化稻作起源研究的又一項新突破。

參觀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的遊客。 拍友 張浩鉞攝

這張文化金名片正不斷被擦亮

上山文化考古工作的推進,同樣促進了相關地區的遺址保護工作。如今,在上山遺址上已經搭起了保護棚,四周種滿了金燦燦的稻穀,AB陳列館裡皆是珍貴文物,這是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的一景。

記者了解到,自上山遺址發現以來,對遺址的保護、研究及宣傳已成為浦江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2006年5月,上山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上山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均已頒布。2013年,上山遺址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16年,上山考古遺址保護和利用工程(一期)建成並向公眾免費開放。今年,上山考古遺址保護和利用工程(二期)也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驚喜的是,隨著萬年上山這張金名片不斷被擦亮,浦江的文化內涵正在原有「基座」上不斷豐富。上山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張國萍告訴記者:「浦江一直都是書畫之鄉、詩詞之鄉,上山遺址的發現則進一步增強了浦江地區的文化厚度。」

目前,萬年上山的文化根脈正不斷融入浦江,浸潤當地群眾的精神世界。

近日,黃宅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校本教材——《走進上山》。該書從上山遺址、上山人的食物、上山人的工具等幾方面入手,把上山文化以兒童化的角度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其中,還特別設置了「上山歌謠坊」模塊,把每一節的內容以歌謠的方式進行總結,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黃宅鎮中心小學語文老師王巧敏表示:「我已經給我們班上了三四堂課,小朋友都感嘆浦江的先人太厲害了。」

王巧敏曾參與《走進上山》的編寫,她回憶道,浦江縣教育局從2016年就開始著手進行這項工作,由黃宅鎮中心小學組織教師進行資料收集、整合以及教材編寫,期間走訪了眾多專家學者,幾易其稿,最終於今年定稿出版。王巧敏說:「走訪過程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觸,從對『上山文化』這四個字只有符號性的認識,到後來逐漸了解了上山先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上山文化的重大意義,作為浦江人,我覺得非常自豪。」

不僅如此,下地是農民,放下褲腿是書畫家的浦江人,還用一首首詩、一幅幅畫保護傳承著上山文化。「秋色連波何處覓,上山遺址見輝煌。耕耘荒漠一犁地,收穫人間萬擔糧。陶碗封塵經歲月,石盆破土歷滄桑。稻花香引後人路,遠古文明孕浦陽。」在9月末舉行的浦江農民豐收節賽事會上,白馬鎮塘角村村民鮑根仙的這首詩歌《上山文化》贏得了全場好評。她說,前不久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看到被時光掩藏了一萬年的稻種和陶器時,驚嘆不已,「我們的祖先很偉大,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奇蹟,我想通過詩歌來表達這種喜悅、驕傲的情感並讓更多人知曉。」

「這些年,文化與藝術不斷碰撞融合,浦江書畫詩詞作品中表現『上山文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讓更多人對上山文化有所了解。」浦江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利明說。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保護歷史文脈可以深厚城市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接下來,浦江還將聯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18處上山文化遺址所在地的相關部門,加強上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宣傳,擦亮萬年上山這張金名片。

原標題:《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 11月以來集中報導我縣發展成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12月以來,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集中報導我縣發展成果
    12月以來,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半月談、新華每日電訊、浙江衛視等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新媒體,集中報導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現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設的成效。12月11日,浙江衛視播出的新聞《浦江:用地不忘養地 全面推進土壤酸化治理工作》,報導了浦江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土壤酸化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這個施肥,我們要在離葡萄的1米的地方開一條20公分到30公分的溝,然後把有機肥施下去,然後再把土壤調理劑覆蓋在上面,然後把這個土攪拌均勻,最後把整條溝覆滿。」
  • 中宣部組織中央主流媒體來我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
    1月7日,中宣部組織人民日報社、科技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採訪報導團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活動。 採訪團先後深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等地,通過聽取介紹、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就我縣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進行集中宣傳報導。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數據顯示,中國最權威的電視新聞欄目《新聞聯播》自1月以來整體收視明顯上揚,收看人數由去年同期的8.3億增長至9.2億,增長近11%;節目收視率較去年平均水平增長130%。節目播出後,經過剪輯的相關重要片段在各新媒體端廣泛傳播。  不只《新聞聯播》,各級央媒和地方媒體的防疫報導和創新融合傳播,一次次在網際網路端被置頂、被轉發,引發一次次傳播熱潮。
  • 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原標題: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4月8日,武漢「解封」,離漢返漢通道全面開啟。在兩個多月的抗疫奮戰中,主流媒體也在這場戰「疫」中得到淬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導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整體報導特徵一、時間節點與話題分布上述新聞機構中,有關疫情的最早報導可以追溯至2020年1月12日,敘利亞《革命報》和約旦《憲章報》均報導了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於9日晚間死亡的消息(信源為武漢衛健委1月11日所作疫情通報)。至1月23日武漢實行封城,6家阿文媒體均對疫情保持了一定的關注。
  • 深度挖掘亮點 積極溝通服務 中央省級媒體密集關注安州旅遊故事
    2020年12月30日,CCTV-2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刊播了《生態中國鄉村行——四川綿陽安州區:農旅巧結合 鄉村出味道》,用時24分鐘講述了安州區三名返鄉創業年輕人依靠綠水青山建生態農場、特色民宿等經營體,走上了一條農旅融合「創富路」的故事。
  • 媒體重點報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為充分展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三年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變化,煙臺市委宣傳部於6月22日-26日,組織中央、省、市媒體赴長島,聚焦長島統籌考慮和推進島嶼修復、生態保護、軍民融合、交通改善、旅遊和漁業開發等工作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首先,人民網創辦於1997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交互平臺,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人民網堅持「權威、實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權威性、大眾化、公信力」為宗旨,以「多語種、全媒體、全球化、全覆蓋」為目標,以「報導全球、傳播中國」為己任。這是人民網在對少數民族的報導中能更全面、更公正地進行報導。
  • 我縣37名學生被授予省級榮譽稱號
    嶽陽縣融媒體中心7月14日訊近日,省教育廳公布了《關於評選2019-2020學年度湖南省普通中小學省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及普通高中省級優秀學生的通知》,我縣37名學生獲得表彰,其中郭錦怡等14名學生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級三好學生稱號;程天駿等8名學生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級優秀學生幹部稱號
  • 聚焦2019年以來河北省新聞輿論工作: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守正創新...
    在日前揭曉的第三十六屆河北新聞獎評選中,來自全省各級各類媒體的300餘件作品獲獎。廣大新聞工作者用心謳歌光輝歷程、用情展現人民奮鬥、用功書寫精品力作,集中展現了全河北省新聞工作的豐碩成果。圍繞「三件大事」,聚焦三大攻堅戰,省級主流媒體開展蹲點式、行進式、回訪式採訪活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聚焦北京冬奧會籌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個個專題專欄、一篇篇重頭報導,鼓舞人心、激蕩共鳴。力量和幹勁,在生動翔實的主題報導中激發。
  • 科學報導疫情體現媒體傳播能力提升
    有了17年前防治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已經不斷完善,醫衛系統正全力做好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我國新聞發布制度全面建立,媒體報導的專業度顯著提升,讓疫情的權威數據和科學的防控知識及時呈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筆者認為,從「傳者揚其理」更多轉向關注「受者曉其事」「受者欲曉何事」,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傳播能力大幅提升。
  • 11月25日紅網手機報慈利版
    詳情點擊:http://hw.hisjb.cn/teYT11月25日紅網手機報慈利版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封面】★我縣擬定城鎮開發邊界(中心城區)劃定方案25日,我縣召開城鎮開發邊界(中心城區)模擬劃定方案意見徵詢專題會議。縣領導邱初開、高靖生、朱經偉、王大雲、卓耀楚參加會議。
  • 媒體大咖聚焦青年談發展
    「聚焦新生代 賦能新生態」分論壇現場 張鼎峰 攝華聲在線11月19日訊(記者 張鼎峰)青年群體的話語生態有什麼特點?用戶強勢的時代如何突破「邊界」?11月19日,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聚焦新生代 賦能新生態」分論壇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舉行,論壇瞄準青年群體,業界學界領軍人物共同暢談新媒體行業發展。
  •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半年以來海南自貿港建設成果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半年以來海南自貿港建設成果海南自貿港建設順利開局本報海口12月1日訊(記者 陳奕霖)12月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報導了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喜人成果。報導中說,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半年來,一系列政策陸續落地,海南自貿港建設順利開局。
  • 網絡時代主流報紙深度報導之創新路徑
    那麼,誰來提供權威和有公信力的信息與觀點呢?此時,很多人又迫切想知道事件的真相與解讀,誰的聲音更權威、更真實、更理性、更深刻,誰就能站在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上。而誰解釋得更令人信服,誰就會擁有更多受眾。很多時候,「人們並不僅僅滿足於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還想知道這些事為什麼發生,它們意味著什麼,結果又是什麼。」
  • 陝西廣播電視臺臺長王福豹:資源融合發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12月9日,在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的網際網路電視產業高峰論壇上,陝西廣播電視臺臺長王福豹在演講中表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應該抱團發展,充分發揮區域和地緣優勢,契合「一帶一路」的戰略,用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來進行融合,最後實現融通世界。
  • 出身福建農家,他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國,科研成果被央視等權威媒體多次報導
    1996年,大學畢業的楊榮貴面臨著"父母期望其工作養家餬口"和"在改革開放發展期讀研"的選擇。最終,楊榮貴考上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英才遍地的清華,人才競爭十分激烈,但1999年他獲得清華碩士學位後,又獲得了美國多個一流大學提供的獎學金。經濟沒有後顧之憂,加之對知識的渴望從未停止,楊榮貴選擇去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
  • 副省級城市形象效應報告 廈門濟南等位列榜首
    8月底,《2020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發展評估報告》發布,成都獲評2020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對此,人民網、中新網、環球網等央媒,成都日報等當地主流媒體廣為報導,央媒和省級媒體報導量在全部媒體報導量中佔比分別達到29.4%和30.4%。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重點解讀《成都市全面深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方案》的亮點,令成都又一次因營商環境建設備受矚目。
  • 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四):中央吹響衝鋒號,媒體融合正闖關,廣電如何再出發?
    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
  • 「文化雙橋」亮相新成果 E9區創新工場走向全國
    E9區創新工場是首農食品集團「文化雙橋」板塊下的重要園區,今年3月以來,作為北京市高質量發展成果得到了國內眾多主流媒體的持續報導。截至2019年5月20日,人民網,新華每日電訊,求是網,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政府網、學習強國APP等重要媒體,以及包括北京、四川、湖北、海南、福建等在內的全國百餘省市共162家媒體通過報紙、電視、網站、APP、自媒體等全媒體形式對園區進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