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動物專家揭批國內95%博物館充斥假化石(圖)

2020-11-25 騰訊網

由三段化石拼湊而成的周氏黔魚龍假化石

周氏黔魚龍真化石

本報訊(記者蔡文清)假化石充斥了中國國內至少95%以上的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在最新一期《科學》上撰文披露了這數字。

化石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礎,但目前大量的化石卻遭遇過分雕刻,成為「假」化石。昨天,李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一種造假來源於化石的「修理」。現在很多博物館中的化石標本,雖然看上去結構清晰、漂亮,但是修理過程中缺乏古生物學知識、不講求技術,有時甚至由當地農民自行挖掘而出,破壞了化石原本的形態和生物結構,這樣的化石雖然不是故意造假,但已失去了化石的意義。此外國內博物館的「假」化石有的屬拼湊造假,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著完全人工雕刻的假化石。

李淳說,前些年遼西曾經出土了一種介於鳥類與爬行類之間已經滅絕的物種,這個物種本來沒有尾巴,但是由於化石出土的時候整體不太美觀,化石販子便在該物種化石的後部加上了一條尾巴,沒想到此舉竟然蒙過了國內某著名博物館的一位資深科學家,該科學家便以此化石為標本,在權威雜誌上發表了頗為轟動的論文,聲稱找到了從爬行類到鳥類進化更為充足的依據。

令李淳難堪的是,一次與兩個國外同行一起參觀國內的博物館,大家一直都用英語交談,突然國外同行說起李淳聽不懂的義大利語,後來才知他們對當時看到的標本存有疑問,認為那個標本像是人工雕刻的,不能算是化石。

「假化石就像毒奶粉一樣,是對參觀者的傷害和褻瀆。」李淳說當他看到孩子在假化石前留影時都會感到痛心,用假的東西來進行科普,能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目前在一些地方,瘋狂盜採、走私化石的行為仍存在,而國家對此早有規定,任何脊椎動物的化石都禁止個人買賣。「今年1月1日盼望已久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了,希望假化石泛濫的情況能有所遏制,這對古生物的科研和科普事業都將是一大幸事。」J177 李淳供圖

相關焦點

  • 化石不要再人為汙染了
    楯齒龍化石真「假」對比圖①:真化石——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修理。圖②:「假」化石——由於不當修理,化石的生物特徵被破壞殆盡,且不排除局部人工雕刻(如四肢)。圖③:假化石——完全的人為雕刻。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資料圖:10月22日,甘肅和政舉行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號館開館儀式,展館展出「六項世界之最」古化石,再現古生物的滄桑演變。
  •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2021-01-0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宣部組織中央主流媒體來我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
    1月7日,中宣部組織人民日報社、科技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採訪報導團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活動。 採訪團先後深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等地,通過聽取介紹、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就我縣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進行集中宣傳報導。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位於縣城城關鎮梁家莊,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由一號展覽館、二號展覽館、三號展覽館三個造型別致的獨立建築構成,呈「品」字型布局。
  • 澠池現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 竟是人類遠祖起源地
    這一重磅消息引起了國內各大媒體的極大關注。4月19日,國內30多家媒體記者齊聚澠池縣南村鄉任村上河,見證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立碑儀式。「過去一百年間,中外科學家在這裡發現的包括曙猿化石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是中始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點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 大慶博物館史前動物化石的視覺盛宴(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張鳳禮介紹,由於大慶乃至整個東北平原都廣泛分布著該動物群的動物化石,於是2002年大慶博物館就與中科院地質專家共同組建了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課題研究組,將收藏保護研究大慶出土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作為主要目標。「這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化石資源,也填補了國內系統性收藏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的空白。」張鳳禮說。
  • 回到消逝的動物王國|古動物博物館遊學
    本片最具教育意義的是主創們到世界各地取材外拍,將場景模擬到最接近古代恐龍棲息的環境,並讓運鏡宛如真實的紀錄片一般呈現,配合生物知識與編劇的結合,藉由奈吉、鮑伯、蘇珊三人生動的演出許多小狀況,讓觀者產生像是真的在看恐龍的紀錄片錯覺,這些突發狀況都可以讓小朋友們開始跟著參與他們一起思考怎樣解決,並因此自然的了解了遠古生物的一些相關知識~恐龍生存的時代過於遙遠,我們如今還能見到的動物演進成為現在的樣子
  • 村民捐博物館化石 「樹枝」竟變麋鹿角(圖)
    圖為江蘇寶應村民收藏28年「樹枝」系麋鹿角亞化石。李瑩瑩 攝  12日,記者從江蘇寶應宣傳部獲悉,當地村民徐正貴將收藏28年的「樹枝」捐贈寶應博物館。寶應博物館館長倪學萍稱,這個鹿角狀「樹枝」是一副保存較為完好的麋鹿角亞化石,據專家初步斷定距今近萬年,麋鹿年齡有待考證。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據寶應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獲捐贈的這副麋鹿角亞化石,是1989年徐正貴在挖姜天河(水泗境內)時發現的,收藏至今。
  • 國內唯一古生物化石形象重建師:畫出千幅恐龍(圖)
    他是中國國內唯一從事這一職業的人。不是在氛圍嚴肅的科研機構,也不待在燈光幽暗的博物館,趙闖和他的夥伴們創造了一個關於恐龍的烏託邦,進行著最科學嚴謹的化石復原,做著最不切實際的夢。  2006年,「遠古翔獸」這種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在內蒙古寧城被發現,將哺乳動物滑翔的記錄提前了7900萬年,是當年古生物界的一項重大發現。不久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學者們向英國《自然》雜誌投稿,介紹了這種動物。  就在文章發表之際,作者之一的中科院研究員汪筱林通過古動物網論壇找到了趙闖。在這之前,汪筱林已經在網絡上關注他很久了。
  •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參與互動    在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裡,工作人員正在對近萬件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分進行布展。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接收8件流失在歐洲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回遼寧
    央廣網瀋陽1月16日消息(記者郭威)為支持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增進中歐科學合作,歐洲化石收藏家和研究專家,主動提出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產於中國遼西的8件珍貴古脊椎動物化石無償贈送給中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
  • 江西萍鄉發現十餘枚恐龍蛋化石 專家:經鑑定距今約9000萬年(圖)
    中新網江西萍鄉9月17日電 (記者 劉佔昆)連日來,江西萍鄉發現十餘枚恐龍蛋化石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17日向記者表示,經初步鑑定,它們屬於距今約9000萬年的晚白堊世早期恐龍蛋化石。
  •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河北新聞網張家口電(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巖 通訊員史萬傑)近日,尚義縣七甲鄉出土了古生物骨骼化石,經有關專家初步鑑定為古菱齒象骨骼化石,古菱齒象比猛獁象存在時間還要早
  • 假化石鑑別指南
    可是有一些保存在地層中與生物或生命活動無關的物體,它們在形態上與某些化石十分相似,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常常被大眾或者剛剛入門的化石愛好者誤認為是真的化石,這類天然形成的物體在古生物學上稱為假化石(pseudofossil);甚至還有一些人為製造的贗品來假冒化石,有些是不良商販仿造化石欺騙消費者,還有些則是轟動一時的科學騙局。本文列舉常見的假化石,一起來看看有沒有騙到自己的吧!
  •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為化石造像,做科學成就的...
    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廣西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 廣西自然博物館展出(圖)
    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劉然)中法古生物學家在我國廣西所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為1.3億年前的真蜥腳類恐龍當中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中。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結果顯示:在龍都街道庫溝村和臧家莊,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之多、富集度之高、種類之豐富,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地區所無法比擬!  經專家論證,諸城地區晚白堊世地層發育齊全,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代表性非常突出,是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聚居地。當地地質和恐龍化石對於研究白堊紀晚期恐龍大滅絕至關重要,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也有重要科研意義和現實意義。
  • 西藏札達盆地發現最古老的豹類化石
    布氏豹Panthera blytheae的復原圖Julie Selan供圖布氏豹Panthera blytheae的正形標本(曾志傑供圖)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13年11月13日,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生物科學》在線發表了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曾志傑博士(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