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唯一古生物化石形象重建師:畫出千幅恐龍(圖)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霸王龍 2014稿

梁龍與蛙嘴翼龍 2009稿

中華龍鳥 2009稿

汝陽動物群

  趙闖的職業聽起來特別炫酷——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俗稱「畫恐龍」。他是中國國內唯一從事這一職業的人。不是在氛圍嚴肅的科研機構,也不待在燈光幽暗的博物館,趙闖和他的夥伴們創造了一個關於恐龍的烏託邦,進行著最科學嚴謹的化石復原,做著最不切實際的夢。

  大二時繪製的作品「遠古翔獸」 登上英國《自然》雜誌的封面

  趙闖的名字第一次在圈內火起來是在2006年底,他繪製的「遠古翔獸」復原圖登上了英國《自然》雜誌的封面。作為中國第一個以繪畫作品登上《自然》雜誌封面的作者,那年他才21歲,是一名大二學生。

  2006年,「遠古翔獸」這種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在內蒙古寧城被發現,將哺乳動物滑翔的記錄提前了7900萬年,是當年古生物界的一項重大發現。不久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學者們向英國《自然》雜誌投稿,介紹了這種動物。

  就在文章發表之際,作者之一的中科院研究員汪筱林通過古動物網論壇找到了趙闖。在這之前,汪筱林已經在網絡上關注他很久了。從大二開始,趙闖就在各大恐龍網站、貼吧裡和同好們分享著自己的彩鉛素描,交流有關恐龍繪畫的知識。汪筱林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很驚喜,他們正想為新發現的遠古翔獸畫一幅形象復原圖作為文章配圖。

  受到邀請的趙闖受寵若驚,他記得汪筱林當時對他說,圖片好的話可以衝擊《自然》雜誌的封面。

  趙闖不是繪畫科班出身,但是從小喜歡畫畫,而且特別喜歡畫大型陸生動物。當他從科普書上第一次知道恐龍是生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真實動物時,一下就驚呆了。因為他一直以為恐龍是和牛魔王一樣捏造出來的。從此,趙闖瘋狂愛上了畫恐龍。

  進入大學後,趙闖對古生物知識有了基礎性的掌握。但是幫科學家們做形象復原,還是困難重重。論文裡只描述了翔獸的身長、臂長、腿長,卻沒有對它動作、生活狀態進行描述。趙闖按照這些數值,根據對現代動物的理解和想像,做了數個構圖。「這種動物能夠滑翔,但不能飛翔,也就是說沒有主動力。它們應該是比較原始的,像蜥蜴那樣,看起來有點笨。」經過和科學家的反覆溝通、修改,最終趙闖的復原圖被採納,成功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在這之後,國內外的很多專家學者開始找到趙闖,希望能與他合作。一些博物館也邀請趙闖為他們創作科學復原圖。受到專業認可的趙闖有點兒小得意。也就是從這時起,趙闖擺脫了單純靠藝術想像畫恐龍的路子,正式走上了科學復原古生物化石形象的道路。

  建立的古生物化石復原形象資料庫已收入了全世界重要的恐龍一千多幅

  2008年大學畢業,趙闖面臨找工作的問題。彼時中科院、中國自然博物館等多家科研單位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父母也很樂意他進入體制內工作。可趙闖轉念一想,不成,國內科研單位之間資源流通性太小,對於「立志畫完世界上所有恐龍」的趙闖來說,這無疑會成為束縛。於是他乾脆進入一家出版社做美術編輯,閒時自己搞創作。事實證明,這個不願受束縛的年輕人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在當美術編輯期間,趙闖認識了現在的搭檔楊楊。兩人一拍即合,從出版社辭職成立了一個工作室。當時兩人的想法很簡單,一個畫畫,一個寫字,找機會出幾本書,做自己喜歡的事。直到第二年,他們才給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啄木鳥科學小組」。

  相比於趙闖從小對恐龍的熱愛,楊楊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在成為專職科普作家之前,她寫過幾本都市類快銷小說,做過時政記者、出版編輯,第一次真正對恐龍產生興趣是因為趙闖的畫,那些每一根羽毛、每一個鱗片都清晰如生的畫作讓楊楊心中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真實感,聚集在內心深處的表達欲望被激發了出來。楊楊發現趙闖和自己狀態很像,於是兩人一合計,乾脆辭職單幹。

  在啄木鳥科學小組的院子裡,沿沙堆擺著一圈樹脂恐龍蛋,而作為工作室的上下三層小洋樓,更是擺設成了仿若侏羅紀公園的恐龍世界。為了安心創作,啄木鳥搬到了現在位於望京的一處安靜宅院。作為純粹的科研創作機構,啄木鳥一直保持著五到六人的小規模核心團隊,專注於古生物化石生命復原和科普創作。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趙闖和楊楊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待在屋裡看專業論文,或者全國各處跑去看化石,向古生物學專家請教問題。他們不僅要了解恐龍,還要了解恐龍時代的生態系統和同時代的其他物種,在腦海中構建整個遠古生物的龐大知識體系。

  趙闖的英語不好,和外國同仁閒談時磕磕絆絆,常常插不上話。但是一旦涉及古生物方面的問題探討,他就立刻興致勃勃地加入交談中,操著一口濃厚東北腔的英語,毫無阻滯。一篇長達十幾頁的專業外語論文,他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看懂,並迅速構想出論文中所描述古生物的基本圖形。如果有時間,趙闖還會順手翻譯幾篇學術論文,介紹給國內同好。

  在掌握了足夠的科研數據和古生物知識後,趙闖慢慢摸索出一套科學復原古生物化石的方法。第一步是骨骼復原,如果有科學家們清洗組裝好的化石,這一步就會比較容易。沒有的話,趙闖就得根據拍攝的恐龍化石圖,用軟體將骨骼從圖中悉數摳出,然後根據論文中記載的骨骼結構數據,用軟體將它們一塊塊拼接起來,組成復原恐龍的初步模型。之後,再加上肌肉,測定體積。趙闖說,一般的藝術家畫恐龍,肌肉質感會參照人類,但恐龍有完全不同的肌肉組織。

  通過多年的繪畫,趙闖已經熟悉了大部分恐龍的肌肉結構,肌肉復原對他而言不算困難。前兩個步驟中涉及的科學問題,現有研究基本可以涵蓋,但是第三步皮膚還原,包括恐龍的顏色、毛髮、鱗片、花紋等,則缺乏相應的科學考證,考驗的是藝術家的「合理想像」,這也是趙闖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

  「赫氏近鳥龍」化石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趙闖曾經就對這一「重量級」恐龍化石進行過三次復原。最初,他分析認為近鳥龍頭部高聳的冠可能是紅色,就像今天的紅冠啄木鳥一樣。而化石呈現其翅膀短小,說明飛行能力不強,容易在陸地、樹林間行走,這類鳥一般身上都有散碎的花紋。他根據合理推斷,將皮膚設計成樹皮樣的褐色、灰色花紋。之後,美國和中國的課題組進行了另一項研究工程專門對近鳥龍的顏色進行研究,他們在化石中提取出了黑色素體,推斷近鳥龍的底色和黑色有關,翅膀黑白相間,頭頂上的顏色是紅色。這一結論和他當時的推斷基本吻合。趙闖根據這份報告又對近鳥龍復原模型進行了微調。

  趙闖和楊楊的想法是建立一個覆蓋全球的古生物化石復原形象資料庫,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絕無僅有的。他們給這個計劃起了一個非常宏大的名字——「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目前,這項工程已基本完成,收入了全世界重要的恐龍及其他伴生動物化石復原形象一千多幅,配以詳細文字說明。在去年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大會上,趙闖、楊楊與全世界青年科學家共享了他們的成果,所有復原圖都免費供科學家、科研機構使用。

  存在9.4秒的人類 對存在52分鐘的恐龍仍知之甚少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比作一天,那麼恐龍生活在22:48—23:40之間,共52分鐘。而人類,即使從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算起,也只有9.4秒。

  在恐龍的世界裡待的越久,趙闖和楊楊就對這些地球上迄今最「壯觀」的生命越發敬仰。「你會感受到它們這個族群也像人類社會一樣有自己的規則、情感,而不僅僅是大家認為的獵食、廝殺。他們許多的生存智慧和技能值得我們學習。」楊楊說道。

  恐龍締造了人類歷史出現之前的一段偉大文明,而人類至今對它們還知之甚少。通過長年累月的摸索鑽研,與恐龍化石親密接觸,趙闖和楊楊掌握了與恐龍溝通的「語言」。

  在山東諸城被譽為「世界最大恐龍墳場」的龍骨澗發掘現場,趙闖彎下身仔細勘察與泥土融為一體的恐龍遺骸。有的粗如巨蟒,有的細如筷子,每一塊骨頭、每一道痕跡都在訴說著這裡發生的故事。趙闖通過科學復原的方法讓這一堆殘破的骨頭「起死回生」,楊楊負責將論文裡晦澀難懂的術語、結論翻譯成簡潔明了、富有親和力的文字。他們將抽象的恐龍形象通過引人入勝的繪畫和文字精確表現出來。

  通過這種方式,趙闖、楊楊實現了與另一種生物文明之間的溝通。

  2013年,趙闖和楊楊來到非洲坦尚尼亞賽倫蓋蒂大草原,觀察動物遷徙。廣袤的大草原上,成群結隊的羚羊、犀牛,晃著尾巴悠閒覓食的斑馬,和遠遠觀望、虎視眈眈的捕食者相伴而生。沒有人類的幹擾,一切都是最原始、純淨的狀態。楊楊感嘆,只有在非洲才能看到最真實的動物,只有非洲草原上的動物才明白自由的含義。而這一切,很有可能因為人類的侵擾而最終消失。

  楊楊想到了自己老家,那個因為工業開採整天飄散著煤渣味的城市,河水渾濁得待不下一條生靈。

  這些思考給楊楊帶來的衝擊力和表達欲望是前所未有的。她想到了童話,既然目前無法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那就創造一個美好的烏託邦吧。

  「我想創作一個和恐龍有關的童話故事,在故事裡,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和人類生活在同一時代,他們會建立起一種全新的關係。」

  一次在貴州進行科學考察,夜宿山區,楊楊坐在滿天星星的夜空下,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了一個小女孩的形象——酷酷的,不聽話,卻很獨立,有主見。沒過多久,楊楊瞥見了趙闖在開會時隨手畫的一張畫,是一個紅頭髮的小女孩,斜斜的眼睛,淡淡的雀斑,嘴角不屑地撇著。「這不就是我心裡想的樣子嗎!」楊楊驚呼。

  兩個朋友都為這份默契感到驚喜,決定創作一部關於紅頭髮女孩和霸王龍的童話——《我有一隻霸王龍》。故事裡,那個叫關關的女孩帶著自己的夥伴——一隻膽小的霸王龍闖出了新人生。而故事裡的人們,也找到了與其他動物和解的方式。

  趙闖和楊楊被小朋友們親切地稱為「恐龍大王」,他們創作的恐龍畫本、故事深入人心。楊楊覺得,童話並不只是兒童的讀本,它包含著人與生俱來的善與真,在豐富孩童世界的同時,也能裝點成人的夢。

  從創立工作室至今,趙闖和楊楊早已成為了彼此的摯友和一生的事業伴侶。他們有一個二十年的約定——在二十年的時間裡完成從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面對地球的重述和構想,而現在才過去剛剛五年。閒聊的時候,他們常常談起一個話題,如果有一天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會不會被另一種生物用同樣的方式紀念呢?文/呂安琪 供圖/趙闖

  趙闖小傳

  1985年出生,遼寧建昌人。大學畢業後建立「啄木鳥科學小組」工作室,與包括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自然博物館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著名科學家長期合作,為古生物化石提供科學復原支持,是公認的世界最優秀的恐龍畫家之一。與科普作家楊楊合作的「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榮獲2011年國家動漫精品工程。

相關焦點

  • 趙闖:國內唯一復原恐龍圖的職業畫家(圖)
    作者趙闖,那時是大二學生,沒有經過任何美術專業學習,對於恐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如今29歲的趙闖,是國內唯一把復原恐龍圖當成職業的畫家,他的同行在全球少之又少。截至目前,他已經創作了超過1000種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形象復原作品。「可能所有人在小時候都喜歡過恐龍,而我把畫恐龍當作一生的職業。」趙闖說。  不久前,趙闖的科學畫展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
  • 畫花、畫鳥,也畫蟲:科學繪畫 一種的另類職業
    科學是最大的難題上周六下午,從河南剛剛趕回北京的趙闖顯得滿臉疲憊,連續工作十餘天、每天睡眠僅兩個小時地繪製了五十多幅恐龍化石圖像,對他來說是工作的常態。此前,趙闖所在的「啄木鳥科學小組」接到了河南一家博物館的合作邀請,館裡發現的十幾種恐龍,都要做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 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古生物化石。    4月6日,經過6名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修復,兩匹古生物化石——薩摩獸和大唇犀順利完成修復裝架,從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起運,飛回青海博物館。    在天演博物館臨時展廳裡,陳列著恐龍、三趾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標本。
  • 中國的恐龍與恐龍時代
    母親沒有時間轉移所有的蛋,只好銜著唯一破殼而出的孩子,迅速地離開了現場。它回頭猶豫地張望了一眼。卻永遠也不會知道,另一個孩子,也正為了這個遼闊的世界掙扎著,即將誕生。它被洪水覆蓋,經歷了巖石、地質變遷與氣候變化,直到8600萬年後——那是人類的公元1993年,春天,科學家在中國河南西峽盆地發現了一枚竊蛋龍類恐龍胚胎的骨骼化石。
  • 用科研精神畫完逼真恐龍後,他們開始思考人類的終極困境
    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打算花20年時間,完成第一階段作品,內容是將所有已經以及不斷被發現的滅絕物種以視覺和文字的形式全部「重建」出來。中國是擁有恐龍和翼龍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作品一經推出就在海內外引起關注,「三部曲」在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發行了繁體字版,另外還發行了英文版。趙闖是國內唯一一位以復原恐龍為職業的畫家。
  • 圍觀丨中國唯一恐龍木乃伊化石亮相南寧
    恐龍也有木乃伊。在廣西自然博物館,不少市民對恐龍復原模型充滿興趣昨日,由廣西自然博物館與北京自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恐龍木乃伊——濃縮的生命」在廣西自然博物館正式開展。在兩個月的展期內,觀眾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中國唯一的恐龍木乃伊化石,還可以透過多件珍貴的古生物動物化石展品,重返古生物活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究竟長什麼樣?
  • 南非古生物畫家繪出勞氏鱷 形象生動為化石注入生命!
    拉德馬赫爾(小圖)筆下的2隻勞氏鱷。(網際網路)古生物學家找到化石後,分析古生物特徵後,交由藝術家將它們的樣子繪畫出來。南非一名既是古生物畫家,同時為藝術家的男子拉德馬赫爾(Radermacher),最近就為金山大學的一個科學研究,繪畫出勞氏鱷,讓這種古生物形象化地出現於人前。
  • 這些「古生物復原圖」真的不是科學家胡B畫的?
    這些「古生物復原圖」真的不是科學家胡B畫的? 文/寧靜海的菊石君 編輯/洛絳 日本有一位漫畫家村田雄介(對,就是畫《一拳超人》的那個村田雄介),去年某一天,他不知哪個腦洞豁然大開,突然畫了一系列「未來人類根據骨骼想像動物們的長相」圖,然後和動物們真正的樣子放在一起。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早報文娛專訊 恐龍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中科院「鎮館之寶」現島城    1996年,遼寧省一位叫李蔭芳的農民發現了一種帶毛的恐龍化石,後來古生物學家季強將其命名為「原始中華龍鳥」。這種原始的鳥代表了由小型恐龍向鳥類進化的過渡類型。遼寧還相繼發現了孔子鳥、中國鳥龍等珍稀化石。 1998年,季強等人在《自然》雜誌發文,描述了原始祖鳥和尾羽龍兩種帶羽毛的獸腳類恐龍。第一次,人們看到了帶羽毛的恐龍。
  • 贛州查獲大量古生物化石 種類有恐龍骨骼及恐龍蛋等化石[圖]
    本報贛州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劉傑靈攝影報導:12月24日,贛州警方將在沙河等地被人挖走藏匿的化石移交給了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警方移交的恐龍蛋化石  據了解,12月1日中午,在沙石鎮發現恐龍化石的建築工地上,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沙石派出所出警民警抓獲了一名涉嫌非法發掘倒賣恐龍化石的犯罪嫌疑人魯某。當地警方於12月2日在沙河鎮垇下村一倉庫內,查獲大量非法買賣的恐龍、恐龍蛋、巨型龜等古生物化石。
  • 西媒:靠化石還原恐龍不靠譜 恐龍模樣或顛覆傳統觀念-雕齒獸 草食...
    例如,現在霸王龍等食肉恐龍的大腿比過去要粗得多。專家經過數次研究發現,食肉恐龍的大腿和尾巴根部的肌肉體積可能非常龐大。因此比起科學家過去的觀點,這些巨型獵食者應當站得更穩、跑得更快。食草恐龍尾部的體積過去也被低估了。科學家以前根據化石認為它們的尾巴就像鴨嘴一樣。現在的古生物藝術家都會把食草動物的尾巴畫得更加粗大。
  • 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但是,很多情況下,科學家只能得到一兩個恐龍化石碎片,憑藉這些碎片來拼湊恐龍活著時候的樣子。比如:一兩顆牙齒。儘管如此,科學家也能從有限的化石中拼湊出部分信息,以牙齒為例。首先,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的牙齒並不是相同的,食草動物由於需要研磨植物,所以牙齒大多粗而大;食肉恐龍由於需要撕咬,所以食肉恐龍的牙齒大多尖而銳利。
  • 拯救遼西古生物化石刻不容緩
    2002年7月,瀋陽海關破獲一起特大古生物化石走私案,包括韓國人在內的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追繳古生物化石2300多件,許多是國家二級保護化石,堪稱無價之寶。   化石販子:年年種地沒多少收入,孩子讀書用錢,賣個化石能賺倆錢。這次賺了三萬元。與大量化石流失到國外相反,國內許多學者卻得不到一流的研究標本。
  • 瑪麗·安寧與世界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
    最近以女性早期化石收集和研究者瑪麗·安寧為故事原型的英國電影《菊石》上映了,趁此機會,我想展開講講瑪麗·安寧與世界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石版畫的買主主要是德拉布歇富裕的同事和歐洲大陸學術界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在演講和授課時一再使用這些畫,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更古代的多塞特郡》廣受歡迎,多次被重印和臨摹,不僅改善了瑪麗·安寧的經濟困難,而且在引起科學界對化石和地質歷史興趣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成為之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古生物復原藝術的先聲。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8塊極為珍貴的距今1.25億年—1.6億年的恐龍和鳥化石輾轉自歐洲回到故鄉遼寧,正式落戶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遼寧擁有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兩個世界級古生物化石寶庫,對研究鳥類和被子植物起源以及恐龍和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過重大貢獻,轟動世界的「中華龍鳥」、「孔子鳥」以及「遼寧古果」等化石就產於此。  2017年1月,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裡先生委託比利時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教授,聯繫上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教授,表示願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這8塊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網友繪製各種古生物「合體圖」,比例鮮明,看看古生物誰大誰小
    滅絕後的古生物,在人類的挖掘下,終於重見天日,一具具化石讓我們發出一聲聲驚嘆。有趣的是,和現代生物比,古生物總是顯得那麼巨大,讓我們感慨「人類如果在那裡,十分鐘都活不過」。那麼,這些古生物究竟有多大呢?有一位網友同樣對此充滿了好奇心,並且把好奇心付諸行動,畫出了幾張古生物的對比圖,清晰地展現了這些古生物的體型大小,咱們一起來看看吧。篇幅所限,我們只說一些重點內容吧。
  • 贛州查獲大量古生物化石 種類有恐龍骨骼及恐龍蛋等化石
    本報贛州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劉傑靈攝影報導:12月24日,贛州警方將在沙河等地被人挖走藏匿的化石移交給了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
  • 我國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圖)
    貴州省古生物籤定中心研究員尹恭正(前)和同事一起研究美麗瓦窯龍頭部化石。 貴州省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在該省獨山縣的一條山村小道上發現一塊被用作路石的海洋古生物化石。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我國遼寧西部連續發現了不少帶絨毛的恐龍化石,經過研究,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種毛狀皮膚衍生物與鳥類的羽毛有著同源構造,因而這種古生物化石被命名為「中國龍鳥」。  自19世紀中葉英國學者赫胥黎首次提出恐龍與鳥類的演化關係以來,科學家們圍繞著鳥類的祖先是不是恐龍的問題分裂成兩派,一直激辯不休。
  • 從恐龍中的霸主到「水底老漁夫」,棘龍的形象都經歷了啥?
    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古生物愛好者們的反應那麼大,畢竟從看上去無比強大的一方霸主到如今的「水生老漁夫」,棘龍的形象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那麼,棘龍的形象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呢?斯特莫論文中給出的棘龍骨骼素描在研究過程中,斯特莫也發現了這隻大恐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不同之處,在論文中,這名古生物學家只給出了骨骼素描圖和化石圖片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