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絡上的古生物愛好者圈子中又發生了一場「爆炸性事件」,原因是一項新的研究讓棘龍這種充滿了謎團和爭議的史上最大肉食性恐龍又又又「變了個模樣」。
研究發現棘龍具有尾鰭,這為棘龍的水生習性增添了新的證據。
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古生物愛好者們的反應那麼大,畢竟從看上去無比強大的一方霸主到如今的「水生老漁夫」,棘龍的形象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那麼,棘龍的形象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棘龍又「死」了一次
1912年,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埃及西部的拜哈裡耶綠洲發現了一隻巨型獸腳類恐龍的骨骼,這些骨骼包括1個不完整的下頜骨、2節頸椎和7節長著非常長的神經棘的脊椎骨等。
背椎上長長的神經棘表明棘龍的背部有一個非常大的背帆,這些神經棘也正是棘龍(spinosaurus「有棘的蜥蜴」)名字的來源。
在研究過程中,斯特莫也發現了這隻大恐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不同之處,在論文中,這名古生物學家只給出了骨骼素描圖和化石圖片,並沒對棘龍的生態有一個準確的描述。
1936年,斯特莫給出了第一個棘龍的復原形象。這個棘龍的復原形象除了背部的神經棘連接的背帆,與其他獸腳類恐龍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而且受當時對恐龍的認知所限,獸腳類恐龍都是兩足站立,尾巴拖地的「袋鼠」站姿,第一代的棘龍形象就這樣誕生了。而且不知為何,棘龍那張狹長的「鱷魚嘴」的特徵也沒有表現出來。
可惜的是,斯特莫找到的棘龍化石沒能從二戰中保存下來。
這些化石曾被保存在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因為納粹軍官的拒絕而沒能及時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最終在1944年毀於盟軍的轟炸,這頭北非巨獸在死去了一億多年後,又被人類「殺死」了一次。
擊敗霸王龍的影視巨星
1975年,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提出了「恐龍文藝復興」的概念。這場從1960年代開始的小規模科學革命讓恐龍從行動遲緩的冷血動物形象變成了活躍、快速、機敏的溫血動物。
棘龍的形象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不過即使是形象有了一些改變,棘龍的人氣還是和之前一樣,只是一種稍有特別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而已。
英國奧比斯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恐龍》雜誌中的棘龍形象,可以看到比起之前的袋鼠站姿有了一些變化,但頭部仍和其他獸腳類恐龍沒有太大區別
事情的變化要等到2001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3》。拍攝這部電影的導演想要找到一種「一看就和霸王龍不同的恐龍」,因此棘龍因為典型的「鱷魚嘴」和背部的背帆成功當選電影的「男一號」。
在這部電影中,棘龍被描繪成超越霸王龍的兇殘猛獸,甚至在一次打鬥中擰斷了霸王龍的脖子。
儘管這些情節很大程度上出自於片方為了吸引眼球而做出的創作,但不可否認的結果是棘龍這種體型上大於霸王龍的肉食恐龍確實在片中收穫了大量的人氣。
從此,棘龍「世界上最大型的肉食恐龍」的形象深入人心,《侏羅紀公園3》中的棘龍也成了最經典的棘龍形象之一。
棘龍「趴下了」
電影為棘龍打造的「光輝形象」沒有持續太久,2014年,古生物學家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根據新發掘到的化石進行的研究顯示:棘龍的身體較為細長,適合遊泳;同時它的腳趾分散,說明腳趾之間可能有蹼,更重要的是棘龍從原本的「大長腿」變成了類似鱷魚一樣相對粗短的後肢。
從形象上看,棘龍突然「趴下了」。
這些證據都顯示棘龍其實可能是一種水生恐龍,或者至少它們的一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的。
化石證據表明,在棘龍生活的年代,當地的河流中生活著長達數米的大型魚類,包括鋸鰩、肺魚、多鰭魚和鯊魚等,這些大型魚的存在給棘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再加上它們適合捕魚的口部結構以及同屬棘龍科的重爪龍等恐龍化石提供的信息,這隻長達14米的獸腳類恐龍就此坐實了「老漁夫」的身份。
不過,也有很多古生物研究者對短腿版的棘龍提出了質疑,包括研究使用的棘龍化石來源於不同年齡的個體,或是短腿版的棘龍身體重量不平衡等等。
同時,兩足站立,在電影中大殺四方的棘龍形象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以至於原本的棘龍形象仍有大批擁躉。
大尾巴
回到本文的開頭,今年4月,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的團隊公布了對棘龍的新的研究成果。
新的化石是一列非常完整的棘龍尾椎,在尾椎上方也有延長的神經棘,這說明棘龍具有一條形狀側扁,帶有尾鰭的大尾巴。
棘龍的大尾巴正好解答了之前它們「頭重腳輕」的問題,新的棘龍尾巴通過加粗尾部軸上組織,剛好平衡了頭部的重量,使得新的棘龍形象反而非常均衡。
這條帶有尾鰭的大尾巴在水中能給棘龍提供相當於其他獸腳類恐龍尾巴8倍的推力,可以說是棘龍生活在水中的最有力證據了。
這次的新發現也引發了古生物愛好者和網友們的瘋狂惡搞,例如用尼羅鱷和旗魚的背鰭拼裝的「亞成體棘龍」和用冠歐螈惡搞的「棘龍幼體」。
甚至還出現了前肢為鰭狀肢的「放飛自我」版棘龍復原,因為僅有草圖,這裡就不放出來了。
從「袋鼠」站姿,到電影明星,再到遨遊水底的「白堊紀老漁夫」,隨著研究的深入,棘龍的形象經歷了不斷的變化。
要說明的是,化石僅僅能向我們傳達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生物的部分信息,我們只能從這些信息中推測那些已經消失在歷史中的生物的一鱗半甲。
即使是愛德華·柯普這樣的古生物學「大佬」也曾犯下過把薄片龍的頭裝到尾巴上的低級錯誤。
因此,棘龍形象的變化只不過是我們人類在對它們進行研究中所經歷的必然過程罷了。
或許,在未來的發現中,還會有我們熟知的古生物形象遭到顛覆,不過這或許正是古生物學的迷人之處,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