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地球過去的46億年時間中,雖然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曾有生命活動過的痕跡。但根據目前人類對地球演化史的了解來看,迄今為止,地球至少曾經歷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其中也不乏存活時間較長的物種,比如,恐龍。原本在地球上的生活時間差達1.6億年的飛鳥恐龍,突然在白堊紀末期的時候從地球的各個角落銷聲匿跡,而它們的滅絕原因至今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一直以來,圍繞在恐龍這種已經滅絕生物周圍的爭議性話題就不少,比如,獸腳類恐龍是否曾進化出一個產生鳥類的分支?通常情況下,我們將恐龍統一視為一類在中生代生活的蜥形綱動物,而其中作為獸腳亞目恐龍的埃及棘龍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主要原因是這種生活在白堊紀非洲北部的恐龍,大家難以在它們是否會遊泳這件事上達成一致。
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麼會有恐龍的名字叫埃及棘龍,這其實是因為這種棘龍是1912年在埃及發現的,而埃及棘龍這個名字則是在1915年正式公布。儘管這個最早的埃及棘龍標本因為當時的社會事件而被毀壞,但好在考古學家們又於2014年挖掘出另外一具更為完整的恐龍化石。之所以不少人不贊成埃及棘龍有可能在水裡生活,主要是根據它們的誕生地來進行推測。但是,從最新的埃及棘龍化石研究來看,已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埃及棘龍的確算得上是一種水生生物。簡而言之,埃及棘龍不僅是人類已知最長的掠食性恐龍,同時也是善於遊泳、且擅長在水裡獵獲食物的動物,這應該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恐龍竟然還能表現如此良好的水生環境適應能力。
在之前的研究中,那時候大約是2008年,科學家們就已經確定埃及棘龍會吃魚,並從它們的後肢和腳部結構特徵、以及下顎和骨頭的細節推斷出埃及棘龍,應該曾經適應了兩棲的生活方式。但由於沒有直接在埃及棘龍的身體構造部分中找到可以在水中遊泳的部分,所以,這樣大膽的推斷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埃及棘龍是「棲水恐龍」。
而這一切爭議終於在數年之後有了結果,從2015年2019年,科學家們在這段時間裡找到了更多埃及棘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包括了已經表現出橫向運動的完整鰭狀尾巴。而對尾巴的解剖和分析,研究人員更是下足了功夫,從攝影測量技術的運用,到尾巴性能的定量評估,其中不僅涉及到了重要模型的運用,還將它們可能駕馭的遊泳姿勢模擬出來。並且,不管是研究人員從埃及棘龍化石觀察出的特徵,還是從模擬和對比的結果來看,都最終說明了埃及棘龍的確是一種能夠在河流中遊泳的恐龍,甚至它們在水底世界還具有極強的獵食能力。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埃及棘龍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很可能也都是在水裡度過,而並非之前大多數人以為的陸地環境,並在水生環境發起了漫長而廣泛的入侵。毫無疑問,關於埃及棘龍的這個新發現,勢必會改變大家對恐龍的現有認知,但同樣也讓我們對恐龍的過去有了更接近事實的了解。
事實上,人類在地球上的進化時間也就短短幾百萬年時間,這樣的時間長度還遠遠無法跟恐龍的一億多年相比。雖然恐龍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都不曾孵化出現代文明,但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要了解地球的過去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科學技術。不管是恐龍的整個演化史,還是人類自身的進化史,雖然其中都存在不少充滿爭議的部分,但這樣的現狀反而會促使科學家們在之後的時間裡來進行論證。
地球上的生物到底曾經存在過多少種,我們人類暫時還不得而知,甚至之後也可能永遠也無法弄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不去了解這些已經滅絕的動物,畢竟,我們人類也跟曾經的它們一樣都生活在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只有了解這些曾經大規模滅絕生物的演化,當然也包括了它們為什麼會突然消失,這樣才有利於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簡單來說,當我們對地球的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知道的更多,我們人類所面臨的生存風險才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