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靠化石還原恐龍不靠譜 恐龍模樣或顛覆傳統觀念-雕齒獸 草食...

2020-11-22 東方網

  東方網3月27日消息:西媒稱,想像一下,數百萬年以後,當外星人來到地球,試圖通過化石來復原今天的生物,他們畫出來的猿猴、大象或鳥類會跟現在一樣嗎?人們肯定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真正的恐龍是否和古生物學家描繪的,或者電影中所呈現的一樣?已經滅絕的物種能否複製?古生物學家的描繪是否嚴謹?是否存在嚴重錯誤?如今霸王龍的形象已經為人們熟知,假如人們回到白堊紀並且遇到一隻真的霸王龍,能否一眼認出來?

  西班牙《趣味》月刊10月號刊登題為《外星古生物學》的文章稱,想像一下,假設外星的古生物學家來到地球尋找化石。人類文明已經消亡了數百萬年,地球上幾乎所有動物都在一場星際戰爭中滅絕。這些外星科學家嘗試著利用化石複製我們這個時代的動物,例如牛、大象、鳥和猴子等。那麼結果將會如何?

  文章稱,也許這有些異想天開,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雖然外星科學家和藝術家掌握著先進技術,但卻不具備有關地球動物的生活模式和真實外貌的必要信息。此外,由於受到自身習慣的限制,因此很容易犯下錯誤。

  例如,他們只找到一頭河馬的頭蓋骨化石,並在上面發現了這種食草動物用來恐嚇敵人的長牙。於是他們就認為這種動物可能是那個時代最危險的超級掠食者。巨大的下頜骨和駭人的牙齒也是佐證。由於並不了解河馬的皮膚、脂肪和其他軟組織,他們只能根據頭蓋骨來推測河馬的外貌。

  再舉個例子,外星來客在研究一個狒狒的頭蓋骨時發現,牙齒上面和有毒動物一樣布滿細小的管道。於是他們推斷,這種靈長類動物能向獵物體內注射毒液。由於他們並不了解狒狒的毛皮、耳朵和嘴唇,因此把它們描繪成一種瘦骨嶙峋、面目恐怖的動物。

  文章稱,古生物家達倫·奈什與古生物藝術家C·M·柯塞曼、約翰·康韋和斯科特·哈特曼合著的《所有的昨天》一書充滿了奇思妙想,對有關人類過往歷史的舊觀點發起了挑戰,同時表現出作者對人類發展的敬意與熱愛。從科學角度出發,這本書也頗為嚴謹。該書非常值得恐龍愛好者一讀,因為它有助於了解古生物複製是如何隨著新發現的不斷湧現而向前發展,又是如何因為受到缺乏想像力和保守主義的局限而陷入停滯。

  奈什指出,複製一個已經滅絕的動物並非一件可以自由發揮的藝術作品,在提起畫筆之前需要參考大量研究資料。將一具骨架連接起來,並在正確的位置添上肌肉,最終使其具有科學價值,絕不是一件憑感覺就能完成的任務。專家雖然在滅絕動物的體型和某些肌肉特徵等方面會有不同意見,但在這方面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現在霸王龍等食肉恐龍的大腿比過去要粗得多。專家經過數次研究發現,食肉恐龍的大腿和尾巴根部的肌肉體積可能非常龐大。因此比起科學家過去的觀點,這些巨型獵食者應當站得更穩、跑得更快。食草恐龍尾部的體積過去也被低估了。科學家以前根據化石認為它們的尾巴就像鴨嘴一樣。現在的古生物藝術家都會把食草動物的尾巴畫得更加粗大。

  布滿皺褶和疤痕的皮膚才是最大的難題,因為皮膚很難變成化石,但是動物的外貌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皮膚。此外,還要考慮到能使身體產生曲線的皮下脂肪,以及覆蓋在皮膚上的鱗片、甲殼、羽毛等。在這個階段,一個小小的錯誤或疏忽都會讓古生物藝術家畫出一個怪物。

  在某些情況下,古生物藝術家會憑空想像某種滅絕的動物身上覆蓋著羽毛或者毛髮,但卻沒有實證。他們擔心被指責不夠嚴謹、耍小聰明。但他們也不希望作品與大眾普遍認為的樣子相去甚遠。例如,有些人認為長著羽毛的恐龍形象非常可笑,「就像母雞一樣」。羽毛遮蓋了骨骼突起和肌肉組織,古生物藝術家為了畫出恐龍的形象可謂煞費苦心。也許他們只畫出了一部分羽毛,其實並不多——尾翎、像莫西幹頭一樣的冠羽、脊背上稀疏的羽毛。

  文章稱,有些插畫家依然習慣於給恐龍畫上裸露的皮膚或者鱗狀皮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恐龍的皮膚都被畫成緊貼著骨骼。其結果就是一個骨骼和肌肉形狀畢露的怪物,最終變成《所有的昨天》作者口中的生物塑化動物。

  電影《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當中的迅猛龍就是生物塑化恐龍的最佳例證。這些由好萊塢創造的恐龍的皮膚清晰地顯露出下頜骨和頭蓋骨的形狀。迅猛龍的爪子也是瘦骨嶙峋。甚至連能夠減輕頭骨重量的凹陷或空洞都能看得出來。在電影裡,迅猛龍的皮膚是鱗狀的,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科學界普遍認為其身上覆蓋著羽毛。

  雖然《侏羅紀世界》風靡世界、影響頗廣,但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部科幻電影。然而,在專門為科學愛好者創作的書中,在自然博物館的展櫃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類似於生物塑化動物的複製模型。

  受到這一趨勢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就是翼龍。在這種早已滅絕的飛行爬行動物的族群中,最著名的當屬翼手龍和無齒翼龍。絕大多數翼龍的化石都被一層由粗纖維構成的羽毛覆蓋,然而它們呈現在人類面前的形象卻通常是皮膚裸露、瘦骨嶙峋,毫不符合空氣動力學。

  文章稱,可以確定的是,在現存的動物中,連爬行動物都不會把骨骼的形狀暴露在外。超越生物塑化動物的形象,利用舒緩而自然的線條將滅絕動物呈現給世人,對很多古生物插畫家而言都是一個挑戰。雖然可能受到傳統畫法擁躉者的嫌惡,但是為恐龍畫上羽毛得到了最新發現的佐證。現在越來越多的插畫家為恐龍畫上了羽毛或毛髮、圓潤的面龐、皺紋甚至皮下厚厚的脂肪。總而言之,現在的恐龍不再那麼恐怖,變得更加真實。

  另一方面,新的美學流派也不再那麼牴觸古生物學的嚴謹,而是採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最近20年來出土了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化石證據顯示這些恐龍身上確實覆蓋著羽毛或毛髮。在很多標本身上都發現了羽毛,或者說類似於毛髮的原始羽毛結構覆蓋動物全身的情況。這些恐龍從頭到腳都長滿了羽毛,比我們印象中的恐龍顯得更加壯碩和圓潤。

  包括迅猛龍在內的某些恐龍前肢的形態非常像鳥類長滿羽毛的翅膀,與以往電影或者插畫作品當中呈現的瘦骨嶙峋的爪子相去甚遠。每年都會有新的皮膚化石出土。因此古生物藝術家在決定是否給恐龍畫上羽毛或者鱗狀皮膚時,掌握更多信息作為合理依據。還有的恐龍一部分皮膚裸露,一部分皮膚覆蓋著羽毛。例如,一種在西伯利亞發現的被命名為「Kulindadromeus」的恐龍頭部和軀幹長滿羽毛,但尾巴上卻是鱗狀皮膚。這種與鳥類之間的進化距離較大的小型食草恐龍的皮膚情況非常複雜,不同區域的皮膚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徵。

  種類最多的鸚鵡嘴龍的大部分身體被鱗片覆蓋,但尾巴與下背部卻有鬃毛狀的結構。這種體型巨大的有角恐龍長著像鴨子一樣的嘴,留下的化石標本顯示出其皮膚主要是鱗狀皮膚。

  以長頸著稱的蜥腳類恐龍留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裸露著像大象一樣的皮膚。然而,古生物學家在蜥腳類恐龍的蛋化石中發現了有著鱗狀皮膚的胚胎。有些蜥腳類恐龍擁有由皮內成骨形成的裝甲,有些的背上擁有尖刺。

  有關最著名的恐龍——霸王龍是否長羽毛的問題,目前還沒有皮膚化石標本能夠給出最終答案。然而,古生物學家已經為霸王龍的中國表親找到了答案。無論1.5米長的帝龍,還是生活在1.25億年前的身長超過9米的龐然大物羽王龍,身體上都覆蓋著羽毛。掌握最新信息的古生物藝術家很清楚,如果存在疑問,就運用親緣關係規則。如果無法確定所要描繪的動物皮膚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就依據其近親來描繪。

  文章稱,《所有的昨天》幾乎談到了上述所有有待解決的問題。該書回顧了恐龍的形象在科學繪畫當中的發展歷程。書中展示了紐約藝術家查爾斯·奈特的大量作品。奈特以描繪史前動物著稱,他的作品就是數十年來這些史前巨物在大眾心目中的外貌發展過程的縮影。該書還對上世紀90年代初爆發「恐龍熱」之後出現的複製恐龍進行了分析,並以《侏羅紀公園》為例,剖析了這些複製作品在骨骼和毛髮方面出現的錯誤。插畫家通過作品告訴讀者化石所包含的信息是多麼容易被人們誤解。例如,總是充滿新奇想法的古生物藝術家在見到蜂鳥的骨骼化石,很可能會認為它們屬於一隻吸血蝙蝠。蜂鳥的喙就像鑽頭,腳趾蜷縮在一起,翅膀短小,看似根本不適合飛行。看到蜂鳥的骨骼,很容易就會讓人聯想到依靠吸食大型哺乳動物血液為生的吸血蝙蝠,但事實並非如此。

  文章稱,人們何時才能確認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恐龍或其他滅絕動物的形象是正確無誤的?人們何時才能認清它們的真實面貌?或許這些問題的答案還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夠找到。然而,在化石挖掘、科學研究、繪畫等領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插畫家具有推陳出新、摧枯拉朽的精神。滅絕動物的形象已經越來越接近它們真實的面貌,這是毋庸置疑的。

《侏羅紀世界》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雕齒獸:南美的移動城堡
    圖註:人類與雕齒獸,這是一種奇幻般的生物,圖片來自網絡最近介紹了好多巨大的恐龍,今天換換口味,為大家介紹一種非常奇特的哺乳動物,這種動物來自南美洲,身上長有堅固的外殼,就好像背著一個盔甲城堡,這種動物就是雕齒獸。
  • 男子居然發現了恐龍蛋 真相令他驚訝竟是雕齒獸的殼
    男子居然發現了恐龍蛋 真相令他驚訝竟是雕齒獸的殼時間:2016-04-11 23:34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男子居然發現了恐龍蛋 真相令他驚訝竟是雕齒獸的殼 對很多人來說,假期中去短途旅行是比較平常的事情。
  • 日媒:長崎發現日本首枚大型霸王龍科恐龍齒部化石
    中國網7月15日訊 據日本媒體網站7月14日報導,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位於福井縣勝山市)和長崎市於14日宣布,在位於長崎市內長崎半島西海岸的距今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三瀨層」中,發現了兩枚霸王龍科獸腳類的大型肉食性恐龍的齒部化石。從牙齒的大小可以推測其體長大約在10米左右。據稱,大型霸王龍科的化石的出產在北美和亞洲比較多見,但在日本國內還是首次發現。
  • 雕齒獸
    雕齒獸(Glyptodon) 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犰狳狀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的南美洲包括從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0,000-8,500年前)。
  • 阿根廷發現一種奇怪化石,專家經鑑定,它竟是雕齒獸留下的外殼
    ,這是一個遠古的生物化頭骨石,它曾經的名字叫做「雕齒獸」。雕齒獸是一種很奇特的生物,樣貌與今天的犰狳類似,但體型差距很大。雕齒獸體長最高可達4米,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堅硬的鎧甲,其後背甲殼最高達2.5米,由超過1000個1寸厚的骨板組成,是它柔軟身軀的保護罩,它的背甲和龜甲類似,但雕齒獸無法把頭部縮回甲中,因此它的頭部也有一個骨冠十分堅硬,同時其頜骨與大量肌肉相連,表明其具有強大的咬合力,能夠咬碎青草等富含強韌纖維的植物,因此雕齒獸為草食性生物,雕齒獸尾巴長達一米,同時末端還有厚厚的角質化尖刺,如同一把長長的狼牙棒,是它最強的進攻性武器
  • 阿根廷恐龍之旅帶您尋找恐龍滅絕的不解之謎(下)
    ,如大地懶,箭齒獸和雕齒獸。 在該地區發現的約200件殘骸中,還有大懶獸的化石,長頸駝和雕齒獸的化石。博物館建在一所學校裡,可以定期參觀,據悉,博物館將搬遷至戈麥斯瀉湖的岸邊。(museo escolarjunin@hotmail.com).
  • 1萬年前雕齒獸堪稱「鐵甲武士」,巨大硬殼保存完好度98%
    這個奇怪的外殼屬於雕齒獸,雕齒獸是現代犰狳的祖先。部分雕齒獸在大約一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末期滅絕。根據科學考證,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雕齒獸身長3.3米,重量近兩噸。這個新發現的犰狳硬殼保持了98%的完整度,是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標本」。這是該地區第二次發現雕齒獸的遺蹟,2015年也發現了一個相似的硬殼。這一最新發現距離上一次發現已有四年之久。
  • 十三大怪異遠古動物:雕齒獸形似甲殼蟲汽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提起曾經在地球上繁衍生存過的遠古生物,可能首先進入腦海的是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的各種恐龍。但事實上,在地球物種的演化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比恐龍更怪異的遠古動物,因為較少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可能並沒有像恐龍那樣名氣大。
  • 宛如鐵甲戰車的巨型犰狳——雕齒獸
    從雕齒獸的頭骨結構上看,其頜骨與大股的肌肉相連,表明其具有強大的咬合力,能夠咬碎富含強韌纖維的植物。在雕齒獸的腦袋頂部長有一對小眼睛,由於雕齒獸具有完善的防禦力,因此其視力比較一般。 最早的雕齒獸化石往往是以殘碎的甲片形式被發現,法國著名的解剖學家、博物館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1823年最初認為是屬於大地懶的化石。
  •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但歷史的長河不會忘記曾經出現的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接下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恐龍滅絕後曾經出現過的的生命,顛覆你的認知。 愛爾蘭麋鹿 愛爾蘭麋鹿也稱大角鹿,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 史前生物-雕齒獸,古生物學家稱之為「移動的動物城堡」
    阿根廷發現的雕齒獸化石四個雕齒獸化石今天的主角--雕齒獸今天講的這個主角名字叫雕齒獸,這麼猛的一看,確實有點像中生代時期的甲龍,不過,它們可不是一個分支,只能說是不同分支的趨同演化導致其形態相似。其實,這種動物化石很早就有發現,最先發現的是它的獸甲,不過當時由於發現得少,再加上研究條件限制,一度被認為是另一種動物--大地懶的甲片。後來一直到1839年,英國著名學者理察·歐文,根據發現的一塊牙齒的化石,將這個物種命名為雕齒獸屬(Glyptodon),屬名的意思是「被刻畫的牙齒」,來自於其牙齒獨特的外形。完美的防禦體系
  • 《我的起源》雕齒獸在哪 雕齒獸位置分享
    導 讀 我的起源雕齒獸在哪裡?雕齒獸帶有堅硬甲殼和錘狀尾部的近戰坦克寵物。那麼在哪裡可以得到雕齒獸呢?
  • 《我的起源》雕齒獸怎麼樣 雕齒獸值得培養嗎
    《我的起源》雕齒獸怎麼樣 雕齒獸值得培養嗎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20-01-09 17:15:00手機訂閱
  • 《我的起源》雕齒獸在哪 雕齒獸巢穴位置介紹
    導 讀 雕齒獸雖然有著長長的門牙,但是主要依靠的是尾槌來攻擊敵人,可以造成不做的鈍擊傷害。
  • 《我的起源》瘋狂的雕齒獸怎麼樣 瘋狂的雕齒獸介紹
    《我的起源》瘋狂的雕齒獸怎麼樣 瘋狂的雕齒獸介紹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2-11 20:38:00手機訂閱
  • 科學實驗室製作人工化石,還原恐龍的真面目,霸王龍居然長羽毛?
    恐龍究竟是什麼樣?儘管很多人看過一些關於恐龍的電影,例如《侏羅紀》中的霸王龍,有著霸氣的外表,和兇狠的爪子,但是恐龍真的就長這樣嗎?近日,有古生物學家經過多次復原實驗髮型,很多恐龍的身上都會覆蓋著羽毛,但這一證明是否真實?霸王龍是否真的長有羽毛?還需要繼續調查。
  • 恐龍化石知多少
    潛伏在地殼巖層中的化石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它不用文字,也不用聲音,就能將各種恐龍的面貌保存上億年之久,並高度還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恐龍化石並非特指骨骼化石,還包括恐龍蛋、恐龍腳印、恐龍糞便等其他遺蹟形成的化石。它們在地球歲月的磨蝕下盡顯生命的瑰麗和精彩。
  • 除了恐龍,這些遠古生物你見過嗎?帶你走進鯨魚大象等的祖先
    一說到史前古生物,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在地球上統治了很久的爬行動物恐龍,但是除了恐龍還有許許多多的生命出現在地球的歷史中,但是又如過江之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今天就帶大家認識這些史前古生物。遊走鯨身長3米左右,頭大,眼睛位於頭部背側面,而且嘴巴很長而寬,有現代鯨的模樣的雛形。鏟齒象現代大象的祖先,生活在距今1000萬年前的中新代。
  • 蒙古把銀幣做成恐龍化石的樣子
    把銀幣做成恐龍化石的模樣。讓銀幣不僅看上去有化石的感覺,而且觸感也是石質的。下面我們欣賞一下2018年到2020年之間的化石銀幣。2018年:伶盜龍,20202000,蒙古2018年恐龍化石系列1伶盜龍高浮雕3盎司銀幣,伶盜龍(學名:Velociraptor)又譯迅猛龍、速龍、快盜龍,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於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等地。
  • 圓頂龍:侏羅紀晚期的草食恐龍
    米,體重25噸食性:植食生存年代:距今1.56億 - 1.4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許多完整的骨骼圓頂龍,生活在北美洲的侏羅紀晚期的草食恐龍,體重25噸,身長18米。圓頂龍與人類的大小比例體形碩大的園頂龍屬於蜥腳類恐龍,和其他同種恐龍相比,它的脖子和尾巴比較粗,而且頭部的大小又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