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闖:國內唯一復原恐龍圖的職業畫家(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7歲開始自學畫恐龍,21歲作品遠古翔獸復原圖刊登在英國《自然》雜誌上,這是該雜誌第一次使用中國人繪製的古生物復原圖作為封面。作者趙闖,那時是大二學生,沒有經過任何美術專業學習,對於恐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如今29歲的趙闖,是國內唯一把復原恐龍圖當成職業的畫家,他的同行在全球少之又少。截至目前,他已經創作了超過1000種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形象復原作品。「可能所有人在小時候都喜歡過恐龍,而我把畫恐龍當作一生的職業。」趙闖說。

  不久前,趙闖的科學畫展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他用繪畫和雕塑等藝術作品,再現了億萬年前的世界。恐龍、翼龍、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等生命形象在他的筆下復活,其形象之生動,色彩之豔麗,讓觀者嘆為觀止。滿臉絡腮鬍子的他也被賦予了科學藝術家的稱謂。

  從小喜歡畫畫,對動物名字特別敏感

  趙闖的父母是瀋陽的鐵路工人。機務段是他常去的地方。黑皮老式火車,10個大紅輪子,一個大煙囪,是趙闖腦海中最深的記憶。那時候他經常一個人拿著粉筆在地上畫火車。

  上學之前,趙闖對海洋動物非常痴迷,「就像畫清明上河圖似的」,從家養的金魚畫到河塘裡的鯽魚、草魚、鯉魚,深海中的鯊魚,把他自己認識的海洋動物全都畫個遍。他告訴記者:「我對動物的名字特別敏感,但是記人名很費勁,小時候還不識字,姥鯊的姥字很難寫,但是我看一眼就記住了,特徵我也記住了。」趙闖回憶童年的時候很是開心。

  《十萬個為什麼》讓趙闖知道原來恐龍是真實存在的大型動物,他開始翻閱各種與恐龍有關的圖書。這個較真兒的小男孩把看到的恐龍圖和文字介紹一一對照。有一次他看到兩幅圖片中霸王龍腳趾數目不同,就特地去查文字資料,之後拿鉛筆修改。

  從那時起,恐龍成為趙闖心中獨一無二的動物。繪畫時他意識到不能僅僅靠圖畫上看到的,還要自己想像,此時他的科研精神也開始顯現。因為多數恐龍化石的皮膚是沒保存下來的,多數靠想像和對其生存環境的推測,趙闖說:「圖畫上異特龍的花紋不一樣,我就意識到原來恐龍的花紋是不確定的。」

  為了把恐龍畫得真實,趙闖特地辦了一張瀋陽老家圖書館的借書卡,一有課餘時間他就去圖書館看關於恐龍的書,一邊看一邊做筆記。他當時就有個想法,一定要寫一本關於中國恐龍的書。「我還記得當時看到一本關於恐龍的科普書,那上面說中國恐龍有36種,現在我知道書上說的其實是36屬(屬比種範圍要大),但當時我還沒有種、屬的概念,就認為我應該畫36張恐龍圖。」

  那段時間,趙闖下課後就去查資料,只要看到一隻自己沒見過的產自中國的恐龍,就把產地、特徵、年代等信息記下來。最後趙闖共畫了36幅恐龍圖,用紙板做精裝,他還把文字部分特地留出來,讓班裡寫字好的同學幫忙抄上去。趙闖將這本自製的圖冊起名為《中國的恐龍》,到現在還保留在家中。「雖然現在看來拼湊得很亂,也沒有種、屬分類,但是當時特別自豪。如果書裡面沒有復原圖我就憑自己的印象畫,比如只要書裡提到它是素食類,後背上有凸起,我就覺得可能是劍龍的樣子。」就這樣,趙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恐龍作品。

  後來,趙闖受《失落的世界》啟發,自己寫了一本講述恐龍的小說,在書中,他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恐龍全寫了一遍。

  繪畫是一種語言

  2004年,趙闖面臨高考,但直到考前半年,他才知道原來大學還有美術專業。在趙闖老家瀋陽市,魯迅美術學院是當地最好的藝術院校,他下決心要考這所學校。之前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的他,沒有經過考前突擊,僅僅跟著一位開畫館的師傅學了一個月後,就開始匆匆參加全國各地院校的考試。

  幸運的是趙闖由於從小練習畫畫,有良好的繪畫功底,他報考的東北大學、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的考試成績都很不錯。這時趙闖犯了難,繪畫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但是東北大學是國家級本科高校,猶豫之後,趙闖選擇到東北大學學習平面設計專業。

  面對趙闖的選擇,他的爸媽有些不解,因為趙闖的繪畫天賦從小就很明顯,他們更希望趙闖上美術院校。但是趙闖有自己的想法。

  他認為,繪畫的確需要學習一些技法,但是主要在於自己的練習,就像武術、樂器一樣需要基本功。老師領進門,修煉靠自己。「知識的吸收是最重要的。」趙闖說,「我覺得在美術學院我的思維會受限制,事實證明我是正確的,在東北大學我涉獵了很多方面,思維開闊了很多。」

  大學期間,趙闖修過心理學、生命進化學、物理學。在之後的繪畫中,他輕而易舉地將理論物理學、高等數學中的一些簡單理論應用在美術題材中。「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表達形式,我想說的最重要,我可以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物理和心理的想法。」

  以嚴謹的態度繪製恐龍

  大一下學期,趙闖第一次接觸數碼美術,每天他回到寢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查恐龍的資料。這時,他意識到真正的繪畫不像小時候那麼簡單,比如要畫一隻霸王龍的油畫,需要清楚地知道霸王龍的手指有幾根骨節。他開始瀏覽專業機構網站,下載專業的論文,從圖片到模型一點一點地研究。在很多情況下,為了弄清一個知識點,趙闖必須要去瀏覽英文網站,這就需要查大量相關的專業英文詞彙,甚至到最後查到的學名可能是拉丁文。那段時間他畫了大量的恐龍素描和手繪作品,繪畫越來越嚴謹,也懂得去看真正的化石。

  經過持續研究,趙闖對每一種恐龍漸漸了解熟悉,知識積累得越來越多,古生物的規則在腦中一點點成型。他繪製的恐龍圖在學校論壇裡廣受歡迎,在學校漸漸有了名氣。

  趙闖更加有了信心,他把自己繪製的特暴龍、靈龍的彩鉛以及素描作品發布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客戶網站上面,引起了專家的注意。

  200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邀請趙闖合作繪製遠古翔獸的復原圖。對趙闖來說,這是第一次繪製具有嚴謹科學性的恐龍復原圖。經過直接跟專家反覆溝通,兩個星期後趙闖完成了草稿。2006年12月,趙闖繪製的遠古翔獸復原圖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這幅圖配合一篇關於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論文,將飛行哺乳動物的歷史推前了至少7000萬年。

  談起繪製的過程,趙闖說:「我畫了無數的手稿,圖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片葉子我都仔細研究過。」

  遠古翔獸復原圖發表後,趙闖在圈內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儘管只是一名大學生,但是不少機構邀請他參與古生物復原工作。

  把「恐龍」當作職業

  大學畢業,趙闖進入一家出版社工作,同時認識了他現在的合作夥伴科學童話作家楊楊。趙闖負責畫圖,楊楊負責寫文章,他們合作出版了《恐龍專家》系列10冊、古生物畫報系列5冊、科學藝術品《星空》等作品。

  2009年,趙闖和楊楊成立了啄木鳥科學小組,發起了「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聯合全球多位著名科學家參與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復原。這也是人類社會首次針對地球已消失生命系統的一次大規模科學藝術實踐。項目啟動幾年來,完成了500多種古生物的精確復原,大量作品發表在包括英國《自然》雜誌、美國《科學》雜誌等著名期刊,出版了數十種科普圖書,舉辦了多次科普展覽,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在國外,極少有專門從事繪製恐龍復原圖的人,用趙闖的話說「這不是養人的行業,正常來說,很難靠這個謀生。」

  現在,趙闖每天睜開眼就來到工作室,一般會工作到凌晨,有時候回到家裡還會繼續工作,「做恐龍復原工作讓人著迷,我已經停不下來了。」

相關焦點

  • 國內唯一古生物化石形象重建師:畫出千幅恐龍(圖)
    他是中國國內唯一從事這一職業的人。不是在氛圍嚴肅的科研機構,也不待在燈光幽暗的博物館,趙闖和他的夥伴們創造了一個關於恐龍的烏託邦,進行著最科學嚴謹的化石復原,做著最不切實際的夢。  就在文章發表之際,作者之一的中科院研究員汪筱林通過古動物網論壇找到了趙闖。在這之前,汪筱林已經在網絡上關注他很久了。從大二開始,趙闖就在各大恐龍網站、貼吧裡和同好們分享著自己的彩鉛素描,交流有關恐龍繪畫的知識。汪筱林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很驚喜,他們正想為新發現的遠古翔獸畫一幅形象復原圖作為文章配圖。
  • 畫花、畫鳥,也畫蟲:科學繪畫 一種的另類職業
    科學是最大的難題上周六下午,從河南剛剛趕回北京的趙闖顯得滿臉疲憊,連續工作十餘天、每天睡眠僅兩個小時地繪製了五十多幅恐龍化石圖像,對他來說是工作的常態。此前,趙闖所在的「啄木鳥科學小組」接到了河南一家博物館的合作邀請,館裡發現的十幾種恐龍,都要做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 趙闖:重述恐龍故事(3)
    從2006年第一幅作品登上《自然》雜誌封面起,趙闖這個29歲的年輕人完成了逾千種恐龍和其他古生物的生命形象復原,用藝術的方法再現了科學研究成果,也在科學基礎上進行著自己的藝術創造。上世紀60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恐龍是溫血動物、鳥類演化自恐龍等顛覆性的科學觀點,引領了一波持續至今的恐龍熱潮。「80後」趙闖屬於被「恐龍文藝復興」的科學成果薰陶的一代人。他最早在電視動畫片裡看到恐龍的形象,以為跟《西遊記》裡的牛魔王、龍王一樣,是人幻想出來的。
  • 用科研精神畫完逼真恐龍後,他們開始思考人類的終極困境
    這是畫家趙闖和作家楊楊繼2015年推出好評如潮的《它們——恐龍時代》後,最新出版的《它們——水怪時代》和《它們——翼龍時代》。新作中,翼龍和水怪一如既往逼真、細膩,充滿震撼的視覺衝擊,文字上則繼續保持「科學文藝」範兒。2010年,趙闖和楊楊共同發起了「重述地球」科學藝術研究與創作項目,講述地球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
  • "恐龍展"亮相嘉定圖書館 1:1復原8米長永川龍
    嘉圖攝  身長8米的「恐怖獵手」永川龍張開嘴,目光兇悍地望著前方,仿佛穿越了時光……日前,一場名為「它們:恐龍時代」的科學藝術展,在上海嘉定圖書館與觀眾見面。  「復活」恐龍的是科學藝術家趙闖和童話作家楊楊。他們通過繪畫、文字、雕塑、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對恐龍這一物種進行全新描述。春節期間,來嘉定圖書館看恐龍展的觀眾近3萬人。本次展覽將持續到3月底。
  • 中國的恐龍與恐龍時代
    母親沒有時間轉移所有的蛋,只好銜著唯一破殼而出的孩子,迅速地離開了現場。它回頭猶豫地張望了一眼。卻永遠也不會知道,另一個孩子,也正為了這個遼闊的世界掙扎著,即將誕生。它被洪水覆蓋,經歷了巖石、地質變遷與氣候變化,直到8600萬年後——那是人類的公元1993年,春天,科學家在中國河南西峽盆地發現了一枚竊蛋龍類恐龍胚胎的骨骼化石。
  • 8米長永川龍1:1復原 系侏羅紀中國最兇猛肉食恐龍
    嘉圖 攝  ■本報記者 彭薇  身長8米的「恐怖獵手」永川龍張開嘴,目光兇悍地望著前方,仿佛穿越了時光……日前,一場名為「它們:恐龍時代」的科學藝術展,在上海嘉定圖書館與觀眾見面。  「復活」恐龍的是科學藝術家趙闖和童話作家楊楊。他們通過繪畫、文字、雕塑、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對恐龍這一物種進行全新描述。春節期間,來嘉定圖書館看恐龍展的觀眾近3萬人。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早報文娛專訊 恐龍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呈現栩栩如生的恐龍世界(專業知識可以很親近)
    用藝術的方式,講述生命演化過程中物種、自然環境的關係   200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與趙闖的相識與合作,讓趙闖與古生物復原結緣。   當時汪筱林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化石——遠古翔獸,需要找人繪製復原圖,他找到了經常在網上發表恐龍繪畫作品的趙闖。
  • 贛州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長得像鴕鳥(圖)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單位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並將這種新的恐龍命名為傑氏冠盜龍,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 「帶毛恐龍」大展 吸引超10萬觀眾
    昨日下午3點,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了遼寧省建昌縣政府向全球100個著名博物館捐贈由科學畫家趙闖復原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   此捐贈儀式是「走進鳥的故鄉——建昌古生物化石進京特展」閉幕儀式中的重頭戲,其主角——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的正模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建昌縣,它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鳥類恐龍起源說」,被譽為「代表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你能看出這隻恐龍有什麼不對嗎?盤點那些被畫錯的恐龍復原圖 | 科學美圖
    編譯 | 美圖君來源 | 把科學帶回家(ID:steamforkids)下面這些恐龍復原圖是20世紀60年代的人(包括科學家
  • 侏羅紀最兇猛的恐龍 永川龍「現身」深圳
    【深圳商報訊】(記者 蘇兵)9月21日下午,「它們:恐龍時代——趙闖和楊楊的科學藝術展」在南山區雅昌藝術中心5樓開幕。本次展覽是首屆深圳(國際)科技影視周的重要活動之一,為廣大深圳市民呈現了這場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藝術盛宴。 展覽由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硬蛋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和益鳥科學藝術聯合推出,為市民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科學藝術之旅。
  • 恐龍家族的高手那麼多,第一個飛上天空的卻是小個子的它
    而作為當時地球統治者的恐龍,陸地霸主的稱號已無法讓他們滿足,他們也想像前面那些飛行家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小盜龍生物形象復原圖 | 趙闖繪製儘管飛得不是很好,聰明的小盜龍第一個完成了恐龍家族翱翔天空的夢想,個子小小的它們就像是樹林間的小精靈。
  • PNSO恐龍世界藝術大展:創造霸王龍威爾遜高雄站開幕
    2017 年 1 月 20 日,「 PNSO 恐龍世界藝術大展——趙闖和楊楊的科學藝術世界:創造霸王龍威爾遜」在臺灣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益鳥科學藝術、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和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聯袂主辦
  • 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復活」 身長19米滄龍張血盆大口
    今(25)日,「PNSO世界恐龍藝術大展——趙闖和楊楊的科學藝術世界」在北碚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特展廳開幕,七大洲發現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的著名恐龍紛紛「復活」。本次展覽通過繪畫、文字、雕塑、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全面呈現科學藝術家趙闖和童話作家楊楊對恐龍這一物種的全新描述,創造性地將楊楊的敘事文字作為展品,賦予已經消逝的生命以靈魂,讓觀者身臨其境地了解6600萬年前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中科學復原的雕塑及相關作品共計48件,涵蓋了世界七大洲發現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的著名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