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掌握飛行本領的時間,比人類早了整整 1.3 億年。
3 億年前,石炭紀時期的巨型蜻蜓張開它們長達 1 米的雙翅,輕鬆地飛上藍天,成為飛行鼻祖家族中的一員;三疊紀晚期,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家之一——翼龍佔領了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霸主;1.25 億年前,神似松鼠和蝙蝠結合體的翔獸,依靠著四肢之間的翼膜,成為人類目前知道的第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
而作為當時地球統治者的恐龍,陸地霸主的稱號已無法讓他們滿足,他們也想像前面那些飛行家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小盜龍生物形象復原圖 | 趙闖繪製
儘管飛得不是很好,聰明的小盜龍第一個完成了恐龍家族翱翔天空的夢想,個子小小的它們就像是樹林間的小精靈。雖然飛行能力還處於滑翔階段,可它們畢竟已經可以感受高空中甜美的空氣了。
在高手雲集的恐龍家族中,小盜龍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不是突出的,那麼為什麼是小個子的它成功脫穎而出,成為了第一種會飛的恐龍呢?這得先從它的身體結構說起。
▲小盜龍骨骼結構復原圖 | 趙闖繪製
首先是形體。小盜龍和今天天空中隨處可見的鳥一樣,身體呈漂亮的流線型,體長不過 77 釐米、重量僅有 1 千克的它還是目前發現的最小的恐龍之一。小盜龍擁有纖細的身體和修長的四肢,這種好身材為它大大減少了飛行時的阻力,而發達的胸肌又為它的翅膀提供了充足的動力,讓它更容易自在飛翔。
其次是翅膀。前面提到的昆蟲、翼龍和翔獸的翅膀均是翼膜,鳥的翅膀是羽毛,儘管形狀不同,厚薄也有差別,但可見翅膀這個飛行器官是飛翔的必備條件之一。
▲小盜龍科學復原雕塑 | PNSO作品
小盜龍不僅有翅膀,而且還有四個。為了省時省力地吃到對面樹上的蟲子,小盜龍有了最初的飛行需求——從一棵樹飛到另一顆樹。在努力地練習過後,小盜龍最終掌握了這一本領。
但小盜龍的飛行能力並不像鳥兒那樣出色,它藉助著從高處起飛的動力飛行,更準確地說它是在借力滑翔。因此它必須保證翅膀有足夠大的面積,讓滑翔的時間儘量久一些,四個翅膀就是在這樣的飛行需求下誕生的。
▲小盜龍科學復原雕塑 | PNSO作品
獨特的羽毛也是小盜龍能夠飛翔的重要條件之一,它擁有主要飛羽和次要飛羽,後肢上也有對應的羽毛結構,並且它們的前肢、後肢以及尾巴上的羽毛都是非對稱的,這種羽毛的結構和現代鳥類很相似。
儘管是第一種飛上天空的恐龍,小盜龍平日裡卻並不高調。藍黑相間的羽毛在多數情況下看起來是一團黑,只有當它不經意間飛到陽光下時,才會展現出羽毛上的金屬光澤,在陽光的照射下大放異彩。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媒體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