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蝙蝠5000萬年前就已經飛上天空
蝙蝠所在的翼手目是哺乳類中第二大家族,有近千個品種。蝙蝠還是唯一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關於蝙蝠的起源和進化一直以來都是古生物學探索的問題,那麼你知道已知最古老的蝙蝠長什麼樣子嗎?
綠河組地層(Green River Formation)是美國最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因為流經懷俄明州、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交界處的綠河而得名。在產自綠河組的化石中,魚化石聞名世界。1960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就將綠河組出產的雙稜鯡化石作為國禮送給了日本天皇,引起了轟動。今天,在國內也能夠賣到品相上乘的綠河組魚化石。
圖註:綠河組地層的範圍,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在綠河組地層發現的精美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綠河組形成的地質年代是距今5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得益於優越的保存條件,這裡不僅保存了各種魚類,而且還保存了其他動物的化石,其中一些奇特動物的化石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注意,它們可是已知最早的蝙蝠——伊神蝠(Icaronycteris)。
圖註:伊神蝠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伊神蝠在1966年被命名,屬名來自希臘神話的伊卡洛斯(Icaro)和希臘語的(nycteris,以為「蝙蝠」),因為伊卡洛斯變成鳥飛出了牢籠。伊神蝠的模式種名為食指伊神蝠(Icaronycteris index),模式種來自其變長的食指。
圖註: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有翅膀者),圖片來自網絡
僅僅從外形上看,伊神蝠與今天的蝙蝠差不多,其體長14釐米,翼展37釐米,體型較小。伊神蝠的腦袋較長,嘴中長有功能分化的牙齒,它的身體較短,身後有一條長尾巴,這是原始的特徵。為了形成雙翼,伊神蝠的前肢極度加長,其中最短的拇指用於鉤住樹幹巖壁,其他四指則連著皮質翼膜形成雙翼。伊神蝠的後肢明顯要比前肢短得多,後肢上長有五趾,其中第一趾與其他四趾能夠對握,用於抓住樹枝。
圖註:伊神蝠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伊神蝠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伊神蝠的身體結構已經完全適應了飛行,而且根據其耳骨周圍膨大的頭骨結構看,它們已經具備了回聲定位的能力,表明其能夠在能見度較低的環境中自由飛行,比如黃昏或者是黎明。當伊神蝠休息的時候,則會用後肢抓住樹枝倒掛著。
圖註:伊神蝠的骨骼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今天的蝙蝠能夠依靠四肢的爪子攀附在樹枝上,圖片來自網絡
伊神蝠生活的綠河組在始新世早期屬於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溼,類似今天的佛羅裡達,生長著茂密的雨林,森林周圍還有大片的湖泊、沼澤和河流。當太陽落山後,大群的伊神蝠傾巢而出,利用超凡的回聲定位能力在夜空中捕捉昆蟲,或許它們還有捕魚的能力,畢竟綠河組的魚類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非常豐富。
圖註:綠河組的生態復原圖,右上角天空中的就是伊神蝠,圖片來自網絡
伊神蝠的發現表明蝙蝠家族在始新世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飛行的能力,而且身體結構已經與今天非常接近。伊神蝠的發現給我們留下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到底蝙蝠是如何演化飛上天空的,它們的祖先又是什麼動物呢?這一切還需要更多化石發現和古生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才能揭曉答案。
參考資料:
1.Gunnell, G. F.; Simmons, N. B. (2005). "Fossil evidence and the origin of bats" (PDF). 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12 (1–2): 209–246. doi:10.1007/s10914-005-6945-2.
2.Jepsen, G. L. (1966). "Early Eocene bat from Wyoming ". Science. 154 (3754): 1333–9. Bibcode:1966Sci...154.1333J. doi:10.1126/science.154.3754.1333. PMID 17770307.
3.Palmer, D., ed. (1999).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 Marshall Editions. ISBN 978-1-84028-152-1.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