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於那些可以自由地飛翔在藍天之際的鳥類很是羨慕,所以關於鳥類生物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著。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鳥類的起源問題都飽受爭議,因為很少有找到和早期鳥類相關的化石材料,只有寥寥可數的「始祖鳥」化石可以進行研究。後來,直到「甘肅鳥」化石的發現,提供了關於鳥類起源問題的更多研究內容。因為這個鳥類化石是在我國甘肅地區發現的,所以被命名為「甘肅鳥」。
據研究人員分析,這塊鳥類化石來自於白堊紀時期,是今天已知的鳥類中最古老的一種,而「始祖鳥」因為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是鳥類,我們更傾向於把它認為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科研人員提到,他們從發現的「甘肅鳥」化石中獲得了對早期鳥類的一個大致性了解,可以得到不少關於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環境的有用信息,填補了早期鳥類資料的空白。其中,科研人員根據「甘肅鳥」的結構推斷出這是一種可以在水上活動的鳥類,這也對應了部分研究人員提出的「現代鳥類源自水生」觀點。
而談到能在天空中飛行的生物,除了鳥類、帶翅昆蟲,還不得不提到我們很是熟悉的蝙蝠,它是哺乳動物中唯一一種可以在空中長距離飛行的動物,所以關於其起源問題也一直是科研人員研究的重點之一。就在2006年的時候,科研人員在我國的內蒙古地區找到了一塊與眾不同的哺乳動物化石,通過對該化石的觀察可以推斷出這是一種四肢間有翼膜結構的哺乳動物,因此它有可能就是蝙蝠這種會飛行的哺乳動物的先祖。
從這塊生物化石的外表上來觀察,可以看得出它不僅四肢間有翼膜的存在,而且其全身都有毛皮所覆蓋,體型並不大,身長大概在十二釐米上下,估計實際重量也不重。這麼看來,這種生物就像是綜合了蝙蝠和飛鼠外表特徵的存在,要知道飛鼠雖然不能飛,但是依靠著其皮膜結構可以實現短暫的滑翔。對於這種首次發現的生物化石,由於沒有合適的種類給它分配,所以科研人員將其劃分為「翔獸目」,這是一種新立的種類,並把這種生物稱作「遠古翔獸」。
科研人員在詳細調查後發現,這塊化石的歷史比「甘肅鳥」化石還要長,也就是說這種「遠古翔獸」甚至可能比「甘肅鳥」還要早出現。所以就這麼看來,這種「遠古翔獸」或多或少也應該和蝙蝠的起源有著一定的關係,也許蝙蝠就像我們人類從遠古猿類分化出來一樣,也是從這種生物中分化出來的也說不定。而且從時間上來看,這種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可能在恐龍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甚至有可能在恐龍那場滅絕中倖存了下來。當初,這些想法也只是一種猜想,更多的歷史信息還有待科研人員的努力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