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蝙蝠的起源及其與老鼠的關係,我之前發文講過了,有讀者再次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就再簡述一下。這篇沒有新內容,看過原文的不用再看了。原來的食肉目系統發育圖有個錯別字,這次重新製圖改過來了,需要的讀者可以拿走。

01蝙蝠的起源
蝙蝠的起源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主要是因為目前尚沒有發現蝙蝠直接祖先的化石,進化中最難解決的就是「缺失環節」問題。目前在恐龍滅絕前後的地層裡發現的真獸類化石都是一些旁系遠支,無法確定和現代真獸有直接關係。
蝙蝠以及所有真獸類的已知最近遠祖,是距今1.6億年前的中華侏羅獸,2009年出土於我國遼寧建昌髫髻山組侏羅紀地層中。由於人類也是有胎盤類(真獸),侏羅獸也是我們的先祖(至少是旁系近親),科學家親切地稱呼它為「來自侏羅紀的母親」。

侏羅獸的特徵概括來說有三。一是體型小,體長7-10釐米,僅重13克。二是樹棲,強烈彎曲的前爪顯示很擅長爬樹。三是以昆蟲為食。侏羅獸長相確實有些像老鼠,但總的來說其實更像鼩鼱。鼩鼱所屬的食蟲類(真盲缺類)是最接近真獸共同祖先的類型。
在恐龍時代,哺乳動物受到恐龍的生態鉗制,特別是真獸類一直沒有大的發展,以低豐度、低多樣性潛伏著,存在感很低。到恐龍滅絕,有一群原始真獸仍基本保留著祖先的面貌,還是體型很小,還是住在樹上,還是吃蟲子,還是夜間活動。這一夥原始真獸開枝散葉,就演化成蝙蝠、老鼠以及我們人類等今天種類繁多的有胎盤類。由於沒有發現化石,我們不知道這群真獸的樣子,猜測長相依然類似鼩鼱。

在距今5000多萬年前,已知最早的幾類蝙蝠開始在北方的天空中翱翔,它們是伊神蝠、爪蝠和古蝠。它們的前趾骨伸長,上面有皮膜覆蓋,證明它們已經會飛了。但同時表現出樹棲祖先的一些祖徵,如翅膀比較小,後腿和尾巴發達,適於攀援。它們有的已經會回聲定位功能了,如伊神蝠;有的還不會,如爪蝠。
這樣,蝙蝠起源的大致進程就勾勒出來了。在晚古新世,氣候極為溫暖,飛蟲非常繁盛,一群樹棲的、長得像鼩鼱的小獸為了取食日益繁盛的飛蟲,開始在樹與樹之間跳躍,漸漸演化出飛行能力,這就是最早的蝙蝠。而回聲定位能力,是在蝙蝠飛起來之後,為適應在夜間飛行發現獵物和躲避障礙物而演化出來的。蝙蝠從「非飛」到「飛」過渡狀態的化石目前尚未發現,這是個重大缺憾。

約5000萬年前,蝙蝠分化為兩支:陰翼手類和陽翼手類。陰翼手類後又分化為兩支:菊頭蝠超科和狐蝠科(果蝠)。陽翼手類就是普通的小型食蟲蝙蝠,以及吸血蝙蝠。最終演化成今天1200多種蝙蝠。
02蝙蝠和老鼠是什麼關係?
蝙蝠和老鼠都是真獸類,它們是平行演化的兩個分支,而不是祖先和後代的關係。它們長得像是遺傳自共同祖先的祖徵,鼩鼱也和它們長得挺像。那麼,大象、牛、老虎和人類這些有胎盤類為什麼就不長這樣子?實際上,生物演化是各自生活的環境對不同變異類型的定向選擇,有些動物在長相的演化上比較保守,如蝙蝠和老鼠,而其他真獸類的演化更為激進。
通俗地講,蝙蝠和老鼠的關係更像是兄弟,而不是父子。你的兄弟可能長得也和你很像,但你們不是父子關係。有遺傳兄弟中有的和父母長得比較像,有的差別較大。

簡述一下真獸類關係。真獸類適應輻射的時間點是在恐龍滅絕以後,因為只有恐龍滅絕了,真獸才能大發展。真獸首先分為南北兩支,蝙蝠和老鼠都屬於北方獸群。
北方獸群分為兩支:統獸總目和勞亞獸總目。統獸總目包括嚙齒類(老鼠)和靈長類(統獸即作為統治者的有胎盤類,人類屬於靈長目)。勞亞獸總目包括真盲缺類(即食蟲目,鼩鼱)、鯨和有蹄類、猛獸和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