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Sars,17年後的新冠病毒,把蝙蝠一次又一次拉進每個人的視野,讓人們對這個物種心懷很多恐懼。
蝙蝠真的是一種怪物嗎?它長的既像老鼠,又不完全像,說像鳥吧,也不像,簡直就是一個四不像。關於這個物種,總給人太多神秘詭異。今天我們不妨走進布封的經典著作《自然史》,去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先人對蝙蝠的了解。
但是《自然史》這樣的人類巨著,很多人會望而興嘆,下不去手,不知從何看起。所以古生物學家苗德歲老先生親自執筆,根據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把一部泱泱大作改寫成一本少兒彩繪版,大人孩子都可以走近經典,閱讀經典。
今天一起看看《自然史(少兒彩繪版)》一書中是如何介紹蝙蝠這種古生物的呢?
蝙蝠真的是一種怪物嗎?
在布封時代,人們對蝙蝠了解甚少,連它到底屬於哪一個「綱」都還不清楚。因此,布封感嘆:蝙蝠既不是走獸(即哺乳動物),又不算飛鳥,但又具有這兩類動物的屬性,像是一種半獸半鳥的怪物!也許蝙蝠是一種進化得不完全的四足動物,或是進化得不完全的鳥。瞧,今天中小學生都了解的常識,當年卻讓這位大博物學家頭疼,由此可見,近300年來科學已經取得了多麼大的進步啊!
然而,布封指出:除了會飛之外,蝙蝠跟鳥類沒有其他任何共同之處。它生有乳房,給子女哺乳;它長有牙齒,捕食蚊子、蛾子之類的飛蟲。他還注意到,蝙蝠喜歡在黑暗中活動,有冬眠的習慣。他傾向於認為,蝙蝠屬於一般的四足動物。
蝙蝠的習性
其實,蝙蝠可不是一般的四足動物,而是很特別的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種類。它的翅膀由皮膜構成,跟鳥類的羽翼完全不同。大多數蝙蝠的視力都不好,它們用超聲波探路,避開飛行中的障礙,並用回聲定位,準確地捕捉飛蟲。這些跟它們的視力好壞並沒有必然聯繫。雷達探測就是模仿蝙蝠的回聲定位原理。
蝙蝠雖然以捕食昆蟲為主,但也有些種類喜歡吃果實或吸食花蜜,還有的種類吃魚或其他小動物,甚至還有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的。
蝙蝠歷史悠久
一般說來,會飛行的動物不太容易保存成為化石,但也有不少例外。由於蝙蝠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因此保存為化石的機會也增多了。古生物學家們曾在美國懷俄明州有名的綠河組頁巖中發現過保存得非常完整的蝙蝠化石。頁巖是在古代湖泊中沉積下來的、一層一層薄如紙一般的巖石層,由於沉積物的顆粒非常細,因此化石保存得很完美。這些蝙蝠生活在大約5200萬年以前,所以蝙蝠的歷史很悠久。這些遠古時代的蝙蝠化石跟現在的蝙蝠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識別。從牙齒的樣子判斷,這些古蝙蝠也是吃昆蟲的。
蝙蝠地理分布很廣
蝙蝠的地理分布也十分廣泛,除了南北兩極和極少數偏遠的大洋小島之外,幾乎遍及全世界。它們喜歡生活在洞穴、巖石縫隙或樹洞中,它們是夜行性的群居動物,儘量避開與鳥類直接競爭。
大的蝙蝠群可聚集幾百萬隻蝙蝠,黑壓壓的一條長龍,十分壯觀,以至於有專門觀賞蝙蝠群的生態觀光活動,就像戶外觀鳥一樣。
據古生物學家們研究,蝙蝠這類很特別的動物最早可能起源於原始的「食蟲類」哺乳動物。那麼,「食蟲類」哺乳動物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有這類動物嗎?欲知後續,敬請期待。
怎麼樣?看完苗德歲老先生關於蝙蝠這個古生物的介紹,是不是對蝙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然,從這篇文章我們不能知道為何蝙蝠會成為人類很多傳染病的根源,但至少我們可以理性看待蝙蝠這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