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外觀上跟老鼠因為有些相似之處,有時被人誤解,但是它們有很多不同。老鼠(拉丁學名:Muroidea)屬於哺乳綱、齧齒目、齧齒科;蝙蝠(拉丁學名:Chiroptera)屬於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是僅次於嚙齒類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分布於除兩極外的所有陸地部分,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蝙蝠有翅膀能飛翔、吃害蟲、傳播種子和花粉,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蝙蝠能攜帶許多人獸共患病毒, 如狂犬病毒、副流感2型病毒、伊波拉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蝙蝠的棲息地和捕食地逐年減少,物種多樣性水平受到極大威脅,同時也給人們的公共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你所不知道的關於蝙蝠的那些事!
過去民間有種說法,蝙蝠是老鼠偷油吃或者偷鹽吃變來的,會有這種看法,多半是因為二者有一些相似處:它們都是晝伏夜出,身上都有短毛,尖嘴細牙,都會發出「吱吱」的叫聲,都有一對小眼睛和一對能豎立的耳朵,但實際上,它們有更多的不同,蝙蝠(拉丁學名:Chiroptera)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老鼠(拉丁學名:Muroidea)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蝙蝠有翅膀能飛翔,而老鼠沒有翅膀,蝙蝠多居住在高山巖洞裡或屋簷下,倒掛著身體睡覺,而老鼠則住在糧倉、人房或田野的地洞裡。70%的蝙蝠種類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其餘的種類主要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一些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而老鼠卻是雜食性的,食譜較廣,喜食花生、瓜子、穀類、水稻,薯類等。
蝙蝠是唯一能飛翔的哺乳動物類群,分為兩個亞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它們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中國約有7科30屬120種。蝙蝠可攜帶200多種RNA病毒,蝙蝠偶爾叮咬、吸食造成人類的直接感染發生,也可通過汙染物抓傷感染中間宿主繼而向人群擴散。目前經研究報導的蝙蝠可能攜帶的主要病毒種類有:彈狀病毒科的狂犬病毒等,副粘病毒科的副流感2型病毒、亨德拉病毒等,絲狀病毒科的伊波拉病毒等,布尼亞病毒科的漢坦病毒等,正粘病毒科的甲型流感病毒等。
蝙蝠為何可攜帶多種病毒,而自己卻不生病?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重點,但目前機制還不是很清楚,有兩種推測:一是蝙蝠飛行時耗費能量較多,體內溫度升高,病毒不易複製而導致蝙蝠發病;二是哺乳動物感染病毒首先引起的應答是炎症反應,其應答的免疫活性物質是I型幹擾素,而蝙蝠可能在應對病毒感染過程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免疫應答機制。
其實蝙蝠的生活很低調,晝伏夜出,主要以昆蟲(尤其是害蟲)和植物果實為食,糞便可以做肥料,是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在古代,蝙蝠作為一種意象,與「福」同音,被賦予了許多吉祥的意義,如紅色的蝙蝠,指「洪福」;五隻蝙蝠,指「五福」;尤其是明清時期,蝙蝠的形象很多出現在建築裝飾、繪畫、陶瓷、雕塑、刺繡上。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蝙蝠生態學改變並與人類接觸更加頻繁,可能會加速病毒的變異和跨種傳播。因此,今後應在保護蝙蝠種群生態的前提下,加強蝙蝠源病毒的監測及其遺傳進化以及與人、獸畜疾病關係的研究,以期預防和減少各類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