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與老鼠確實長得很像,正是因為如此,關於老鼠和蝙蝠的傳言也比較多,比如蝙蝠就是會飛的老鼠、蝙蝠是老鼠偷吃了鹽變成的等等。那麼,蝙蝠和老鼠之間真的存在進化的關係嗎?它們兩個為什麼會有相似的外觀?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來了解一下蝙蝠和老鼠。
蝙蝠和老鼠的區別
雖然表面是上看,老鼠和蝙蝠確是有幾分相似,但是,它們的區別可大了去了。
首先,蝙蝠屬於哺乳綱翼手目,而老鼠則屬於哺乳綱齧齒目,它們從目開始就已經分化了,它們的區別就相當於猴子(哺乳綱靈長目)和羚羊(哺乳綱偶蹄目)區別一樣,完全是不挨邊的兩種動物。
其次,蝙蝠與老鼠的外觀也有很大的差別。蝙蝠長有一對「招風耳」,耳朵豎直而且非常的大,而老鼠的耳朵非常的小且呈圓形。蝙蝠的門齒比較細小,但是犬齒非常的長且鋒利,而老鼠只有一對門齒較大,其他的牙齒比較的細小。最關鍵的是,蝙蝠從前肢到尾部有兩塊皮膜,這是蝙蝠能夠飛行的「翅膀」,而老鼠則沒有。
最後是辨別方向的能力。大多數蝙蝠的鼻子上有很多的褶皺,這些褶皺具有發射生物波的能力,這就是蝙蝠「回聲定位」的器官。在黑夜中,蝙蝠能夠準確地找到獵物以及方向就是通過這個能力,而老鼠則不同,它們是通過眼睛和鼻子(氣味)來判斷方向以及食物的。
因此,蝙蝠和老鼠只是同屬哺乳綱,它們從目就已經不同了,再加上它們外觀以及能力等等各方面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差異,所以,老鼠和蝙蝠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哺乳動物。
蝙蝠和老鼠的分化
現存的所有哺乳動物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只不過不同的哺乳動物是由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不同環境、不同時期分化而來的。那麼,同屬哺乳綱的蝙蝠和老鼠是什麼時候開始分化的呢?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約2.2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由於它們比最早恐龍出現的時間晚了幾百萬年,所以,在整個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哺乳動物一直都是「夾縫中求生存」。原始的哺乳動物是食蟲目的真獸類,它們的體型很小,與現在的家鼠差不多大,比如中華錐齒獸。
直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以後,地球上的生態位才出現了較大的空缺,於是鳥類、爬行類以及原始的哺乳動物們紛紛佔據了一部分的生態位,開始了進化。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最早的嚙齒類化石出現的年代為距今約5000多萬年前,它就是東方曉鼠。東方曉鼠是由早期主要在樹上生活的食蟲類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它們不再爬到樹上去找食物,而是將主戰場搬到了陸地上。
而最早的蝙蝠則是出現在距今約5200萬年,它們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陸上,從體型上看,它們的體長在14公分左右,翼展可達40公分,但是,它們與現在蝙蝠的最大區別就是,它們的尾巴還沒有退化,並且它的皮膜僅從前肢的腳趾到腹部,並沒有與後肢相連,它們就是食指伊神蝠。
之後,過了約300多萬年,生活在北美森林中的食指伊神蝠演化成為了與現在蝙蝠更加接近的類樹鼩古蝠。類樹鼩古蝠的形態已經與食指伊神蝠有著很大的區別了,首先,它的尾巴已經高度退化,變得非常的短,而且皮膜也已經連接到了後肢,這代表類樹鼩古蝠擁有更強的飛行能力。


總結一下
老鼠和蝙蝠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不但是它們兩種動物,現存的所有哺乳動物都是由原始的食蟲類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但是,蝙蝠的分化時間要比老鼠早200多萬年,也就是說它們的分化已經有5000多萬年的歷史了。而促使兩種動物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對環境的選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