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中最大的謎題之一,蝙蝠是怎麼來的?科學家至今沒有答案

2021-01-17 科學源點

蝙蝠有一千多種,它們的尺寸從幾釐米的豬鼻蝙蝠到巨大的、1.5公斤重的金冠飛狐不等。不論大小,好像人們對此物種都不是很喜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其醜陋的外表,另一方面是被認為是導致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身上的罪魁禍首(畢竟將它們稱之為病毒的集合體也不為過)。但是,這種恐懼無法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蝙蝠是唯一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飄蕩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飛行怪胎是從哪裡來的呢?

蝙蝠在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 古生物學家已經在許多地方找到了從牙齒和顎骨到令人驚嘆的完整骨骼的殘骸。

最古老的蝙蝠與其現代的近親有一些不同。例如,根據保存較好的標本的耳朵進行解剖,科學家知道第一批蝙蝠無法回聲定位,它們依靠視覺、嗅覺和觸覺來尋找食物。雖然現代蝙蝠的爪子只有我們拇指的長度,但早期的蝙蝠卻保留了一些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額外的爪子。一種可追溯到大約5200萬年前的化石蝙蝠,Onychonycteris finneryi,它的五個手指上都有爪子。新技術也為早期的蝙蝠故事增添了一些細節。最近一項對化石記錄中顏色的研究發現,在德國發現的2隻4800萬年前的蝙蝠大部分是棕色的。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科學家們仍然面臨一些重大問題。一方面:5000萬年前的蝙蝠標本雖然已經可以被肉眼認作為蝙蝠,那麼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第一批蝙蝠何時、何地、為何以及如何升空,是另一個被時間深深埋藏的謎團。

這些難題對古生物學家來說很熟悉。多年來,解剖學家和動物學家對鯨魚的起源感到困惑。然後,在20世紀末,大量的化石發現為有蹄類陸生哺乳動物如何成為海洋中最大的遊泳者提供了詳細的輪廓。鳥類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它們起源於一個未知的爬行動物祖先,一直困擾著專家們,直到一些關於「可怕的蜥蜴」的新想法和驚人的化石發現證明鳥類是活恐龍。直到最近,海龜還出現了一個與蝙蝠相似的奇怪案例,有殼爬行動物似乎在化石記錄中不知從何處出現。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專家們發現了新的過渡海龜物種,並修正了他們對已知物種的看法,以解釋海龜是如何獲得殼的。

這些令人費解的古生物學例子都涉及到動物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鯨魚從陸地移到海洋,鳥類開始是陸生恐龍,然後飛到空中,而海龜則是陸生爬行動物,開始在地下挖洞。蝙蝠跟隨潮流,無疑是從陸生哺乳動物祖先開始的。問題是在哪裡可以找到早期蝙蝠過渡的例子,這中間,缺少了一千萬年的記錄。根據去年公布的蝙蝠化石記錄的評估,可能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以前有人認為早期蝙蝠可能主要生活在森林環境中,這些環境沒有很好的保存潛力。調查也發現,生活在森林和叢林中的現代蝙蝠的化石記錄基本上是不完整的,可能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現代科學家最了解的蝙蝠往往生活在能夠完整保存掩埋了這些小型哺乳動物的地方,例如湖泊周圍以及被稱為「lagerstatten」的礦床類型地質。了解蝙蝠首次出現的時間、它們是如何進化成飛行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從5000萬年到6600萬年的巖石中找到更多這些特殊的地點。

目前對早期原始蝙蝠的記錄沒有多少線索。以Onychonycteris finneryi為例,它是已知最古老的蝙蝠之一,具有一些最完整的遺骸。雖然這種哺乳動物的四肢比例和手指上的爪子更為原始,但它仍然是一隻蝙蝠。最接近了解這種動物的是觀察活的鼠尾蝙蝠,這是一種結合了飛舞和滑行在空中移動的蝙蝠。

蝙蝠是哺乳動物,所以最早的蝙蝠肯定是毛茸茸的。根據Onychonycteris等發現,有理由認為蝙蝠在動力飛行前經歷過滑翔階段,而第一批蝙蝠可能是食蟲動物。但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化石來填補這一空白。

在專家們尋找相關化石的同時,其他哺乳動物可能會提供一個粗略的預測。蝙蝠是唯一進化出動力撲翼飛行的哺乳動物,但其他哺乳動物物種,從飛行松鼠到狐猴,也可以在空氣中展開膜滑翔。最早的蝙蝠可能是沿著類似的路線進化而來的,有一些額外的皮膚可以讓它們從一棵樹移動到另一棵樹。

關於現存化石的新信息支持了最早的蝙蝠在樹上跳躍的觀點。2013年,在一年一度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會議上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一些最早的蝙蝠後肢向一側彎曲,而不是直接在身體下方對齊。這種安排更符合攀巖面和樹木,而不是在地面上行走。尋找更多的樹生動物將有助於連接化石點。

至少古生物學家知道該調查的時間範圍。已知的一些最古老的蝙蝠並不是單一的物種,而是由多種物種組成的蝙蝠群落。這意味著,蝙蝠在500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多樣化,它們的祖先年齡也要大得多——可能是在6600萬年前,滅絕非鳥類恐龍的滅絕之後才出現的。當一群奇怪的哺乳動物開始飛翔時,在那段時間的巖石中將會發現原始蝙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科學域




相關焦點

  • 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船帆座事件
    船帆座事件是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在船帆座事件的爆炸現場,並沒有找到應該出現的核爆炸殘留和核洩漏的痕跡。
  • 進化論或被推翻,人類到底是怎麼來的?
    因為地球上的生物還有很多很多,有關數據統計,地球上擁有1000萬種生物,150萬種動物,而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員,所以為何在眾多生物中,只有人類成功進化成了智慧生物呢?而且又為何地球上偏偏只誕生了人類這一種智慧生物呢?
  • 為什麼蝙蝠 蟑螂這些存在好久的動物沒有進化出人類一樣的智慧?
    達爾文蝙蝠和蟑螂演化概述蝙蝠,即哺乳綱的翼手目,它們演化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學會了飛翔。目前發現的最早蝙蝠化石是距今5500萬年前的古蝠類。由於蝙蝠骨架纖細,不易保存,必定有很多早期蝙蝠種類沒有留下化石。從哺乳動物的遺傳譜系來看,翼手目應該有8000萬年的進化歷史了。
  • 蝙蝠是怎麼學會飛行的
    縱觀生物界,哺乳動物可以說是一大霸主,可至今這些號稱「進化的最高級」的生命也沒能稱霸藍天,能自由飛翔的哺乳動物更是只有蝙蝠這一種(從高處滑翔到低處的鼯鼠等不算能自由飛翔),那麼蝙蝠是怎麼學會飛行的呢?關於蝙蝠最早的祖先,目前的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但是根據2006年,我國科學家在內蒙古寧城地區,一處距今6500萬年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的一具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遠古翔獸來推斷,蝙蝠的祖先應該是跟它差不多的一種動物。遠古翔獸體長12~14釐米,體重70克,跟現在的小老鼠差不多大。
  • 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確切答案
    這意味著睡眠活動至少在4.5億年前已經演化出來,此時地球上的動物仍然全部生活在海中。吃飯、睡覺,這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有誰想過,人為什麼要睡覺,這看起來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但是答案卻比你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多年來,科學家進行了很多推測和猜想來解釋為什麼人類每天晚上需要睡覺,但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確切答案。睡眠是為了保存能量?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在研究領域,被子植物同樣備受關注,其中關於被子植物的起源與進化,自達爾文時代起,便成為植物進化領域裡的一個重大難題,達爾文直接將其稱為「令人討厭的謎題」。  150多年來,不斷有人陸續聲稱找到了「達爾文謎題」的答案。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即使你看不到蝙蝠瘋狂地撲騰,你也可能在它尋找晚餐的時候捕捉到它的高亢的啁啾聲。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
  •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之一被證實,劍橋科學家的新發現,夯實了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學說,還有他的《物種起源》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但《物種起源》一書中的很多理論此前還沒被證實,很多觀點還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如今,在達爾文去世近140年後,首次有科學家證明了他的理論。這一新研究不僅能夠證明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之一,還能用來給動物保護組織做參考,預測哪些物種應該得到重點保護,以阻止它們的滅絕。蘿拉·范霍爾斯坦的新研究認為,哺乳動物的亞種在進化中的作用比以前認為的更為重要。一個動物物種,指的是一群可以自由雜交並能生下後代的動物。
  • 巨型蝙蝠驚現人間 翼展1米7是世界上最大蝙蝠之一
    「蝙蝠」的個頭有多大?這或許在你的腦海裡已經有了答案,看到這隻巨大的「蝙蝠」,今天你就會改變對「蝙蝠」個頭的看法。捕獲了這隻巨大的「蝙蝠」,差不多一個人類的個頭,這大傢伙一直讓毗鄰秘魯亞馬遜叢林的當地人感到害怕,因為它經常襲擊穿越叢林的人類。  「蝙蝠」的個頭有多大?
  • 蝙蝠的起源是怎樣的,蝙蝠是什麼生物進化來的?
    蝙蝠這種生物,想搞明白它是怎麼演化的,其實非常難。我們知道,想要搞明白一種生物的來龍去脈,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化石了,沒有化石證據,研究就無從談起了。可是蝙蝠這種生物,其骨骼很脆弱,不易形成化石,所以直到如今,發現的蝙蝠化石數量極少,正是因為如此,還無法對蝙蝠的起源給出圓滿的解釋。
  • 科學家們至今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來解釋!
    科學家們至今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來解釋!想必大家如今都能夠感受到人類科技的進步,享受到科學家研究的研究成果了。可以說現在人類的生活當中處處都有著科技的身影,無論是我們日常的交通工具,還是在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存在著科技,那麼陪伴著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飛機是如何飛上天空的呢?其實直到今天科學家們都沒有給出最明確的回答。
  • 蝙蝠是恐龍進化來的嗎?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科學家認為鳥類由某些恐龍進化而來,已找到一些證據,而蝙蝠雖然會飛行,但它們卻是哺乳動物,與恐龍並無直接的關係。 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前肢特化,骨頭細長而中空,胸腹間和前肢間的皮膚也特化,成為一層薄膜,可以隨著前肢的活動打開或者閉上,蝙蝠的翅膀不像鳥類形成類似於機翼那樣的形狀,只有薄薄的一層,並不是長滿了羽毛,也使得它們的飛行和鳥類有很大區別,當然這也是因為它們視力缺乏是利用超聲波定位的。
  • 病毒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科學家至少找出了三種
    我們說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那麼,病毒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雖然病毒的種類繁多,但是從目前來看,對人有威脅只有200多種,而大部分的病毒只對自然界中的某些生命體有威脅或者以某些生物為寄主(對該生物沒有表現出傷害性),比如蝙蝠身上雖然攜帶著多種病毒,但是蝙蝠並沒有症狀的表現。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稱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還有之前全球肆虐的伊波拉病毒,也在蝙蝠的身體內找到了源頭,而現在正在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據科學家分析大概率是源自於蝙蝠。除了蝙蝠之外科學家還公布了很多「危險」的野生動物,例如刺蝟、浣熊、穿山甲、野豬、野兔、土撥鼠、蛇、果子狸等,最危險的行為就是「吃野味」,面對這樣大的潛在危機只是為了一口食物實在是不值當。
  • 科學家在蝙蝠機體中發現白血病病毒的史前祖先
    來自格拉斯哥大學和捷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蝙蝠的基因組中發現了引發罕見類型白血病的病毒家族的古老DNA痕跡,這或許就填補了研究者關於逆轉錄病毒化石記錄研究的關鍵缺口,研究者表示,這些病毒生活在距今2000萬至4500萬年前。
  • 蝙蝠為何那麼多毒?科學家給出答案,你還敢吃蝙蝠嗎
    說到伊波拉病毒,無人不聞之色變的,因為它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感染此病毒的患者的內臟會慢慢變為血水,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死亡率高達90%。曾經有一段時間,該病毒在非洲某些國家肆意橫行,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幸好發現得早,沒有出現大範圍的擴散,能夠有效地對它進行防控。
  • 連續兩次脈衝星信號,或將解開天文學最大的謎題之一:FRB
    但今年,科學家們更進一步,他們發現了似乎是來自我們銀河系內部的一次爆發,並追蹤到了磁星或具有令人難以置信強大磁場的中子星的來源。  據英國《獨立報》當地時間11月20日消息,科學家們在我們銀河系的一顆磁星上探測到了兩次明亮的射電爆發(脈衝星信號),或將解開天文學最大的謎題之一:快速射電暴(FRB),似乎離真相更進一步了。
  • 恐龍的奧秘:至今為止,人類依然沒有弄清楚的9個恐龍之謎
    恐龍是讓我們感到著迷的史前生物,人類的科學家們一直都在不斷的對其進行著探索和研究。但畢竟它們早已消失在了地球上,對於它們的研究又受到了各種條件的限制。例如,它們種類多樣,大多數被挖掘到的屍骸也並不完整。正因如此,針對恐龍,我們有太多的謎題沒有被解開了。
  • 蝙蝠如何扛住新冠等「多重夾擊」?科學家破譯了它的基因
    新冠病毒以蝙蝠為自然宿主,已成為科學家們的共識。多項研究證實,這個讓世界各國陷入混亂的病毒正是源自蝙蝠,並通過另一種尚未確認的中間宿主傳播給了人類。不僅如此,包括SARS、MERS和伊波拉等許多令人「聞風色變」的病毒,也同樣是通過蝙蝠傳播到了人類社會。堪稱「病毒庫」的蝙蝠為何自身不會染病?目前,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解開這個謎題。
  • 蝙蝠如何扛住新冠等「多重夾擊」?科學家破譯了它的基因
    堪稱「病毒庫」的蝙蝠為何自身不會染病?目前,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解開這個謎題。 這個團隊創立了一個名為「Bat1K」的全球基因合作項目,旨在解碼所有1421種現存蝙蝠的基因組。如今,他們已成功破譯了6種蝙蝠的基因藍圖,揭示了蝙蝠「特殊免疫力」的遺傳線索。當地時間7月22日,這項研究的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