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一直以來,病毒都是一個讓人感到恐懼的詞,同時它也是自然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物質,它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到連一個細胞都算不上,只是由蛋白質包裹的一個核酸分子而已,它甚至自己都無法表現出生命跡象來,無法自己生長,無法自己複製。同時它又是如此的複雜,複雜到擁有上億種不同的種類,可以侵入地球各種生物體內,並且擁有著複雜的傳播方式。
但是,就是這個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有機物質,讓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都捉摸不透。我們說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那麼,病毒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天敵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雖然病毒的種類繁多,但是從目前來看,對人有威脅只有200多種,而大部分的病毒只對自然界中的某些生命體有威脅或者以某些生物為寄主(對該生物沒有表現出傷害性),比如蝙蝠身上雖然攜帶著多種病毒,但是蝙蝠並沒有症狀的表現。
沒有人知道病毒是從什麼時候在地球上出現的,也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如何出現的,以至於在人類對病毒完全陌生以前,面對它的侵襲,人類束手無策,比如曾經在人類世界肆虐了上百年的天花病毒。
在1899年,荷蘭的微生物學家和植物學家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首次從斑駁汙損的菸葉中檢測到了一種不同細菌的有機物質,它就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病毒煙花草病毒。之後,人類開始了對病毒的研究史。
從19世紀,病毒這個詞進入人類生活開始,科學家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病毒的研究,但是,到了21世紀,人們依然沒有發現病毒的「天敵」。因此,天敵是指A主要危害B,或者主要以B為食。而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一種生物可以危害到病毒,即便是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在面對病毒時也很難發揮作用,更沒有一種生物是以病毒為食的。
所以,一直以來,病毒都被譽為是自然界中唯一一種沒有天敵的存在。但是,科學是在發展的,一切的謎題終將會找出答案。
在2007年,科學家在海洋中發現了一種原生生物,它的進食器只有100多納米,它就是聚胞動物。如此小的「嘴」就意味著它的食物必須要小於100納米才有可能被它吞咽。起初,科學家一直以為它們是以體型在100納米以下的微生物和細菌為食的。
到了2008年,地中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以稱作是「病毒剋星」的病毒,這種病毒能夠感染並消滅其他的病毒,研究人員將該病毒命名為「Sputnik」,因此一個全新的病毒名稱出現了-噬病毒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Sputnik」算是病毒的天敵之一,不過從本質上說它也是病毒。(參考:Nature doi:10.1038 / nature07218)
隨著科學家們對病毒研究的深入,時間到了2020年的9月份,美國比奇洛海洋科學實驗室單細胞基因組學中心主任Ramunas Stepanauskas博士和其他的研究人員分別從大西洋西北部的緬因灣、地中海的海水中中取得了1698種原生生物。通過對這些原生生物的基因測定, Stepanauskas博士發現,大部分的原生生物的體內有細菌的DNA,這代表著許多的海洋原生生物是以細菌為食的。不過,在檢測中,來自於緬因灣的樣本中有51%的原生生物體內有病毒的DNA,來自於地中海的樣本中有35%體內有病毒DNA。
最關鍵的是,博士還發現choanozoans(聚胞動物)和picozoans(皮膽蟲)這兩種原生生物,這兩種原生生物的個體體內100%都有病毒的DNA,而且在它們體內的病毒DNA是以非感染性的。這一發現解開了2007年,科學家沒有搞清楚聚胞動物食性的謎題。(參考:《生命科學》: 單細胞基因組學揭示了海洋生物所消耗的病毒)
通過對皮膽蟲的進步研究發現,在其體內基本被非感染性的病毒DNA充斥著,再結合皮膽蟲的進食器吞不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病毒比細菌小很多),所以,科學家認為,皮膽蟲和聚胞動物是許多病毒真正意義上的天敵,它們在海洋中肆意的吞噬並消化著病毒。
(註:上面兩張圖均來源於Stepanauskas 於 Bigelow 海洋科學實驗室)
綜上,病毒也是有天敵的,從目前科學的研究發現,噬病毒體、聚胞動物、皮膽蟲均為主要以病毒為食的存在,所以它們都是病毒的天敵。我們之所以恐懼一種事物大都是源於對該事物的未知性,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害怕病毒的原因。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終有一天,病毒不會再讓我們感到恐懼,而能夠發現它們的天敵,就是黎明的一絲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