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萬物的確是相生相剋,人類文明的發展使得人類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者,但在大自然的巨大調節能力面前,人類的能力顯得還是很渺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侵擾,終將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反饋作用於人類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毒作為一種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之間的生物,似乎是大自然對其自身用於調節平衡的一種手段。原來只是存在於野生動物身上的各種病毒,也逐漸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影響程度的不斷加深,而逐漸尋找人類作為新的宿主,使得人類感染以前聞所未聞病毒的概率大大增加。
可見,病毒是自然界非常獨特的一種存在,它本身沒有活動能力,沒有新陳代謝,更加沒有主動意識,但是作為一種簡單的大分子結構,卻可以通過特定的媒介來尋找適合的宿主,利用宿主細胞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實現自身繁衍的目的。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在自然界中找到能夠對抗病毒的生命體,也就是說,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天敵的。
病毒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而且適應性超強,可以根據環境和宿主的情況快速進行變異,使之更加有效地達到複製和繁衍的目的。病毒這麼神通廣大,那麼為何沒有佔領整個地球呢?原因還是出在題主所說的相生相剋上。雖然病毒的能力非常強,簡直到無孔不入的地步,但是它的繁衍仍然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這種限制不是依靠自然界現成的生物來殺滅它,而是宿主的免疫能力以及自然環境本身對它的抑制。
從宿主的免疫方面看,宿主的皮肢、黏膜組織對病毒具有攔截作用,高級動物體內的吞噬細胞可以主動尋找侵入機體的病毒進行殺滅,而那些能夠逃過免疫系統的病毒,在破壞宿主細胞的過程中,也會激活宿主機體產生相應幹擾素或者抗體,從而病毒被抑制或者被殺死。那些變異能力超強、宿主免疫系統與之對抗處於下鋒的病毒,則會促使宿主產生疾病或者死亡,使病毒失去繼續無限制繁衍的能力,只能依靠特定的途徑,再傳播到其它地方,在一定時間內再尋找其它的宿主。
從自然環境本身的抑制方面看,病毒必須依賴於特定的環境條件才能處於活動狀態,當自然環境條件不利時,病毒就會處於被抑制的狀態,長此以往,病毒就會自然被消滅。比如高溫、乾燥的環境,強度較大的太陽輻射、紫外線照射環境,強酸性環境等等,都可以使病毒無處「藏身」且永遠失去傳遞自身核酸物質的能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