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噸的恐龍 如何飛上枝頭

2020-12-05 央視網

幾十噸的恐龍 如何飛上枝頭

原標題:

  史前生物

  本報記者 付麗麗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透露,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的「長臂渾元龍」的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長有羽毛的翅膀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長臂渾元龍屬於擅攀鳥龍類,它體長約32釐米、體重約306克,還沒鴿子大,卻能用蝙蝠般的翅膀滑翔,仿若恐龍裡的「蝙蝠俠」。這無疑揭開了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冰山一角,顯示了恐龍演化為鳥類的過程遠比我們過去認知的要複雜。

  恐龍可能就在你頭上

  說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呢?

  對此,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介紹,在學界,關於鳥類起源於恐龍有多種假說,其中由英國學者託馬斯·赫胥黎於1868年正式提出的鳥類獸腳類恐龍起源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了學界的主流假說。

  從1861年開始,古生物學家們陸續發現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始祖鳥的化石,並已證明始祖鳥和食肉的獸腳類恐龍有著最近的親緣關係。發現的化石顯示,始祖鳥的手與現代鳥類大不相同,更接近於獸腳類恐龍,最明顯的特徵是它有著3個有尖銳爪子的手指,總體形態與小盜龍、鳥腳龍等恐龍的手部幾乎一樣;此外,始祖鳥的第二腳趾有些特化,較為接近小盜龍等恐爪龍類的第二腳趾;而且它的顎骨向四方放射生長,有明顯的獸腳類恐龍遺傳特徵。

  此外,獸腳類恐龍也在逐漸向鳥類靠攏。徐星說,到了侏羅紀,一些獸腳類恐龍的尾巴變短,身體重心前移,像鳥類一樣有著向後腹方延伸的恥骨。到了侏羅紀中晚期,一些獸腳類恐龍就已經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了——它們的尾巴很短,前肢明顯變長,並且半側向摺疊,能夠像鳥翅一樣側向拍打。

  徐星還表示,恐龍骨骼的微觀結構也顯示了和鳥類的相似性。通過觀察不同種類恐龍的骨骼切片,人們發現恐龍從總體上更接近鳥類,它們的生長速率明顯快於大多數爬行動物。這種快速生長方式一般見於內溫動物(即我們常說的熱血動物),這指示恐龍有著和現代內溫動物相似的生理特徵。這種推測得到了其他證據的支持。比如,發現於中國遼西的寐龍化石顯示,這種恐龍和鳥類一樣,睡眠時會把嘴部藏於翅膀下面用於保溫;研究人員對坦尚尼亞和美國一些蜥腳類恐龍牙齒的穩定同位素分析顯示,這些恐龍具有穩定的體溫:腕龍的體溫約為38.2攝氏度,而圓頂龍則為35.7攝氏度。

  「現在普遍認為,鳥類就是恐龍的一支,當今地球上一萬多種鳥類就是活著的一萬多種恐龍。」徐星說。

  龐然大物如何變小巧

  我們知道龐大恐龍變成鳥類有一個關鍵的變化,就是身體一定要變小,否則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幾十噸重的恐龍怎麼樣飛向藍天。

  徐星表示,從體型大小的角度看,恐龍當中的蜥腳類和鳥類中的蜂鳥是脊椎動物大家族中的兩極,人們很難把這兩類大小差別如此巨大的生物聯繫起來,很難把這兩類生物放在同一演化框架之中。從體型龐大的陸地動物到體型小巧的天之驕子,這需要在形態和生理上產生許多巨大變化,這樣一個過程確實難以想像。然而,許多化石證據顯示,這一過程確實發生了。

  2014年,澳大利亞、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研究人員根據120種恐龍的1500多個解剖特徵,構建複雜數學模型分析了恐龍在進化過程中的體型變化。分析結果顯示,獸腳類恐龍當中的一支,它們的體型一代一代地縮小,在如此「瘦身」5000萬年後終於進化成了鳥類——2.1億年前其平均體重為163千克,當進化到始祖鳥時已經降至0.8千克。研究者還發現,在獸腳類恐龍中發生了一個奇妙的進化過程——幼態延續。所謂幼態延續是物種把幼年的甚至胎兒期的特徵,保留到幼年以後甚至成年期的現象。

  陸地霸主怎樣飛上天

  恐龍想變成鳥除了要變小之外,還要會飛,鳥類飛翔靠的是翅膀。那麼,恐龍是如何「長」出翅膀的呢?

  此前,古生物學家在我國遼寧建昌發現了約1.6億年前的近鳥龍化石。徐星說:「近鳥龍長而粗壯的前肢上長著飛羽,排列方式類似鳥類飛羽,這說明翅膀的雛形在至少1.6億年前就在恐龍身上出現了。除了近鳥龍,還有其他幾種獸腳類恐龍,像小盜龍和似尾羽龍,都有著類似羽毛翅膀的結構。」

  徐星指出,今天除了鳥類以外,所有會飛的動物都有這樣一個傾向:會把自己身體體表所有部分儘量擴展幫助飛行。比如蝙蝠,它的翼不光像鳥類一樣在前肢上,也會延伸到後肢,科學家稱之為四翼狀態。只有鳥類用前肢飛行,用後肢奔跑或行走。這樣的現象導致在一百多年前,有學者提出,鳥類最早也不是這麼例外的,它的祖先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四翼狀態。2003年發現的一些小盜龍化石支持了這一假說。

  但非常意外的是,2015年的一個發現改變了鳥類飛行起源依賴由飛羽組成的翅膀的觀點,這一年,徐星和他的同事一起在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發現了「奇翼龍」化石。它的腕部有一根棒狀長骨結構。類似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中發現,卻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的腕部或肘部、或踝部附近存在,這些動物包括蝙蝠、翼龍和鼯鼠等。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皮膜翼,用於飛行或者滑翔。在奇翼龍化石上,徐星等人也發現了殘缺的翼膜。這意味著奇翼龍的翅膀像蝙蝠和其他會飛的四足動物一樣,主要由皮膜翼構成,而不是像鳥類及其近親那樣主要由羽毛構成。這些形態特徵顯示,「奇翼龍顯然不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飛翔者,它的空中生活似乎只限於在樹木之間做短距離的飛翔,或者從高處飛翔到地面。」徐星說,奇翼龍的出現,讓科學家們困惑不解,因為它和我們的傳統認知完全不同,讓鳥類演化漫長的畫卷更加複雜,此次長臂渾元龍的發現支持了有關奇翼龍的解釋,再次證明,在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確實存在著許多實驗性演化,鳥類起源的過程是極其複雜的。

  綜合這些化石證據你會發現,恐龍變成鳥類可能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一些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著鱗片或鱗甲。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並最終能夠主動飛行。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比如出現了具有皮膜翼的恐龍。也許還有其他奇特的恐龍有待發現,這些恐龍彰顯了進化的複雜性。

  雖然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的,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確切的答案,但不管怎樣,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它們飛向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相關焦點

  • 聖經上提到了恐龍?挪亞方舟上有恐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各種玩具的題材,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恐龍已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恐龍是最引人好奇的動物之一。孩子們對他們特別著迷。 全世界的基督徒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那麼,聖經上有沒有提到恐龍,恐龍有沒有登上挪亞方舟呢?
  •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重達1噸曾與恐龍同行,就生活在我國東北
    導語: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重達1噸曾與恐龍同行,就生活在我國東北。 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說到淡水魚,大家可能最多想到的就是我們經常吃的鯉魚、鯽魚、鯰魚等等這些很常見的淡水魚類的,而這些魚,長到個幾十斤都算是巨大的了。而小編今天要帶大家去看的這種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大的重達1噸,可以稱的上是淡水魚中的霸主了。
  • 盤點地球上出現過體型最大的恐龍 地震龍重達100噸[組圖]
    原標題:盤點地球上出現過體型最大的恐龍 地震龍重達100噸[組圖]   地震龍是恐龍中超大恐龍的代表龍,在1991年發現了第一隻地震龍化石。地震龍長著長脖子,小腦袋,以及一條細長的尾巴。鼻孔長在頭頂上。
  • 世界恐龍之最盤點 最重恐龍重達100噸
    最重的恐龍——極龍,重達100噸。極龍生存於1億1000萬年至1億年前,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它的化石是一根肱骨及一些脊椎。  世界上最長的恐龍:地震龍地震龍是世界上最長的恐龍,應超過40米,意為「使大地震動的蜥蜴
  • 【考古發現】易碎雙腔龍系世界上最大的恐龍(重可達220噸)
    看到很多媒體把地震龍列為最大的恐龍,那只能說是科學家計算的一種錯誤,根據當前出土的恐龍化石來看,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是易碎雙腔龍,體型比地震龍大的多,最長可達80米,最重可達220噸。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  易碎雙腔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被挖掘的,當時的挖掘者之一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根據發現的部分脊椎化石,推算出易碎雙腔龍的龐大體型,它們平均長達35米,最長60---80米,體重平均大概180噸,最大220噸,身高在14米到16米之間,它是一種食草性恐龍,毫無疑問,易碎雙腔龍是歷史上最大的恐龍,這個體型比現有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還大幾倍
  • 6500萬年前,「小行星」巨大撞擊,是否會把恐龍遺骸撞到外太空?
    恐龍作為曾經地球上的主人,統治地球很多年,足跡遍布全球各個角落。突然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悄然降臨!恐龍這個物種從此退出歷史的舞臺!一次,幾個好友聊天,聊著就聊到恐龍,有個朋友突然提到,那次撞擊,有沒有可能把恐龍的遺骸撞到外太空?
  • 體重190噸,一口吞掉40噸水的生物和恐龍打架,恐龍會輸嗎?
    眾所周知,恐龍是地球中生代時期的霸主。其體型碩大,強健,窄而長的嘴巴裡有著極為鋒利的牙齒,同時咬合力也是當時代的所有動物當中最強的。而它們粗壯的尾巴也是一個捕食獵物的利器,一旦被尾巴掃到分分鐘就是躺下的結局。
  • 盤點體型最大"巨無霸"恐龍 地震龍重100噸(圖)
    原標題:盤點體型最大"巨無霸"恐龍 地震龍重100噸(圖)   盤點體型最大"巨無霸"恐龍地震龍重100噸(圖)   來源:新民網查看評論  地震龍是恐龍中超大恐龍的代表龍
  • 最大的恐龍超過65噸,它們是如何變得這麼大?我們祖先為何達不到
    有史以來,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就是藍鯨了,它長達30米,重達145噸,算得上如恐龍同一級別,但水中的生物力學和陸地是不同的,脂肪的浮力能起到驚人的作用,使得海洋生物能夠生長到如此巨大,但對於陸地動物的體積而言,哺乳動物從未成為恐龍的競爭者。
  • 《侏羅紀世界》沒告訴你的恐龍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侏羅紀世界》沒告訴你的恐龍冷知識,你知道多少?2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巨型恐龍的時代,體長十幾米、體重數噸的恐龍隨處可見。看過《侏羅紀世界》電影後,你了解了這種曾經稱霸地球的生物嗎?下面,本期主題團帶你了解恐龍冷知識。
  • 動物:鳥類是如何從小型食肉恐龍進化而來的
    導語:大約在1.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一種叫做手盜龍的小羽毛恐龍開始進化出更長的胳膊和更短的後腿,開始了進化的過程,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鳥類。今天的一萬種鳥類,從蜂鳥的蜂鳥到禿鷹,從同步的生理變化中進化出來,並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作者是漢斯·拉森,麥吉爾大學的一位宏觀進化研究員,在蒙特婁的紅徑博物館,和亞歷山大·迪克金,他是南達科塔的研究生學生,現在是弗萊萬的南達科他州大學的研究生。他們的研究基於化石記錄中的幾十組數據。他們說,在這種轉變開始之前,手盜龍的四肢和身體的大小之間的關係已經穩定了數百萬年。
  • 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
    他撰寫的科普文章《飛上藍天的恐龍》入選了小學課本,堪稱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普及知識的典範。徐星最近獲得的獎項是「中國2014年年度傑出科技成就獎」,因為他「在恐龍演化和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的成果。」2015年,果殼網將徐星選為首批科學人科學顧問。然而,徐星告訴澎湃新聞他上大學時並不喜歡古生物學,「我小時候想過當和尚,一代高僧,雲遊世界。」
  • 飛機機翼那麼薄,如何承受幾十噸重量,裡面是什麼結構
    機翼是飛機外觀上比較凸顯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為飛機提供升力、控制水平翻轉、儲油和懸掛發動機等等。但飛機機翼看著那麼薄,為什麼可以安全承受幾十噸重量,機翼又是什麼樣的結構呢?機翼上下表面形狀不對稱,空氣沿機翼上表面運動的距離更長
  • 恐龍家族的高手那麼多,第一個飛上天空的卻是小個子的它
    3 億年前,石炭紀時期的巨型蜻蜓張開它們長達 1 米的雙翅,輕鬆地飛上藍天,成為飛行鼻祖家族中的一員;三疊紀晚期,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家之一——翼龍佔領了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霸主;1.25 億年前,神似松鼠和蝙蝠結合體的翔獸
  • 「火鳳凰」飛枝頭有多美?廣州網紅鳳凰花「燃」遍全城
    火鳳凰 " 飛上枝頭到底有多美?新快報記者帶你打卡廣州多個鳳凰木賞花點。據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何仲堅介紹,今年是廣州鳳凰木開花的大年。"2019 年是廣州氣象記錄中最熱的一年,去年 9 月到 12 月連續無雨的乾熱天氣,使得今年鳳凰花開得尤為漂亮。"
  •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究竟如何生存?恐龍如果很聰明會氣死
    哺乳動物的出現,並不比恐龍出現的時間晚,在恐龍尚未完全形成的二疊紀晚期,類哺乳動物二齒獸就開始活動在地球上了,並且種類呈現增多的趨勢,根據已有的化石分析,二齒獸很可能已經進化為恆溫動物。遠古半哺乳動物二齒獸儘管哺乳動物在進化之路上沒有閒著,但是恐龍確實技高一籌,在它們統治的三個時期,長達一億多年的時間裡,哺乳動物依舊被踩在食物鏈底部,那麼它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的呢?這就跟恐龍的身體結構有很大的關係了。
  • 禾雀花開,一串串掛滿枝頭,像鳥兒振翅欲飛
    三月又見禾雀花開 因形酷似禾雀而得名 遠看一串串掛滿枝頭 如有萬千隻小鳥棲息於樹上 近看朵朵頭 眼、嘴、翼、尾俱全
  • 在恐龍滅絕後,重達1噸的加斯頓鳥曾是地球霸主
    它就是加斯頓鳥,也叫冠恐鳥、戈氏鳥,是一種不會飛的巨型鳥類。身高2米多,擁有尖銳而強壯的喙,可撕裂肉和敲碎骨頭。它是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之後,恐龍宣告滅絕以來,首批進化出的大型獵食者之一。這類肉食性動物以大部分小型哺乳動物(如原古獸和長鼻跳鼠)為食。
  • 河北承德存在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科學家如何尋找化石證據?
    日前,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對古生物學家來說,通過地質圖就知道地球表面哪個區域可能有哪類化石,那麼科學家是如何尋找恐龍化石的呢?我們知道恐龍的一支變成鳥類這是世界科學界大家認可的結論,在這個大的框架下,有一個困惑了古生物學家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就是龐大的恐龍怎麼能會變成輕盈的鳥類?怎麼學會飛?這是很困惑大家的問題。有問題就有人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每個科學家平時要做的事情。很多科學家想辦法解決恐龍怎麼飛翔藍天這樣一個科學問題。所以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提出很多很多的假說。
  • 恐龍體型那麼巨大,怎麼在陸地上生活的?其實水裡才是它真正的家
    恐龍是地球生物史上出現過的龐然大物,很多種恐龍都比如今的大象的個頭還要大,特別是蜥腳目中的梁龍類和泰坦龍類,比如震龍、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等,其身軀動輒幾十米長,有的體重達100多噸,比十頭大象還重,比一輛重型坦克還重不少,這麼巨大的恐龍是如何在陸地上生活的呢?比如它們的腿如何支撐起巨大的身軀?如何站立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