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的出現,並不比恐龍出現的時間晚,在恐龍尚未完全形成的二疊紀晚期,類哺乳動物二齒獸就開始活動在地球上了,並且種類呈現增多的趨勢,根據已有的化石分析,二齒獸很可能已經進化為恆溫動物。
儘管哺乳動物在進化之路上沒有閒著,但是恐龍確實技高一籌,在它們統治的三個時期,長達一億多年的時間裡,哺乳動物依舊被踩在食物鏈底部,那麼它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的呢?這就跟恐龍的身體結構有很大的關係了。
恐龍是屬於卵生動物,並且體形大多都不小;科學家認為恐龍與蜥蜴、鱷魚等卵生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也就是身體機能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氣溫降低了身體溫度也降低,就沒辦法正常活動了,所以恐龍在睡了一覺之後,要做的事就是繼續呆著曬太陽,讓陽光的熱量溫暖自己。早期的許多恐龍背上帶有高高的「帆」,科學家一開始搞不清楚是什麼作用,後來發現這些「帆」裡面密布毛細血管,血液的流通量很大,原來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早上用「帆」對著太陽,加大太陽的照射面積,溫暖的血液得以快速流遍全身,增加恐龍的「開機」速度,這樣就能襲擊那些還沒反應過來的恐龍。
與恐龍不同的是,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恆溫動物只要在吃飽了的正常情況下,就能不斷的進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不像恐龍那樣身體每晚「關機」,而是「超長待機」,早上就不需要經歷漫長的曬太陽,而是可以直接活動。
在肉食恐龍的食譜裡,哺乳動物當然也在菜單上,成年霸王龍當然不會費勁去跟一隻只有它爪子大小的哺乳動物周旋,但是那些體形中小的恐龍,如恐爪龍之類的,對於這種不大不小正好一頓飯的生物,是很感興趣的。為了生存下來,哺乳動物學會了挖洞穴居,進化出了雜食習性。
它們要生存,就必須躲開危險,趁恐龍們都失去行動力的時候是最安全的。太陽下山後,恐龍們體溫逐漸下降,需要儘快找個合適的地方睡覺休息,這時候躲藏一天的哺乳動物就能外出尋找食物,各種昆蟲是他們的首選目標,但是食物匱乏的情況,也可以食用一些植物的嫩芽果實之類的。早上恐龍們還沒有徹底清醒時,也是哺乳動物活動的黃金時期,這時候正是昆蟲們大量出來的時候,不過一定要掌握好時間,不然就很可能回不到巢穴了。而恐龍有時則眼睜睜看著食物從眼前溜走,身體卻懶得動,真是氣死的心都有了。
繁衍下一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剛出生的幼崽是很脆弱的,霸王龍破殼而出的時候,也不過是一隻小不點,分分鐘被捏死;因此如何讓下一代成長起來,是種族延續的關鍵。恐龍通過多生蛋多孵化來延續香火,一窩下來生它一堆蛋,總能長大幾個。但是蛋本身是很危險的,孵化期間各種問題都有可能出現,還有專門進化而來的竊蛋龍,這種可惡的偷蛋賊,進化得只剩下兩顆尖尖的牙齒,三根修長的手指很容易抓握蛋,用牙齒在蛋殼上叮出兩個洞,然後快速的吸食蛋液。
哺乳動物則不需要考慮孵化的問題,因為幼崽一出生就能很快具備簡單的行動力。就像鹿和羚羊,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必須學會奔跑,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虎狼。像那個時期的二齒獸、多尖齒獸等,他們的幼崽出生時不一定就會奔跑,但是作為父母,它們應該已經進化出了照顧幼崽的習性,畢竟幼崽都是需要母乳的。而且它們還會挖掘洞穴,幼崽有了成年獸和洞穴的保護,比起恐龍的的存活率,是要高得多的。
最後我們聊聊關於恐龍是否是冷血動物的爭辯。科學家們早前都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但是近年來有一些學者認為恐龍不是冷血動物,他們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例如白堊紀的時候氣候變化,已經出現了南北兩極,但是人們在加拿大北部地區挖掘出了屬於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骨骼化石,如果說恐龍是冷血動物,那麼它顯然難以在這樣的低溫環境下生存。
也有人指出,像現在的蜥蜴一類的冷血生物,它們是不會有照顧幼崽的行為的,只有恆溫的哺乳動物類才具有這樣的行為,恐龍恰恰具備這樣的行為,那麼它們很可能不是冷血生物。
關於這樣的爭論,我麼期待科學界給出更多的有證據的解答。但是小編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早期的恐龍背上確實有骨帆用來調節體溫,這些骨帆一開始有非常大的面積,到後來變得越來越小,而恐龍的體形卻越來越大。恐龍生存了長達一億多年的時間,身體機能肯定也在不斷的進化,那麼它們很可能逐步往恆溫動物進化,也可能處在冷血動物和恆溫動物之間;因為如果是恆溫動物的話,為了隨時保持身體熱量,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這就是哺乳動物大多不耐餓的原因,而蛇餓他個十天半個月也沒事,熱量消耗了,就意味著需要食物被大量消耗,那麼恐龍要想維持他那麼龐大的體形,所需要的食物就將多得多,對於體重幾十噸得植食恐龍而言,這一點不太好維持。
關於恐龍市恆溫動物還冷血動物得爭論還將繼續下去,目前還是普遍認為是冷血動物。
好了,感謝大家的觀看,小編將在之後的文章裡為大家講解更多關於恐龍的故事,喜歡的朋友請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