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龍時代,鮮有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可與之抗衡,這是為什麼?

2020-12-02 動物志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都是些迷你獸,形態很像現在的老鼠,體長鮮有超過十幾釐米的,體重約幾十克左右。為什麼恐龍那麼大,同時代的哺乳動物卻那麼小呢?

簡單地說,就是生態位已經被恐龍佔滿,後起的哺乳動物難以再向大型化發展。還有科學家認為,是早期哺乳動物選擇的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限制了它們走向大型化。

哺乳動物並非生不逢時,而是沒有抓住機遇

今天我們回顧哺乳動物早期進化史的時候,經常說我們的祖先生不逢時,被恐龍壓制了1.4億年,這個說法總的來說不算錯,但還是有些片面。

哺乳動物的祖先:犬齒獸類

哺乳動物是很古老的一類動物,我們的先祖與恐龍起源幾乎同時,大約在2.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似哺乳爬行動物,具體地說是爬行綱—合弓亞綱—獸孔目—犬齒獸亞目。

迄今發現的最早哺乳動物化石,為晚三疊紀的隱王獸,出土於美國德克薩斯。隱王獸僅有部分顱骨化石,只能看出其體型非常小,而且大腦進化得比爬行動物更加先進。

在我國發現的中國尖齒獸,可追溯至侏羅紀早期。尖齒獸的顱骨化石比較完整,看得出具有完全成型的單一下頜關節,內耳比較發達,而且牙齒有了一定的分化,這些都是哺乳動物的特徵。然而其臼齒一生可以多次換牙,這是爬行動物的特徵,現代哺乳動物一生只換一次牙。

目前發現的最早哺乳動物:隱王獸

三疊紀末期發生了一次大滅絕事件,其規模不亞於後來將恐龍送進墳墓的那次大滅絕。當時的陸地霸主勞氏鱷類在這場災難中滅絕了,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生態位空白。遺憾的是,我們的祖先沒有抓住這次機遇,讓恐龍佔了先機。而等到恐龍統治陸地已成既成事實,哺乳動物就難以再有作為了。地球上資源就這麼多,恐龍先佔了,別的動物就很難擠進去了。俗語講的「一步拉下了,十步趕不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祖先為什麼會錯失良機,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當時地球環境比較溼暖,比較適合恐龍等蜥形類爬行動物,而我們祖先比較耐寒、耐旱,這個優勢在當時環境條件下發揮不出來。

主觀上,原始哺乳動物當時並沒有做好接管世界的準備。哺乳動物的優勢,一是牙齒有了分工,處理食物效率更高;二是大腦更加發達,更加聰明。然而,當時我們祖先並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進化道路,不知道如何去發揮我們的優勢,還是像爬行類一樣生活,等於以己之短搏人所長,自然鬥不過恐龍了。

以法索拉鱷為代表的勞氏鱷類,是恐龍之前的霸主

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進入侏羅紀以後,恐龍時代就來臨了,哺乳動物被壓制於黑暗之中1.4億年之久。

哺乳動物有沒有做過與恐龍競爭的嘗試?

現存哺乳動物主要分三大類:原獸類、後獸類和真獸類。原獸即鴨嘴獸和針鼴,後獸即有袋類,真獸即有胎盤類——包括當今絕大多數哺乳動物——老鼠、牛、狼和我們。研究發現,後獸和真獸是姐妹群,而原獸與它們關係較遠。我們把系統發生關係介於原獸和後獸/真獸之間的稱為異獸類,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多數屬於這個類群,其中最繁盛的當屬多瘤齒獸。

多瘤齒獸體型和習性都與老鼠頗為相類,它們是第一類廣泛分布於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頜骨可以前後移動,將嘴裡的食物擠壓磨碎,大大提高了取食效率。

多瘤齒獸:中生代的「老鼠」

多瘤齒獸從侏羅紀中期一直存活到新生代的始新世晚期,前後持續近1.5億年,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存在時間最久的一支。始新世以後,現代齧齒目(老鼠)開始繁盛。多瘤齒獸之與老鼠,與有袋食肉類之與真獸中的食肉類非常相似,這兩對都是習性頗為相似,但後者生理機能比前者更先進,競爭的結果也都是後者把前者淘汰掉了。

一提到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多數人會說小不點、晝伏夜出、吃蟲子或草,當時最繁盛的多瘤齒類以及多數哺乳類確實是這樣,但也有的哺乳動物已經開始向恐龍宣戰,試圖與恐龍爭奪食物和領地,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三尖齒獸目的爬獸。

爬獸是2005年由我國中科院的專家胡耀明發現的,體長約1米,是中生代最大的哺乳動物。它是一種兇猛的食肉動物,頜骨與狐狸差不多長,身形有點像獾,門齒和犬齒都很尖銳,頰齒可抓住和撕咬獵物。在它的胃中發現了幼年鸚鵡嘴龍的殘骸,證明爬獸以小恐龍為食

爬獸復原圖

然而,從化石來看爬獸很少咀嚼食物,還是像鱷魚一樣囫圇吞。而且爬獸四肢短小,行走方式仍以爬行為主(爬獸因此而得名),不像今天的哺乳動物可以把身體支撐起來。爬獸試圖以模仿爬行動物的方式來打敗爬行動物,這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做法註定是條進化的死胡同。爬獸的化石記錄只在中國發現過一次,說明這類動物很不繁盛。

古生物學家從未放棄過尋找「萬獸之祖」的努力,直到2009年在我國遼寧發現了中華侏羅獸,化石年代是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專家認為它的系統發生關係應該處在距離我們直系祖先很近的位置上。這是一種體型很小的古哺乳動物,只有7-10釐米長,體表有毛,擅長爬樹,以昆蟲為食。我們的直系祖先在當時應該也是類似這樣的動物。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尤其是我們的直系祖先,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進化道路。它們用分化的牙齒進行咀嚼,提高了食物攝入率,產生額外的能量用於維持較高的體溫,幫助它們在寒冷的黑夜中保持生理峰值活動。更多的能量攝入,以及我們四肢長在軀幹正下方的體態,大大提高了運動能力,又反過來增強了攝食能力。此外,更高的能量供給也可以支持我們聰明的大腦進行思考。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已經做好接管世界的準備了。

中華侏羅獸

有科學家說,正是由於我們為了避開恐龍而選擇在夜間活動,促使我們建立起恆溫機制,這大大限制了我們的大型化,這個假說被稱為「夜行性瓶頸假說」。畢竟,哺乳動物的食物攝入量是同體型爬行動物的幾倍乃至十幾倍,這就是溫血的代價

然而,從後來發生的事來看,這個代價是值得的。哺乳動物的生理優勢,在順境中體現不出來,到災變時刻就顯現出來了。恐龍和哺乳動物的生存博弈,是進化版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故事。

世界末日和黎明

距今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星撞擊地球,揚起的灰塵使地球成年累月不見天日,這就是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這對恐龍來說是世界末日,對哺乳動物尤其是真獸類來說,則是新時代的黎明。這一次,哺乳動物把握住了機遇,打敗了倖存的爬行動物和鳥類,成為世界新一代霸主。

隕星撞擊引起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

大災難發生之後300萬年,在恐龍時代像老鼠一樣大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狗那麼大的種類了。距今約4000萬年前,首批巨型哺乳動物猶因他獸、安氏中獸出現。哺乳動物的時代來臨了!

相關焦點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在恐龍的時代,哺乳動物是弱小的群體,長期遭到恐龍的欺壓。在恐龍生存的整個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大部分和今天的老鼠、黃鼠狼個頭差不多。圖註:爬獸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圖註:攻擊並殺死恐龍的爬獸,圖片來自網絡爬獸真的是哺乳動物在中生代的體型巔峰啦,目前我們發現的所有中生代的哺乳動物體型上都沒有超過爬獸的。
  • 為什麼遠古時代有體型巨大的生物?
    題圖:江泓/知乎為什麼遠古時代有體型巨大的生物,比如巨齒鯊、恐龍、巨異鳥?是基因、食物、環境還是其他因素造就的?身高可達 3 米的象鳥,圖片來自網絡在史前,的確生活著許多巨大的生物,比如巨齒鯊、大型蜥腳類恐龍、象鳥、大型節肢動物等等,但是它們並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它們其實是存在於不同的地質時代的
  • 它們是恐龍時代的「狼族」,團隊作戰可與霸王龍抗衡
    要說恐龍時代裡的霸主,大家一定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霸王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沒有絕對的霸主地位,如果你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其實不難發現,霸王龍也是有對手的。霸王龍雖然算是在恐龍時代的食物鏈的頂端,但是也是有很多恐龍都有與霸王龍抗衡的力量,而這種恐龍還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食草恐龍,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話一點兒也不假。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是怎樣的一種恐龍可以和我們心目中的「霸王」過招還不落下風!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巨大?藍鯨可以哦!只比最大恐龍差一點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 恐龍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巨大?這3個答案可能是它們變大的原因
    恐龍為什麼能長這麼大?1繁盛的植被促成恐龍「巨型化」。大氣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回收轉化為食物),以及較高的溫度,意味著史前時代的地球上覆蓋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包括樹木、苔蘚等,稱霸地球的恐龍們就像面對著巨大天然餐櫃的孩子,它們一定難以抵禦美味食物的誘惑。這樣來看,恐龍能夠長到如此之大,也許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那就是營養過剩。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肉食性恐龍在體型上也不甘落後的原因。
  • 恐龍很大,為什麼恐龍如此巨大?可能因具這兩個優勢:產蛋和氣囊
    雖然恐龍已滅絕了,但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我們知道,恐龍的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有些恐龍是非常巨大的,以至於讓我們很難想像有如此巨大的動物在地球上行走。大多數陸地動物的高度不超過3米,但有些恐龍的大小可以與一座五層樓的房屋媲美。或許你會覺得這很誇張,但不得不說恐龍的體積確實很大。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 為何一些恐龍的體型巨大?也許是特殊消化系統造成的
    1993年,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科幻片《侏羅紀公園》(改編於麥可.克萊頓撰寫的同名小說)引發了全球性的轟動,它採用劃時代的特效技術,讓博物館中骸骨嶙峋的恐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現於觀眾們的眼前,既讓人嘆為觀止、又讓人萌生了眾多疑問,比如一些恐龍的體型為何極為龐大?如此龐大的體型又有怎樣的演化優勢呢?
  • 如果將人類放大10倍,回到恐龍時代能打敗霸王龍嗎?結果令人意外
    根據資料顯示,人類第一次發現霸王龍化石的時候,是在1902年,當時,身為恐龍化石收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中發現一具巨大的恐龍化石,為了挖掘出這具霸王龍化石,巴納姆·布朗整整花費了2年的時間才將這具化石挖出來。耗費如此大的力氣和時間,可以想像這具霸王龍化石有多麼大。
  •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誕生了數十億年了,而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地球上面也先後出現了大量的生物,甚至有一些生物曾經統治著整個地球,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恐龍,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是卻依舊由後裔存留了下來,這就是鳥類,嚴格意義上面來說,鳥類是恐龍演化而來的,那麼鳥類既然是恐龍進化而來的,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經歷「演化大爆炸」
    圖中是已經滅絕的柱齒獸,這類動物以其獨特的臼齒得名,在侏羅紀中期出現了骨骼和牙齒的爆發式演化。    獸亞綱動物(圖中為戈壁沙漠發現的骨骼化石)在侏羅紀晚期的演化速率比平均速率慢得多  據國外媒體報導,2億年前,當恐龍家族即將進入大跨越發展之時
  • 巨大的恐龍為什麼會退化成小鳥?難道退化也是一種進化?
    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因此可以生活在地球大多數地方,因為可以通過體溫調節來保證自己不會被熱死或者凍死,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適應技能。然而,資源稀缺時,我們獲取不到足夠的能量來抵消大腦的消耗,或者調節體溫的巨能損耗,因此生存的風險極大。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已發現的恐龍種類多達800多種,它們從三疊紀的晚期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白堊紀末期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1.6億年間,不斷的有恐龍滅絕,當然也有新的恐龍出現。比如梁龍出現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到了1.4億年前時,它就已經滅絕了,而像霸王龍、棘龍這些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直到白堊紀的晚期才出現在地球上。
  • 研究解釋了為什麼鱷魚自恐龍時代以來變化甚微
    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解釋了為什麼鱷魚自恐龍時代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種受環境變化控制的「走走停停」的進化模式。 今天的鱷魚與2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鱷魚非常相似。現在存活的物種也非常少,只有25個。其他動物,如蜥蜴和鳥類,在相同或更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數千個物種的多樣性。
  • 身形巨大的恐龍什麼時候滅絕的,假如人類和恐龍一個時代會發生什麼?
    恐龍的長期統治地位,無疑使它們在地球生命史上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這一點來看人類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那麼為什麼有些恐龍這麼大呢
  • 動物都不能無限制生長,但恐龍是怎麼打破體型「天花板」的?
    雖然說恐龍當中也有小個子,如在樹林間攀爬營生的胡氏耀龍,嘗試四翼飛翔的顧氏小盜龍。但總體而言,恐龍生存的年代的確可以說是巨人的時代。△ (圖片來源:http://www.gxmuou.com/jiankang/19218.html)恐龍為什麼能長這麼大?
  • 恐龍如此巨大,為何現在少有這樣的巨獸了?生物的體型由何決定?
    這還真是存有疑問,因為就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也有著一個龐然大物可以與易碎雙腔龍一較高下,它就是藍鯨。藍鯨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體型最為龐大的動物,它的身長可以達到30米,而體重則在150噸之上,當然也有記錄顯示曾經發現過體重在180噸,甚至是200噸的藍鯨。那麼藍鯨與易碎雙腔龍相比,誰勝勝負呢?
  • 研究揭示恐龍為何身形巨大
    美國布朗大學古生物學家克裡斯丁·賈尼斯(Christine Janis)說:「像巨犀這樣的身軀龐大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化石記錄歷史更短,而身軀嬌小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記錄則更久。」所以,一方面,自然選擇促使動物身體越長越大,另一方面,動物因走上這條道路而得到懲罰。這種對立力量之間的均衡避免大多數陸地動物的體重超過10噸。 體型龐大還帶來其他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