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疊紀到白堊紀的數億年時間裡,地球處於一個巨獸橫行的時代,而這些主宰地球的巨獸有著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恐龍。
恐龍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其中有食草者,也有食肉者,有體型龐大者,也有體型小巧的傢伙,而在這個家族之中,體型最為龐大的恐怕就要數易碎雙腔龍了。
易碎雙腔龍是體型最為龐大的恐龍,那它是不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為龐大的生物呢?這還真是存有疑問,因為就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也有著一個龐然大物可以與易碎雙腔龍一較高下,它就是藍鯨。藍鯨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體型最為龐大的動物,它的身長可以達到30米,而體重則在150噸之上,當然也有記錄顯示曾經發現過體重在180噸,甚至是200噸的藍鯨。那麼藍鯨與易碎雙腔龍相比,誰勝勝負呢?
如果只是以體長論英雄,那麼易碎雙腔龍無疑要更勝一籌,因為易碎雙腔龍的體長可以達到60米以上,但這顯然有失公平,易碎雙腔龍的勝利完全得益於它超長的頸部和尾部。
所以要比較兩種生物的體型大小,最公平的方式還是看體重,而這就有些麻煩了。因為沒有人見過活著的易碎雙腔龍,我們有的只是它的化石,而且數量還極為有限,所以很難準確估計出易碎雙腔龍的體重,古生物學界對此也有很大的分歧,一些學者認為易碎雙腔龍的體重可以達到200噸以上,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它的體重也就在100噸左右,既然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那麼也就無從比較了,我們姑且就認為二者並列第一吧。雖然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可以與易碎雙腔龍一較高下,但畢竟是個海洋生物,在陸地上,現在動物的體型實在無法與大型恐龍相提並論。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麼大了?有觀點認為是因為地球含氧量下降所導致的。
在地球歷史上,的確有過一段高含氧量導致生物體型瘋長的時代,那就是石炭紀。當今地球大氣的氧氣含量大約為21%,而在石炭紀,氧氣含量則高達35%,所以在這一時期,翼展接近一米的巨脈蜻蜓以及體長在3米以上的蜈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的確,氧氣含量高的確會對生物的體型產生影響,但真正影響效果明顯的只是昆蟲而已,因為昆蟲的呼吸方式與其它生物截然不同,昆蟲沒有肺或者鰓一類的呼吸器官,它們是通過身體上的氣孔直接將氧氣傳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這種呼吸方式的氧氣交換效率實際上是比較低的,所以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影響就很大,因此石炭紀才會出現一大堆體型巨大的昆蟲。
其它動物的呼吸方式與昆蟲截然不同,受氧氣含量的影響相對有限,並不會因為氧氣含量的高低就出現體型上的明顯變化。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三疊紀到白堊紀期間數億年的巨獸橫行時代呢?還是環境。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體型大,也是有利有弊。體型大的優勢就在於可以在競爭之中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同時有效地減少來自捕食者的生存威脅,就好比在當今的非洲草原之上,同樣都是食草動物,但沒有哪一個掠食者會把大象、河馬和犀牛當成自己的主菜,可見,增大體型還是很有用的。
當然了,有利就有弊,大體型的劣勢也是很明顯的,體型龐大就需要大量的資源來維持身體的機能,同時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會相應變差。
在恐龍存活的數億年時間裡,地球處於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森林茂盛、資源豐富,大體型的弊端被很好的掩蓋了,於是恐龍們進入了一個體型競賽的階段,而體型競賽的最終結果就是巨獸橫行,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巨大的災難來襲之時,這些龐然大物在環境的突變中毫無懸念地滅絕了。
其實,滅絕的並不是恐龍,而是大體型恐龍,至於小體型的恐龍,由於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強,並沒有在災難中滅絕,它們反而通過不斷地進化而傳承至今,現在大多數的鳥類都是由獸腳目恐龍進化而來的,準確一點來說,它們的祖先應該是恐龍總目-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手盜龍類中的近鳥型恐龍,近鳥型恐龍並不包括我們常說的翼龍,翼龍其實根本就不是恐龍。當今的世界與恐龍時代並不相同,一方面生存資源相對有限,氣候變化較快,另一方面人類文明也對動物的生存空間產生了擠佔,所以大體型生物的生存優勢蕩然無存,所以生物自然不會選擇向體型巨大的方向演化,因此我們在陸地上也就見不到如恐龍一般的巨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