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大片的盛行,我們看到了在藝術形式下呈現的未來世界,很多影迷喜歡科幻片不僅是是因為它們酷炫的場面,也是心中對於高科技世界的嚮往。有這樣一部電影《侏羅紀世界》,它講述了在未來世界,恐龍復活,幫助主角逃出生天。在電影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恐龍的面目,恐龍作為史前生物,在6500萬年前慘遭滅絕。科學家只能通過僅存的化石來研究史前生物,還原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大多數史前生物體型巨大
說起史前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恐龍,其次就是身形巨大。除了恐龍外,還有很多身形巨大的史前生物,比如冰河時代的猛獁象就是當時的的霸主。現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很多鳥類身形都比較小,而蜻蜓的祖先,體型就和現在的海鷗差不多大,現代的人類是很難想像的,因此有人會納悶了,為什麼史前生物都那麼大呢?
科學家認為,造成史前生物身形巨大的原因與環境離不開關係。幾千萬年前的遠古時期,生活環境是十分惡劣的。作為地球上的生命體,在自然面前是十分渺小的。當時的植物還沒有現在如此之多,食物就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利益。生物之間搶奪食物,攻擊力是不能忽視的,因此,只有身形巨大,才能抵禦天敵,獲得食物,成為時代的霸主。
生物的體型隨環境變化而改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從進化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體型大的動物總會是自然選擇的優先對象。為什麼會出現「不適者淘汰」的局面,就是因為它們無法抵禦天敵、缺少食物才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體型大的生物便通過不斷地繁育後代留了下來,而由於遺傳的因素,它們的後代身型也不會小。
在如今的世界中,我們很難看到體型巨大的生物了。有專家認為,或許與生物大滅絕有關係。我們都知道,自然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史前生物們悠閒自在的生活環境被各種劇變所打破。突如其來的環境劇變,首當其衝的便是這些大型的生物們,而它們繁衍速度又比較慢,所以逐漸被體型小的生物所代替。
但生物大滅絕並沒有完全把這些大型生物打敗,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象、藍鯨都是生物大滅絕的倖存者,按進化論來看,也許在數百萬年後,地球上還會出現大型生物,但它們能否出現更取決於人類的行為。人類對於大型生物的濫捕濫殺,使它們的數量遭到銳減,對於大型生物來說哦,它們該何去何從呢?關於這種情況,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