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了解史前生物的人都知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的體型都非常大,最有威名的那就是恐龍了,恐龍的平均重量約為一百公斤左右。在先前發現的長頸巨龍,研究人員對其化石進行了重組後,發現這隻長頸巨龍身高達到十二米,體長二十多米,重量在幾十噸的範圍內。這些數字足以想像當時恐龍的大小,雖然恐龍體的形體重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但它們並不小,即使漂浮在空中的蜻蜓化石也有一米八長。
與現在的動物相比,現在的蜻蜓還沒有人的一隻手掌大,個頭相差真是天壤之別。為什麼會這樣呢?最重要的是當時的環境影響,根據研究得知,當時的地球氣候要比現在暖和的多,陽光照明十分充足,這也為許多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茂盛的植物對那些專門食草的動物來說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它們吃的越來越多,所以它們生長得非常快。食草動物個頭大為那些專門吃它們的食肉動物也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食物鏈就這樣銜接的完美無縫隙。
很久以前,大型動物的生存能力非常強。這些史前動物是在大滅絕的時候一點一點進化的越來越大,物種同時也不斷地更新改變,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科普法則。在當時的自然環境中,還有另一個非常明顯的因素,那就是含氧量要比想在高很多,氧氣充足。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們肯定會以更快的速度生長,彼此之間都是同樣的生存環境,為了生存,它們自然在體型上不能掉隊,彼此打架的時候才有了勢均力敵的武器。史前生物的身體中也沒有能夠抑制它們生長的基因。
但我們人類是不同的,例如我們的身高,當我們長到一定年齡後,我們的身體就不允許我們繼續發育成長了,但對於它們來說,這些史前動物的體型反而不斷生長,那些巨型動物消失滅絕以後,新動物將再次出現,整個過程就是這樣交替輪換的,現在自然界中最大的動物是藍鯨,它甚至超過了一些恐龍,所以現在也有一些巨型生物,並非所有巨型生物都消失了,根據生存規則來講以後也不排除它們會變得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