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研究史前生物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史前動物體型都十分巨大,比如已經滅絕的恐龍和猛獁象等生物。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博物館都收藏著恐龍化石,當我們看到這些恐龍化石後,不免被它的高大身形所折服,在我們的認知中提起恐龍,高大威猛便成了它們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在恐龍時代裡大型的恐龍所佔比例還是非常小的,就像今天的北極熊與大象等,在偌大的自然界中仍然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整個生命的進化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生命誕生初期,很多動物的體型十分高大,但在此後的演變中體型卻變得越來越小,一些大型生物已經消失在了地球上。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認為恐龍時代的生物都是十分巨大的,這個看法這得準確嗎?
史前生物是巨大的嗎?
科學家認為這其實都是人類的錯覺,之所以這樣說是與兩個原因有關,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如果在地球的某個地方埋藏著一隻貓咪的話,是和一隻大象的畫,是哪一個畫師更容易被人類挖掘出來呢?答案顯而易見,大塊的骨頭更容易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也更容易被人類發現。很多生物都有天敵,如果某種大型生物吃了恐龍的肉厚是沒有辦法再消化恐龍骨骼的,而如果大型生物在吃掉一些小型動物時,往往連骨頭都不剩。
除了這個原因外,恐龍時代的環境與現在的地球是無法相比的,那個時候的地球遠不是現在的地貌,南北兩極是沒有冰雪覆蓋的。氣候比較炎熱,地球的各個角落遍布著茂盛的植被,這就意味著很多爬行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會越來越慢,能量損耗的也就越小。在生物進化的道路上,大的長的比小的腸道更容易吸收營養,因此體型大的恐龍更容易存活。
恐龍的體型
恐龍的分類也有很多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都屬於同一類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掉也只能在進化過程中努力變大,而食肉恐龍也不甘落後,於是兩者暗相交,使她們的體型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也會出現一個問題,那便是食物匱乏的時候這些體型越大的生物更容易滅亡。
現在的很多鳥類其實都是較小的恐龍演變而來的。除了這些因素外,動物的體型不會越來越大,還與地球的重力有很大關係。所有生物在地球上生存都要考慮重力的因素,如果體型越大,那麼耗費的能量就越多,大家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