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體型縮小了三分之一,為什麼地球生物越來越小了?

2021-01-09 三體使者

熱帶島嶼一開始是沒有蟾蜍的,但是在入侵了熱帶島嶼的蟾蜍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體積就縮小了三分之一,從生物進化的時間尺度來說,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來的。據研究人員報到,在1922年和1927年,來自南非德班的喉頭蟾蜍被引進到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島核留尼旺島,2019年6月到2020年3月期間,南美斯坦陵布希大學的科學家在模里西斯、留尼旺島和德班分別捕獲158、186/151隻蟾蜍。

研究發現,相比德班蟾蜍,模里西斯島的雌蟾蜍的和留尼旺島的雌蟾蜍分別縮小了33.9%和25.9%。模里西斯島上的雄蟾蜍的體型也縮小了,所幸留尼旺島上的雄蟾蜍沒有發現這種情況,但是根據生物進化規律,生物進化起碼需要數千年或者數百年的時間,然而這兩座島嶼蟾蜍體型的變化之大,真的有些不尋常。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研究者表示,由於受到島嶼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島嶼上的動物的確會進行獨立進化,但是這兩座熱帶島嶼蟾蜍的進化確實有點違背這個規律,而且至今為止,尚未找到真正的原因,但是有人猜測,這或許是與島上的氣候環境有關。

蟾蜍在德班的時候是季節性繁殖的,然而自從來到了模里西斯島和留尼旺島後,因為這兩座島嶼一直是熱帶氣候,所以也就從原來的季節性繁殖變成了一年四季都是繁殖期,所以雌性蟾蜍的身體還未達到最佳受孕期就開始受孕了,又還沒儲備太多能量就開始生產,如此下一代就沒有很好的孕育好,所以體積才會變小。當然啦,這一些也只是從雌性蟾蜍身上猜測的原因,具體原因還有待考察中。

說起來,在遠古時期,很多動植物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恐龍,其體長可超過40米,但是現在我們知道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但是在遠古時期,大象也不過是體型正常尺度的動物罷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地球大氣層中含氧量的變化,遠古時期,氧氣含量曾高達30%,而現如今地球上的氧含量只有21%。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氧氣攝入量過多,那麼生物的體積就會變得很大,現在地球上的氧含量下降了,所以分攤到每個生物上的氧氣也就不多了,因此動物們的體型大小就無法與遠古時期的動物們相比了。

又加上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地球的氣候環境更不如從前,在如此環境下,動物們想要變大都很難。再加上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採,導致地球生態環境嚴重失衡,資源的減少,這意味著食物鏈的變化,如此動物不能攝入更多能量,又怎麼肥胖得起來呢。

動物體積變小除了蟾蜍外,是否還有其他動物也是這樣的情況,而這一系列的變化是否與人類有關?期待科學家們早日解開謎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地球生物越來越小了?蟾蜍體型變小了三分之一,人類該反省
    據報導,從2019年開始,來自南美斯坦陵布希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就一直在模里西斯島、德班、留尼旺島等多個熱帶島嶼上,進行科研考察,通過大量的數據對比分析,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上世紀20年代入侵熱帶島嶼的蟾蜍,體形竟然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足足縮小了三分之一,這從生物自然進化的角度來看
  • 地球生物在變小?如今蟾蜍體積是原來的三分之一,幕後黑手是人類
    也許你可能不知道,在最新的科學研究當中,發現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那就是在不到100年的時間之內,所處在熱帶島嶼的蟾蜍體型竟然變成了原來的三分之一,而如果我們用大自然的規律來看,這一現象的發生是極其不合理的。熱島的蟾蜍體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近二三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在關注溫室效應,研究它給地球環境、生物造成的影響,其中大部分影響都在悄然發生而大多數人無法察覺。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有生物學家研究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在該研究所涉及的法則中最早被提出來的是葛洛格法則,該法則指出生活在溼熱地區的動物的毛色要比生活在乾冷地區的動物毛色更深。然後是伯格曼法則,該法則指出高緯度地區生物的體型要比低緯度地區生物的體型大。
  •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近二三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在關注溫室效應,研究它給地球環境、生物造成的影響,其中大部分影響都在悄然發生而大多數人無法察覺。那麼溫室效應正在產生什麼影響呢?由於這種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因此造成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全球海平面上升、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的冰川融化等等。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能夠保住霸主地位嗎?
    曾經有一個朋友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能夠保住霸主地位嗎?當人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後,有好處自然也有壞處,如果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體型越小,反而越具有優勢。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倍,還能保住地球的霸主嗎?
    在地球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中,主宰這個星球的物種不斷發生變化。1億年前,恐龍曾是這個星球上最成功的物種。在如今的地球上,人類可以歸類為中大型動物,成年人類的體型要比大部分的動物都要大,只有少數動物的體型超過了人類。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倍,人類還能保住地球的霸主地位嗎?
  • 熱帶島嶼蟾蜍正在迅速變小
    坦尚尼亞的一種喉頭蟾蜍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Chedko 11月18日發表於《生物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入侵了兩個熱帶島嶼的蟾蜍在不到1個世紀的時間裡體形縮小了1/3,從進化的時間尺度來說,這是非常快的。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倍,還可以保持地球的霸主嗎?答案出乎意料
    也正是因為人類的智慧程度很高,人類從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存活下來,並漸漸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科技社會……最終成為地球當之無愧的霸主!細數漫長的歲月中,地球的霸主更換過好幾代,起初地球霸主多是海洋生物,從震旦紀的環輪水母,到三葉蟲時代的三葉蟲,再到奧陶紀時期的鸚鵡螺。直到3億年前,陸地生物才漸漸登上了時代的舞臺,成為地球的霸主。
  • 如今地球上的生物,為什麼長不到恐龍的體型了?環境只是其一!
    當我們在研究史前生物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史前動物體型都十分巨大,比如已經滅絕的恐龍和猛獁象等生物。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博物館都收藏著恐龍化石,當我們看到這些恐龍化石後,不免被它的高大身形所折服,在我們的認知中提起恐龍,高大威猛便成了它們的代名詞。
  • 鳥類免遭滅絕或緣於「瘦身」 更小體型易於適應環境變化
    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Stephen Brusatte表示:「這是一項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工作,是迄今為止進行的最為全面的恐龍體型分析。」Brusatte說:「這項研究表明鳥類並非是一下子就變小的,但體型變小這一長期趨勢的最終結果可能等待了數千萬年的時間。」   恐龍剛出現時體型也很小。
  • 掌握挑戰洞穴蟾蜍的方法,才能打倒饑荒世界最肉敵人
    隨著遊戲天數的增加,玩家們開始面對青蛙、殺人蜂等小型生物,難度提升到兩顆星。再往後,小型生物已經不是問題,我們要面對的就是獵狗、豬人、魚人等體型較大、數量眾多的生物,難度大致為三顆星。四星難度的對手是四大季節boss,除了體型較大並且附帶精神光環之外,難度並不高。五星難度的敵人才是饑荒世界的最大殺手,往往是割據一方的大型boss,並且都在聯機世界裡。
  • 人類體型縮小有多少好處?劉慈欣在小說裡這樣解答
    但是來到現代,由於各種機械設備的普及,和將要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人的體力越來越失去其作用,而一些科學家認為全面縮小人類的體型對人類是一件好事。劉慈欣老師的科幻小說《微紀元》也有此解答。在劉慈欣《微紀元》中,先行者回到歷經太陽能量閃爍而毀滅的地球,本以為地球人類會全滅,卻沒想到會有一群小人迎接他。這群小人就是人類延續文明的法寶。
  •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而現代動物比較小?專家:未來會更大!
    除了恐龍外,還有很多身形巨大的史前生物,比如冰河時代的猛獁象就是當時的的霸主。現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很多鳥類身形都比較小,而蜻蜓的祖先,體型就和現在的海鷗差不多大,現代的人類是很難想像的,因此有人會納悶了,為什麼史前生物都那麼大呢?科學家認為,造成史前生物身形巨大的原因與環境離不開關係。幾千萬年前的遠古時期,生活環境是十分惡劣的。
  • 為什麼遠古時代有體型巨大的生物?
    題圖:江泓/知乎為什麼遠古時代有體型巨大的生物,比如巨齒鯊、恐龍、巨異鳥?是基因、食物、環境還是其他因素造就的?藍鯨與人類的體型對比,製圖:江泓今天地球上最大的動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藍鯨,有確切記錄最大藍鯨個體體長可達 33.58 米,體重超過 180 噸。
  • 解析生物巨大體型的奧秘,氧氣濃度不是關鍵因素
    在地球的生物史中,存在著一些體型巨大的「怪物」,到底是什麼原因控制著生物體型的大小呢?很多人認為空氣中氧氣含量是決定生物體型的關鍵因素,然而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緯度的因素在對現有生物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哺乳動物中同類的生物,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生物體型往往要大於低緯度的相似物種。比如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是體型最大的熊類,而從高緯度逐漸降低,其各種熊的體型逐漸變小。而與之類似,比如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東北虎,也是虎類中體型最大的虎類。
  • 三足蟾蜍有什麼特別的寓意?為什麼傳統文化中那麼追捧三足蟾蜍?
    三足蟾蜍是咱們傳統文化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形象。知道今天,三足蟾蜍的身影還時常出現在咱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玉雕作品、茶具擺件、商家收銀臺……很多場合裡我們都能夠見到這種三隻腳的蟾蜍。那麼這種三足蟾蜍究竟有什麼樣的獨特寓意?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佩戴和擺放它呢?
  • 為何新生代開始後,陸生動物體型不斷縮小?聊聊陸地巨獸興衰史
    今天我們就來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從人類不斷挖掘的化石來看,地球上有無數的生物滅絕,因為年代相差很遠,我們只能通過這些生物的遺骸來想像曾經這些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樣子。「恐龍」「巨齒鯊」又或者是石碳紀的巨大昆蟲,似乎在人類沒有出現的時候,陸地上生活生物都十分巨大,為什麼到了現在各種生物都趨於小型化了呢?
  • 為何新生代開始後,陸生動物體型不斷縮小?聊聊陸地巨獸興衰史
    今天我們就來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從人類不斷挖掘的化石來看,地球上有無數的生物滅絕,因為年代相差很遠,我們只能通過這些生物的遺骸來想像曾經這些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樣子。「恐龍」「巨齒鯊」又或者是石碳紀的巨大昆蟲,似乎在人類沒有出現的時候,陸地上生活生物都十分巨大,為什麼到了現在各種生物都趨於小型化了呢?
  • 如果人類體型小如螞蟻,智慧仍保留,能穩固地球霸主之位嗎?
    如果人類體型小如螞蟻,智慧仍保留,能穩固地球霸主之位嗎?從智人算起,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的時間約有20萬年了。在這個時間段中,人類實現質的飛躍,不僅進化出充滿智慧和意識的大腦,還擁有用雙手創造產物的能力,人類不再是小可憐,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上,成為地球上的主人。
  • 地球上7238種青蛙和蟾蜍中,「巨蛙」和「小矮蛙」花落誰家?
    說到這裡,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青蛙世界中的「小人國」一探究竟。青蛙中的「小矮人」2011年,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南部一座與世隔絕的山脈進行考察時,發現了兩種體型超小的青蛙,刷新了當時的世界紀錄。新發現的這兩種青蛙體長都不到1釐米,不僅是地球上已知最小的青蛙種群,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小的四足動物或者說四足脊椎動物——蛙中「小矮人」實至名歸。如何找到迷你蛙?如此迷你的青蛙,很難通過肉眼觀察發現。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它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