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2020-08-05 宇宙行者

審核-小文

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在過去的半年裡世界上發生了很多事情,突如其來的大事件讓不少人都感嘆這真是艱難的一年。在許多事件還在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科學家依然關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溫室效應。近二三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在關注溫室效應,研究它給地球環境、生物造成的影響,其中大部分影響都在悄然發生而大多數人無法察覺。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那麼溫室效應正在產生什麼影響呢?由於這種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因此造成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全球海平面上升、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的冰川融化等等。近日中英兩國的科研人員在《當代生物學》上聯合發表了一篇關於在未來溫室效應的影響下,生物生態的變化情況,該研究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他們根據什麼來預測未來生物的形態變化?

科學網在7月8日對該新聞進行了報導,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研究人員田力和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麥克·本頓通過結合前人在生物生態上的研究,提出對未來生物生態變化的預測。該研究的研究背景是全球進入氣候變暖時代,而且該時代將會持續長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在這種情況下生物的形態會發生改變以謀求生存機會。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田力和本頓的研究基於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末這段時間內出現的經典生態地理法則,這些法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形態與地理環境、氣候情況的關係。

此研究涉及了哪些經典的生態地理法則?

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有生物學家研究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在該研究所涉及的法則中最早被提出來的是葛洛格法則,該法則指出生活在溼熱地區的動物的毛色要比生活在乾冷地區的動物毛色更深。然後是伯格曼法則,該法則指出高緯度地區生物的體型要比低緯度地區生物的體型大。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伯格曼法則之後是艾倫法則,生物學家艾倫發現熱帶地區生物的附肢要比寒帶地區生物的附肢要長一些。後來生物學家喬丹和黑森通過研究熱帶地區和寒帶地區生物的形態差異,發現兩個地區的生物在心臟比例和脊椎數量上存在明顯差異。儘管這些法則剛提出來的時候被質疑過,但現代生物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它們還是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研究人員推測,未來地球生物將會發生這些變化

以上所提到的經典生態地理法則幾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地區、所有種類的動物,田力據此對未來生物的形態提出了六大猜測。首先,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會逐漸向兩極地區分布,出現「集體北漂」的情況。其次,昆蟲、海洋無脊椎動物、魚類等動物將可能產生更多的卵,但它們的卵也會變得更小。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再者,哺乳動物的心臟比例會縮小,魚類的脊椎骨也會縮小。第四,鳥類、昆蟲和哺乳動物的外表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深。第五,大多數物種的體型會朝著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第六,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四肢可能變得更長。通過以上推測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人類將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估計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像範圍。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該研究的研究背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的持續發生意味著原本低緯度地區的氣候會更加炎熱,而原本中高緯度地區會變得溫暖,適應不了炎熱天氣的動物只能夠往高緯度地區遷移,因此也就出現了預測中的「動物和植物出現集體北漂現象」。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而對於那些無法遷移到氣溫更適宜的地區的動物,更多的太陽光照射會導致它們的毛色加深,這與葛洛格法則相符合。未來的溫室效應還意味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氧氣含量越來越少,這會導致動物的體型越來越小,這同樣符合伯格曼法則。

該研究對人類有何警示作用?

實際上人類在過去二三十年裡收到大自然的警告已經不少了,從異常的厄爾尼諾現象到冰川融化、永久凍土融化,這次研究以預測未來的方式再次給予現代人類警告。該研究明確指出,如果溫室效應的勢頭繼續發展下去,那麼未來的生物將會發生以上所說的形態變化,包括人類自己。這些變化會影響到生物體的健康,甚至關係到種群的存亡。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哪些舉措可應對溫室效應?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問題的源頭。溫室效應的源頭是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說人類可以從工業氣體排放、汽車排放等方面提出應對舉措,例如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改善汽油成分、推廣新能源汽車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目前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事情。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其次是發展太陽能、核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改變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傳統能源結構。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顯然更加清潔環保,但是其整體效率目前還沒有化石能源高,因此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除此之外,保護森林也尤為重要。世界各地的森林就像是人體肺部的肺泡,在大氣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旦這些「肺泡」被消滅了,大氣循環也會出現問題。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實際上人類能夠應對氣候變暖的措施有很多,但二十多年過去了氣候變暖的問題沒有出現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主要問題在於所有國家無法在節能減排上達成共識,做出讓步。恐怕只有當每個國家都能夠犧牲一部分國家利益來達成共識時,人類對溫室效應的「戰爭」才會有勝利的希望。

參考資料:

科學網 7月8日 《大長腿、小心臟,繼續變暖動物將集體「整形」—新聞—科學網》

相關焦點

  •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在許多事件還在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科學家依然關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溫室效應。近二三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在關注溫室效應,研究它給地球環境、生物造成的影響,其中大部分影響都在悄然發生而大多數人無法察覺。那麼溫室效應正在產生什麼影響呢?由於這種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因此造成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全球海平面上升、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的冰川融化等等。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全球變暖和生物體型有關聯嗎?根據網絡的言論,溫度越高生物的體型就會變大;溫度變低生物的體型就會縮小。
  • 城市環境改變生物體型,或成為全球變暖影響的預警
    最新研究發現,城市環境會改變動物的體型,使其變大或變小。這一發現或成為全球變暖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預警。生態學家們表示,這些變化將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產生長期的影響。 「相比自然區域中的動物,在城市化生態系統中的動物群落通常由體型更小的物種組成。
  • 未來生物會進化成什麼樣子?研究員給出模擬圖,人類朝著畸形變化
    第一,魚類、昆蟲等卵生動物未來產下的卵會更多且更小;第二,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未來在地球上的分布範圍會逐漸集中,並向兩極地區移動,出現「集體北漂」的情況。第三,由於脊椎變小的原因,魚類的體型會變得更小,哺乳動物的心臟也會越來越小。第四,深色的膚色、毛色將會成為昆蟲、哺乳動物和鳥類的主旋律;第五,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型都會越來越小。第六,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四肢會變得更長。
  • 未來生物會進化成什麼樣子?研究員給出模擬圖,人類朝著畸形變化
    第一,魚類、昆蟲等卵生動物未來產下的卵會更多且更小;第二,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未來在地球上的分布範圍會逐漸集中,並向兩極地區移動,出現「集體北漂」的情況。第三,由於脊椎變小的原因,魚類的體型會變得更小,哺乳動物的心臟也會越來越小。第四,深色的膚色、毛色將會成為昆蟲、哺乳動物和鳥類的主旋律;第五,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型都會越來越小。
  • 生物體型逐漸變大?未來的海洋中,會出現超巨型生物嗎?
    在地球生命誕生的時候,所有的生物體積還是比較小的,大概25億年以後,隨著多細胞生物的出現,生物進化速度加快,很多大型生物登上歷史舞臺。特別是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那個時候地球上的生物體型偏大。隨著進化過程的加快,生物的體型又開始變小。
  • 蟾蜍的體型縮小了三分之一,為什麼地球生物越來越小了?
    熱帶島嶼一開始是沒有蟾蜍的,但是在入侵了熱帶島嶼的蟾蜍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體積就縮小了三分之一,從生物進化的時間尺度來說,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來的。模里西斯島上的雄蟾蜍的體型也縮小了,所幸留尼旺島上的雄蟾蜍沒有發現這種情況,但是根據生物進化規律,生物進化起碼需要數千年或者數百年的時間,然而這兩座島嶼蟾蜍體型的變化之大,真的有些不尋常。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全球變暖對於人類和生物有什麼影響?
    文/勵生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那麼這顆星球上的生物便都是利益共同體,地球出現問題,那麼所有的生物都將面臨災難,而反之亦然。關於全球變暖,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因是什麼?但隨著溫室氣體增多,溫室效應的平衡被打破了,在這之後,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讓人擔憂。那麼,全球變暖究竟對於人類有什麼影響呢?從小角度來看,氣溫上升會讓人類的情緒更陷入波動,急躁焦慮的狀態時常出現,而從大層面來看,氣溫上升對於整個地球的影響都很大,不僅僅人類心情急躁,環境也會因為氣溫上升而變得乾燥易燃。
  • 未來地球生物長啥樣?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哺乳動物:我認為大型哺乳動物(從鹿至大象的所有哺乳動物)未來將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滅絕,要麼體型變小。未來沒有足夠的植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體型發育,它們將變得越來越小。在漸新世時期,鹿的身高僅30釐米高,我認為如果較大體型的哺乳動物群體要生存下去,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小,然而體型縮小和物種滅絕之間的決定性因素將直接與我們改變氣候的速度有關。
  • 未來地球生物長啥樣?哺乳動物要麼變小 要麼滅絕
    哺乳動物:我認為大型哺乳動物(從鹿至大象的所有哺乳動物)未來將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滅絕,要麼體型變小。未來沒有足夠的植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體型發育,它們將變得越來越小。在漸新世時期,鹿的身高僅30釐米高,我認為如果較大體型的哺乳動物群體要生存下去,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小,然而體型縮小和物種滅絕之間的決定性因素將直接與我們改變氣候的速度有關。
  •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而現代動物比較小?專家:未來會更大!
    隨著美國大片的盛行,我們看到了在藝術形式下呈現的未來世界,很多影迷喜歡科幻片不僅是是因為它們酷炫的場面,也是心中對於高科技世界的嚮往。有這樣一部電影《侏羅紀世界》,它講述了在未來世界,恐龍復活,幫助主角逃出生天。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然而這只是全球生物滅絕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人類工業革命以來,對地球產生了巨大改造,創造了新的地質時代,地質學家稱之為「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詞被用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而全球各地動植物的大規模滅絕,從而引起的生態多樣性降低,是人類世的關鍵特徵之一。動植物通過物競天擇的進化,長期來看具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 為什麼地球生物越來越小了?蟾蜍體型變小了三分之一,人類該反省
    因為模里西斯島和留尼旺島上的蟾蜍,都是同一個時期從德班引入的,屬於和德班上的蟾蜍是同一個品種,但是由於棲息地發生了變化,導致它們的大小和德班上的蟾蜍完全不同,而這從人類目前掌握的生物進化過程來看,並不符合演化規律。
  • 吃到滅絕的野生動物,今後生物進化的方向會不會變得越來越難吃?
    2020年真是個不平靜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給人類社會造成無法想像的損害,按照現在的情況發展,肯定會有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關於新冠的起源最初懷疑是食用野生動物蝙蝠造成的,雖然後面確定這不是源頭,但是應該也離不開野生動物的食用。說起吃,我們中國人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中國人不僅懂吃,也會吃,幾乎沒有什麼是不吃的!
  • 會「行走」的鯊魚?是生物進化嗎?會不會出現越來越多行走的魚?
    小到幾釐米的小丑魚,大到體型幾十米的大鯊魚都是如此。 它的名字叫做肩章鯊,生活在熱帶水域當中,體型非常小,只有一米左右。關於這一物種的起源,科學家在分析過DNA之後,認為它們可能是由地球上古老生物的種群後代進化而來的,後來又演變成了新的物種。也是由於這一物種的發現,科學家才認為其實肩章鯊的進化能力是非常強的,曾經我們覺得鯊魚進化能力非常緩慢,在幾億年的歷史當中它們的外貌變化並不大,但是在發現這些特殊魚類之後,才知道鯊魚的進化速度有多麼快,生命力有多麼頑強。
  • 達爾文的困惑:生物的眼睛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他們無限放大眼睛的神秘,否認眼睛的進化規律。作為進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奇蹟,動物眼睛的進化也曾讓達爾文一再感到困惑。他在《物種起源》中甚至提到,眼睛簡直是自然界無與倫比的設計,他甚至覺得眼睛的形成很難用自然選擇來解釋。至今為止,科學家依然沒有找到眼睛進化的「中間形態」。他就像是一瞬間的爆發,卻改變了生命演化的規則。
  • 受全球變暖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或將在未來10年遭遇崩潰
    受全球變暖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或將在未來10年遭遇崩潰  olivia chan • 2020-04-10 18:54:06 來源:前瞻網 E4271G0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
  • 地震也會導致全球變暖?科學家研究表示,它確實是變暖的「元兇」
    此外,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本身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向大氣層中排放的汙染氣體就越來越多,自然也導致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所以,人們才會一直認為只有人類才是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而忽視了大地震等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