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島嶼蟾蜍正在迅速變小

2021-01-09 騰訊網

坦尚尼亞的一種喉頭蟾蜍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Chedko

11月18日發表於《生物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入侵了兩個熱帶島嶼的蟾蜍在不到1個世紀的時間裡體形縮小了1/3,從進化的時間尺度來說,這是非常快的。

喉頭蟾蜍原產於非洲大部分地區。1922年和1927年,來自南非德班的喉頭蟾蜍被引入到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島和留尼旺島。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間,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的James Baxter-Gilbert團隊在模里西斯島、留尼旺島和德班分別捕獲並測量了158、186和151隻蟾蜍。

他們發現,模里西斯島上的雌蟾蜍體形比德班蟾蜍少了33.9%,而留尼旺島上的雌蟾蜍體形則比原來的大小少了25.9%。模里西斯島雄蟾蜍的體形也縮小了,但在留尼旺島上的雄蟾蜍卻沒有這種情況,而島嶼上兩棲動物的體形縮小通常需要數千年或數百萬年時間。

長期以來,島嶼一直被認為是觀察動物如何適應和進化的獨特試驗臺,如觀察侏儒症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巨型龜所展示的巨人症等,不過很難知道這種變化需要多長時間。但研究人類最近引入島嶼的物種,會使這些變化更容易追蹤。

Baxter-Gilbert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島上的喉頭蟾蜍如何以及為什麼會縮小。這種機制可能是自然選擇,也可能只要環境發生了適當的變化,該物種就會具備縮小的能力(表型可塑性)。

「如果這是自然選擇和功能適應的產物,那麼這種變化的速度相當令人吃驚。」Baxter-Gilbert說。

研究人員分析,導致該變化的一個可能的驅動力是這些蟾蜍在島上似乎是全年繁殖,而在其他地方是季節性繁殖。如果雌蟾蜍不需要在短時間內為了產很多卵而變胖和儲存更多能量,它們可能就不需要長得這麼大。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嘗試探索這些蟾蜍特有的體形和形狀的縮小是由於對自然選擇還是表型可塑性的適應,或是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辛雨)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地球生物越來越小了?蟾蜍體型變小了三分之一,人類該反省
    據報導,從2019年開始,來自南美斯坦陵布希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就一直在模里西斯島、德班、留尼旺島等多個熱帶島嶼上,進行科研考察,通過大量的數據對比分析,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上世紀20年代入侵熱帶島嶼的蟾蜍,體形竟然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足足縮小了三分之一,這從生物自然進化的角度來看
  • 地球生物在變小?如今蟾蜍體積是原來的三分之一,幕後黑手是人類
    而這一發現,則是來自南美斯坦陵布希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因為他們常年在模里西斯島、德班、留尼旺島等多個熱帶島嶼探索,因此才能夠發現到入侵當地的物種蟾蜍體積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因此科學家也在研究這樣的變化出現的原因,對此研究人員則是表示,其實在這些熱帶島嶼當中,原本是沒有蟾蜍存在的。之所以會出現蟾蜍,則是與我們人類有關。
  • 蟾蜍的體型縮小了三分之一,為什麼地球生物越來越小了?
    熱帶島嶼一開始是沒有蟾蜍的,但是在入侵了熱帶島嶼的蟾蜍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體積就縮小了三分之一,從生物進化的時間尺度來說,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來的。模里西斯島上的雄蟾蜍的體型也縮小了,所幸留尼旺島上的雄蟾蜍沒有發現這種情況,但是根據生物進化規律,生物進化起碼需要數千年或者數百年的時間,然而這兩座島嶼蟾蜍體型的變化之大,真的有些不尋常。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逐漸變大
    科研人員告訴你:你的感覺沒有錯——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逐漸變大,導致這些原來不在熱帶範圍內的地區,正在受這一改變的直接影響,如圖1所示。圖1:熱帶地區正在變大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稱「安光所」)大氣光學中心研究員魏合理課題組的博士生唐超禮通過長期對探空大數據分析,研究結果間接證實了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變大。
  • 世界上最小的蟾蜍(圖)
    我們在動物園裡見過身長有十幾釐米的大蟾蜍(俗稱「癩蛤蟆」)。可是你見過只有蝌蚪大小的蟾蜍嗎?巴西杜伊烏迪大學的學者日前宣布,經過5年的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蟾蜍。這種蟾蜍長大後最小的身長僅8毫米,也就相當於一隻普通的蝌蚪那麼大。如果它蹲在地上,你不仔細看還找不到它呢!
  • 巴西發現的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蟾蜍 身長不過8毫米
    巴西發現的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蟾蜍環球在線消息:巴西Tuiuti大學有關學者日前宣布,經過5年的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蟾蜍。這種蟾蜍中,最小的身長僅8毫米,最大的身長不超過18毫米。由於它們棲息在巴西熱帶山地雨林區,因此學者們給這種蟾蜍起名為山地蟾蜍。據俄羅斯新聞網5月11日報導,這種世界上最小的蟾蜍棲息在巴西南部聖埃斯皮裡圖州到巴拉那河的山地雨林區海拔1000米至1800米的高山斜坡地帶。這種動物主要以各種熱帶樹木新鮮或腐爛的樹葉為食。
  • 守護糖分快樂的蟾蜍,什麼時候成了生態殺手?
    與海無關的海蟾蜍在一些科普內容中,有時會提及海蟾蜍可以生活在海水中。儘管有實驗發現,海蟾蜍的蝌蚪可以在一定鹽度的海水中存活下來,但能耐受海水與生活在海水中還是不同的兩回事。「海蟾蜍可以生活在海水中」 的說法,其實是個從林奈時代就流傳下來的誤會。海蟾蜍本尊。
  • 廢棄飛機庫變身世界頂級樂園,德國熱帶島嶼度假村是如何逆襲的?
    熱帶島嶼水上樂園室內主要有兩個區域,一是熱帶溫泉桑拿區,另一個是熱帶世界區。熱帶世界區擁有一個超大水上樂園、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熱帶雨林、一個熱帶村莊、一條購物大道、一個健身俱樂部。水上樂園水上樂園最經典的設施就是水滑梯塔。
  • 動物世界之最:最兇猛的犬、最大的蟾蜍、最會變色的蟹
    野生的雌蟾蜍比雄蟾蜍大,一般有10~15釐米長。多棲息在潮溼的草叢中,白天多潛伏隱藏,夜晚黃昏時出來覓食,主要以昆蟲、小動物為食,具有依靠視覺、嗅覺雙重撲捉能力。 海蟾蜍屬於卵生動物,全年均可繁殖,繁殖十分迅速,雌蟾蜍一次可生8000~25000顆卵。
  • 《饑荒》單人和團隊的技能大戰蟾蜍王小
    電話:毒菌蟾蜍血量:52500蟾蜍將隨機刷新洞穴地圖上的三個洞,每次只能刷新一個,除非蟾蜍死了,否則他們不會換地方,附近通常有一些鰻魚池塘。他們中只有一個有蟾蜍蘑菇,砍下來可以召喚蟾蜍。當蟾蜍還活著的時候,抓住金絲雀把他放在地下洞穴的籠子裡,等待一段時間後,金絲雀就會生病,把生病的金絲雀扔到蟾蜍旁邊爆炸,然後用斧頭把蟾蜍蘑菇切碎,蟾蜍會是一隻可憐的蟾蜍(有時間限制,快把他剪掉,否則蟾蜍可能會會回到不生病的狀態)。
  • 熱帶地區可能在變大(新知)
    科研人員認為,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逐漸變大,導致這些原來不在熱帶範圍內的地區,正在受這一改變的直接影響。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大氣光學中心研究員魏合理課題組的博士生唐超禮通過長期對探空大數據分析,認為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變大。  熱帶地處赤道兩側,是位於南北回歸線以內的地球中部區域,約佔全球總面積39.8%。
  • 上萬隻小蟾蜍羅江河邊「散步」 專家稱:是正常繁殖現象
    四川在線德陽消息(張明雲 四川在線記者 古蓉媛)「哇,好多蟾蜍,密密麻麻到處都是!」。4月27日,羅江縣城凱江河邊寶成鐵路橋下,上萬隻指甲蓋大小的小蟾蜍正在路邊「散步」。不少市民擔心,這是不是即將發生天氣異常的前兆,經過現場查看羅江縣防震減災局工作人員指出,這只是蟾蜍繁殖的正常現象,與天氣無關。
  • 中藥蟾酥的研究與應用|蟾蜍來源之華西蟾蜍和日本蟾蜍
    日本蟾蜍(圖2)雖未在國內的各種動物志及藥典中記載,但在日本,當地居民從其本土的蟾蜍——日本蟾蜍(Bufo japonicasTemminck & Schlegel,1838)中提取蟾酥。在日本當地,蟾蜍耳下腺分泌物乾燥後為蟾酥,用於強心和抗炎。作用類似於我國蟾酥。
  • 達爾文《進化論》的靈感源頭,在熱帶島嶼遇見企鵝的魔幻之島
    加拉帕戈斯群島有多種別名,比如「魔鬼島」「龜島」等,後來厄瓜多奪得了這些島嶼的統治權,改名為「科隆群島」。火山口下有幾片小綠洲,不知道水源在哪裡,但一年四季都不會幹涸。水裡有相貌醜陋的草魚,但往往有人特意趕來朝拜,因為每次火山的噴發都不會將這片地區摧毀,人們便以為這是神靈的化身。
  • 春暖花開 捉小蝌蚪回家 小心捉到的是有毒蟾蜍幼蟲
    這裡的孩子們工具更專業了,手拿漁網和小桶,一舀一個準,水桶裡滿滿的,全是小蝌蚪。記者看到,池塘靠近岸邊的淺水處,聚集了成千上萬隻小蝌蚪,有的已經長出了細長的四肢。這些黑色的小蝌蚪大多都聚在一起,統一行動,壯觀的隊伍綿延數十米。「這些都是小蟾蜍,不是青蛙。」看到記者蹲在岸邊觀察,旁邊一位釣魚的老人提醒。「我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的,從它們的父母把它們生在這裡開始。」
  • 蟾蜍很尷尬,有條蛇從它屁股裡鑽出來了
    鉤盲蛇的皮膚粗糙,為幫助盲蛇在陸地上移動,其不僅緊密相連且層層疊疊,能夠最大限度地阻止阻止蟾蜍胃液的侵蝕。此外,鉤盲蛇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長時間的缺氧。由於鉤盲蛇的體積小,與許多動物相比需要的空氣量更少。但缺氧依舊是一個大問題。O'Shea說:「從理論上講,鉤盲蛇通過腸道所需要的時間將決定它是否存活。」
  • 這個熱帶島嶼曾經生活著地球上最大的鳥類—象鳥
    1、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的一個美麗熱帶島嶼。位於印度洋西南部,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全島由火山巖構成。公元1-10世紀,印度尼西亞人和阿拉伯人陸續遷入移居馬達加斯加島,並同當地人通婚,形成了如今的馬爾加什人。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 要麼滅絕
    哺乳動物:我認為大型哺乳動物(從鹿至大象的所有哺乳動物)未來將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滅絕,要麼體型變小。未來沒有足夠的植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體型發育,它們將變得越來越小。在漸新世時期,鹿的身高僅30釐米高,我認為如果較大體型的哺乳動物群體要生存下去,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小,然而體型縮小和物種滅絕之間的決定性因素將直接與我們改變氣候的速度有關。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哺乳動物:我認為大型哺乳動物(從鹿至大象的所有哺乳動物)未來將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滅絕,要麼體型變小。未來沒有足夠的植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體型發育,它們將變得越來越小。在漸新世時期,鹿的身高僅30釐米高,我認為如果較大體型的哺乳動物群體要生存下去,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小,然而體型縮小和物種滅絕之間的決定性因素將直接與我們改變氣候的速度有關。
  • 蟾蜍也能「變」毒蛇?大自然真神奇!
    據外媒報導,當你和毒蛇住在同一個棲息地時,假裝自己是它們中的一員可能是避免被吃掉的一種有效辦法,至少剛果巨型蟾蜍是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