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崇拜巨人,各種巨大的人物雕像和神像就是證據。對於生產力低下,戰爭主要依靠人力的古代,擁有巨大而健壯的身體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但是來到現代,由於各種機械設備的普及,和將要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人的體力越來越失去其作用,而一些科學家認為全面縮小人類的體型對人類是一件好事。劉慈欣老師的科幻小說《微紀元》也有此解答。
在劉慈欣《微紀元》中,先行者回到歷經太陽能量閃爍而毀滅的地球,本以為地球人類會全滅,卻沒想到會有一群小人迎接他。這群小人就是人類延續文明的法寶。
《微紀元》選節:
「在大災難到來前的一萬七千年中,人類想盡了逃生的辦法,其中最容易想到的是恆星際移民,但包括您這艘在內的所有方舟飛船都沒有找到帶有可居住行星的恆星。即使找到了,以大災難前一個世紀人類的宇航技術,連移民千分之一的人類都做不到。另一個設想是移居到地層深處,躲過太陽能量閃爍後再出來。這不過是拖長死亡的過程而已,大災難後地球的生態系統將被完全摧毀,養活不了人類的。「有一段時期,人們幾乎絕望了。但某位基因工程師的腦海中閃現了一個火花:如果把人類的體積縮小十億倍會怎麼樣?這樣人類社會的尺度也縮小了十億倍,只要有很微小的生態系統,消耗很微小的資源就可生存下來。很快全人類都意識到這是拯救人類文明惟一可行的辦法。
這個設想是以兩項技術為基礎的,其一是基因工程,在修改人類基因後,人類將縮小至10微米左右,只相當於一個細胞大小,但其身體的結構完全不變。做到這點是完全可能的,人和細菌的基因本來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另一項是納米技術,這是一項在二十世紀就發展起來的技術,那時人們已經能造出細菌大小的發電機了,後來人們可以用納米尺度造出從火箭到微波爐的一切設備,只是那些納米工程師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們的產品的最後用途。「培育第一批微人類似於克隆:從一個人類細胞中抽取全部遺傳信息,然後培育出同主體一模一樣的微人,但其體積只是主體的十億分之二。以後他們就同宏人(微人對你們的稱呼,他們還把你們的時代叫宏紀元)一樣生育後代了。「第一批微人的亮相極富戲劇性,有一天,大約是您的飛船啟航後一萬二千五百年吧,全球的電視上都出現了一個教室,教室中有三十個孩子在上課,畫面極其普通,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教室是普通的教室,看不出任何特別之處。但鏡頭拉開,人們發現這個教室是放在顯微鏡下拍攝的……」
劉慈欣老師的想像力真是難出其右,小編再來說說人類體型縮小的好處。
1.節約資源。《微紀元》中的小人們能在毀滅後的地球繁衍生息,正是因為他們耗費資源極少。
2.靈活。人越小神經越短,神經衝動的傳導速度越快,人越靈活。
3.節約空間。各種空間,比如宇宙飛船的駕駛倉可以大大縮小,增加飛船效率。
4.不容易摔傷。越小的動物越不容易從高處跌落受傷。
5.短小的四肢可以做十分精細的工作,而較重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
6.富有。如果人們耗費的資源極少,則人人會變得非常富有。
現代技術是無法讓人類體型縮小到細胞那麼小的,這必須靠探索宇宙更深層次的奧秘來實現,說不定微觀盡頭也會存在生命,但現在的我們無從知曉。
不過現代的基因科學還是可以對人類體型縮小有所幫助,如果在這方面大力投入科研經費,想辦法改造人類的基因,可能十幾代人以後,人類體型會減小為侏儒大小。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