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型縮小有多少好處?劉慈欣在小說裡這樣解答

2020-11-29 趣學習

古人崇拜巨人,各種巨大的人物雕像和神像就是證據。對於生產力低下,戰爭主要依靠人力的古代,擁有巨大而健壯的身體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但是來到現代,由於各種機械設備的普及,和將要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人的體力越來越失去其作用,而一些科學家認為全面縮小人類的體型對人類是一件好事。劉慈欣老師的科幻小說《微紀元》也有此解答。

在劉慈欣《微紀元》中,先行者回到歷經太陽能量閃爍而毀滅的地球,本以為地球人類會全滅,卻沒想到會有一群小人迎接他。這群小人就是人類延續文明的法寶。

《微紀元》選節:

「在大災難到來前的一萬七千年中,人類想盡了逃生的辦法,其中最容易想到的是恆星際移民,但包括您這艘在內的所有方舟飛船都沒有找到帶有可居住行星的恆星。即使找到了,以大災難前一個世紀人類的宇航技術,連移民千分之一的人類都做不到。另一個設想是移居到地層深處,躲過太陽能量閃爍後再出來。這不過是拖長死亡的過程而已,大災難後地球的生態系統將被完全摧毀,養活不了人類的。「有一段時期,人們幾乎絕望了。但某位基因工程師的腦海中閃現了一個火花:如果把人類的體積縮小十億倍會怎麼樣?這樣人類社會的尺度也縮小了十億倍,只要有很微小的生態系統,消耗很微小的資源就可生存下來。很快全人類都意識到這是拯救人類文明惟一可行的辦法。

這個設想是以兩項技術為基礎的,其一是基因工程,在修改人類基因後,人類將縮小至10微米左右,只相當於一個細胞大小,但其身體的結構完全不變。做到這點是完全可能的,人和細菌的基因本來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另一項是納米技術,這是一項在二十世紀就發展起來的技術,那時人們已經能造出細菌大小的發電機了,後來人們可以用納米尺度造出從火箭到微波爐的一切設備,只是那些納米工程師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們的產品的最後用途。「培育第一批微人類似於克隆:從一個人類細胞中抽取全部遺傳信息,然後培育出同主體一模一樣的微人,但其體積只是主體的十億分之二。以後他們就同宏人(微人對你們的稱呼,他們還把你們的時代叫宏紀元)一樣生育後代了。「第一批微人的亮相極富戲劇性,有一天,大約是您的飛船啟航後一萬二千五百年吧,全球的電視上都出現了一個教室,教室中有三十個孩子在上課,畫面極其普通,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教室是普通的教室,看不出任何特別之處。但鏡頭拉開,人們發現這個教室是放在顯微鏡下拍攝的……」

劉慈欣老師的想像力真是難出其右,小編再來說說人類體型縮小的好處。

1.節約資源。《微紀元》中的小人們能在毀滅後的地球繁衍生息,正是因為他們耗費資源極少。

2.靈活。人越小神經越短,神經衝動的傳導速度越快,人越靈活。

3.節約空間。各種空間,比如宇宙飛船的駕駛倉可以大大縮小,增加飛船效率。

4.不容易摔傷。越小的動物越不容易從高處跌落受傷。

5.短小的四肢可以做十分精細的工作,而較重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

6.富有。如果人們耗費的資源極少,則人人會變得非常富有。

現代技術是無法讓人類體型縮小到細胞那麼小的,這必須靠探索宇宙更深層次的奧秘來實現,說不定微觀盡頭也會存在生命,但現在的我們無從知曉。

不過現代的基因科學還是可以對人類體型縮小有所幫助,如果在這方面大力投入科研經費,想辦法改造人類的基因,可能十幾代人以後,人類體型會減小為侏儒大小。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裡,到底藏了多少部劉慈欣的小說?
    小山哥要說的是,《流浪地球》裡,到底藏了多少部劉慈欣的小說?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流浪地球》是以大劉的原著打底,劉培強撞擊木星的創意,移植來自《全頻帶阻塞幹擾》,事實上,小破求的出身,真沒這麼簡單。以下內容含有劇透,請謹慎食用。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能夠保住霸主地位嗎?
    在動物世界裡,人類的身體力量雖然不是最強大的,但是也屬於中上遊,除了像老虎,獅子,大象等動物之外,其它的那些中小型動物在力量上是無法跟人類相比的。當然,人類稱霸世界可不是依靠力量,而是依靠智慧。曾經有一個朋友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能夠保住霸主地位嗎?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倍,還能保住地球的霸主嗎?
    在如今的地球上,人類可以歸類為中大型動物,成年人類的體型要比大部分的動物都要大,只有少數動物的體型超過了人類。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倍,人類還能保住地球的霸主地位嗎?當人的體型縮小為原來的十分之一後,我們可以解決很多資源短缺的問題。人的體型小了,交通工具以及生活用品都可以做得很小,能耗將會大幅度下降,排放出的廢熱和二氧化碳也會隨之降低。人類所需的食物和水也都會顯著減少,很多資源不再會捉襟見肘,地球可以容納更多的人生存。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潘寧/攝  □科幻作家就是這樣,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  □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 軌道裡的劉慈欣
    在劉慈欣的描述裡,姬少亭也從「唯一的一個科幻迷朋友」成為「耀眼的科幻活動家」。姬少亭稱自己創業之初沒有考慮非要和劉慈欣開展商務上的合作,但如今她公司很多業務和劉慈欣深度關聯。「對科幻行業當中的公司來說,擁有劉慈欣的IP,能夠跟他合作,對我們發展非常有幫助,他是最頭部的作者。」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劉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論並無特別之處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在他的著作《三體》裡提出了一個「黑暗森林」理論,這理論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思想。該理論說的是,宇宙中有很多互相不了解和不信任的文明種族,誰都怕暴露自己,一旦被暴露就意味著被獵殺。所有的文明要麼是獵物,要麼是獵人,或者兩者都是,小心翼翼的潛行在宇宙這座黑暗的大森林裡。
  • 外星文明或早人類100億年誕生,它有多先進?劉慈欣猜測讓人興奮
    外星文明或早人類100億年誕生,它有多先進?劉慈欣猜測讓人興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愈發感興趣,大家總是會討論,宇宙中究竟有沒有外星文明?既然如此,那麼宇宙中應該會有很多星球是可能存在生命的,所以外星文明的存在幾乎是可以肯定的。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在地球誕生之前,宇宙就已經有100億歲了,這期間孕育出生命一點也不奇怪。所以科學家推測,外星文明可能早於人類100億年就誕生了。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三體問題》不但引人入勝,而且充滿奇想,並結合了一些人曾不得不面對的人類體驗。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
  • 除了坐飛船和流浪地球,劉慈欣在這部小說中又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
    在以往,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能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坐著宇宙飛船逃走,然後移民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小行星上去。但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被搬上熒幕後,我們大家現在又知道了另一種躲避災難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在大陸板塊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去流浪。
  • 渺小如人類,若進去4維空間會變成什麼?劉慈欣有不一樣猜想
    渺小如人類,若進去4維空間會變成什麼?劉慈欣有不一樣猜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的人們對空間維度愈發的感興趣,很多人都會好奇,宇宙中是否存在高級文明?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如果他們對地球實施降維打擊,那麼人類會不會如同螞蟻一樣不堪一擊?
  • 外星文明可能比人類早100億年誕生,它有多發達?劉慈欣大膽猜想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宇宙的基礎信息,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直徑大約930億光年,其中大約存在著2萬億個星系,光是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就有幾千億顆恆星。總而言之,宇宙的廣闊,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 劉慈欣的文筆蒼白無力,為何這部小說,卻有這麼多粉絲推崇
    劉慈欣的文筆不算上乘,人物刻畫不算飽滿。但是,大劉的腦洞令人震驚,豐富的想像力和紮實的物理學基礎,成就了《三體》這部史詩般的硬科幻小說。三體不是沒有文學性,只是作者故意將人物語言等等簡化了,盡力達到一種人物形象扁平化的效果,這樣小說就有一種史詩感。
  • 劉慈欣小說改編電影定檔
    《流浪地球》人類逃離太陽系本報訊(記者 尹雪松)2000年,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劉慈欣發表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此書為劉慈欣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十八年後,由郭帆執導,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將於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日前,該片在北京舉行定檔發布會。導演郭帆,小說原著作者劉慈欣,特別出演吳京,領銜主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全陣容亮相。劉慈欣對影片寄予厚望,他表示:「電影和小說是很不一樣的,它們遵循的藝術規律完全不同。
  • 外星文明或比早人類100億年誕生,科技有多先進?劉慈欣大膽猜測
    但是,顯然人類科技發展騰飛的近200年時間以來,人類並沒有尋找到任何地外生命,甚至是沒有產生文明的一顆神秘星球,人類都沒有尋找到。那麼,不少人就開始質疑:宇宙中究竟有沒有外星文明?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生命形成的原理。科學界普遍認為,每個生命的本質,其實都是「化學製品」。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電影版有何不同?
    但就是在這樣一部短篇小說中,劉慈欣提出了「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樣一個世界級的科幻設定。用吳京的話說,小說給電影提供的不是引子,是TNT。      另外,電影裡提到劉啟有不少天才的特質,比如操縱新型卡車、安裝「火石」等,一般人需要長時間的培訓,他作為一個沒有經驗的實習生,卻完成得很出色。小說裡提到了一項名為「記憶遺傳」的技術,也就是說,在未來世界,每個孩子都是小天才。這項技術大大提升了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的速度。
  • 對話劉慈欣:人工智慧是不是新人類?
    劉慈欣:但我是寫科幻小說的,我並不是學者,我傾向於把所有的可能性排列出來。情感的存在方式有兩種可能,一種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主流科學家認為的,人就是大腦,大腦裡什麼都有,情感什麼東西都在大腦,你把大腦拿出來就把人拿出來;另外一種就是像莎士比亞表述的這樣,情感有一部分在大腦,可能另一部分和你整個的身體系統,和你的內分泌,和你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 為什麼科技大佬喜歡推薦科幻小說《三體》,劉慈欣在裡面藏了什麼
    《流浪地球》一開播註定就是一個轟動《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但對人類的現實生活,我不認為有任何意義。」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2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組宣布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信號,成為近期全球熱議的話題,這一發現印證了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 《三體》漫畫即將上線,劉慈欣這樣說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中國的科幻產業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其規模還稱不上已經進入黃金時代。」劉慈欣在本月舉行的中國科幻大會上這樣說道。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科幻文學產業化」已經成為促進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途徑,而產業化重要的途徑就包括將科幻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漫畫、動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