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有一天,人類將要面臨一個巨大的災難(例如小行星撞地球或者太陽氦閃),你會選擇坐宇宙飛船逃走,還是帶著地球去流浪呢?
在以往,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能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坐著宇宙飛船逃走,然後移民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小行星上去。
但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被搬上熒幕後,我們大家現在又知道了另一種躲避災難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在大陸板塊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去流浪。
但如果除了這兩種方式,你是否還知道或者能否想像出其他的辦法呢?其實,人類躲避宇宙災難和逃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那麼絕對的單一化。
很多人可能認為,即使劉慈欣打破了飛船在人們腦海中,長期的思想統治地位,流浪地球也是他僅有的一個創意想法。但實際上,劉慈欣早在他的另一部短篇小說中,就揭示出了人類躲避宇宙災難的又一種可能性。
這部小說就是《微紀元》,因為是劉慈欣較為早期的作品,所以它的人氣和知名度遠不及劉慈欣後期的一些作品。
微紀元所講述的,同樣是關於太陽波動給地球帶來災難的故事,而在這部小說中,人類沒有施行流浪地球計劃,宇宙飛船艦隊最後也只剩下了一個人,雖然主角(先行者)活了下來,但人類延續文明的方式,卻是以「小人」的方式存在著。
簡單說,一部分人類確實坐著飛船離開了地球,躲避了書中的那場災難,但正如劉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提:飛船的循環系統太小了,無法讓人類的文明得以長期的延續。
在災難發生的前期,人類科學家成功利用基因工程,將人類縮小到了10微米左右,這時的人類只相當於一個細胞的大小,身體結構和智力都是完全不變的。
此外,科學家們還利用納米技術,造出了可供微人類生活的機械用品,小到微波爐,大到航空火箭。
第一批微人類是被克隆出來的,而隨著不斷的繁衍,微人類越來越多,隨後,微人類與正常人類(宏人)發起了戰爭,微人成功奪取了世界政權。
此後,微人類躲到了地下以應對災難,而地球也不再不適合正常人類的生存了。人類就此進入了微紀元,人類文明也就此分成了「宏紀元」和「微紀元」。
雖然說《微紀元》中,劉慈欣的筆法並不是那麼的細膩,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最大的魅力之處就在於,會讓人越往後看越想看,越讀越引人入勝,作品最後引出的那個世界也是非常值得令人稱讚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劉慈欣總會在自己的科幻小說中,反映或者諷刺出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現實問題。
正如《微紀元》中的一句話:現在我們知道, 就是沒有太陽的能量閃爍,宏紀元也會滅亡的。你們對資源的消耗是我們的幾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