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動畫學術趴(babblers)原創: 野草
一部被譽為對劉慈欣《三體》故事情節以及精神內核神還原的高分動畫短片。
文 / 野草
要說2019開年最火爆的高分科幻電影,沒有誰比《流浪地球》更能當此殊榮。這部電影在社交媒體的口碑迅猛擴散,人們紛紛成了《流浪地球》的自來水。
《流浪地球》
其小說原作者劉慈欣更是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劉慈欣
而除了《流浪地球》,還有一部2015年的短片,曾俘獲了無數劉慈欣讀者和粉絲們的目光。
這部短片在2015年豆瓣電影年度榜單上,榮獲年度評分最高短片。目前豆瓣評分8.7。
這就是致敬劉慈欣被更多人所熟知的《三體》的一部短片——
水滴
Waterdrop
導演王壬
一部看似簡單,實際上暗藏玄機的動畫。上線之後被譽為對劉慈欣《三體:黑暗森林》情節以及精神內核的神還原。
如今來看,《水滴》從觀念上和敘事的新穎程度上,真的可以說絲毫不遜色於《流浪地球》。
一鏡到底,畫面當中沒有人物,卻讓聲音與畫面的結合把人類對未知文明無知卻傲慢的態度刻畫得淋漓盡致。
我們先來看片子,然後再和大家聊聊作品描寫的背景。全片14分鐘,並不短,但如果你有時間,建議看完全片。視頻奉上——
《水滴》全片
「水滴」是什麼?
在《三體》的故事中,水滴是三體文明發射到地球的一個尺寸不算大,形狀頗為可愛的水滴形物體。
這是個啥呢?三體人快遞過來的禮物嗎?
而實際上,這是三體人發射的——探測器。
在短片的末尾,探測器水滴緩緩行入地球艦隊中央。片子到這裡就結束了;後面發生了什麼呢?
密密麻麻的,就是地球艦隊
只有看過《三體》原著小說的讀者才知道:接下來,這枚看似人畜無害的水滴,不費吹灰之力地摧毀了人類的整個太空艦隊。真正的秒殺。
在原著小說裡,用了兩個非常生動的詞來形容這枚水滴:「上帝的筆尖」和「死神的繡花針」。靈巧,堅硬,無所不摧。它能以第三宇宙速度飛行,而且它的飛行規律完全超越了宇航動力學,可做到直角轉向。
這是地球文明第一次在與三體文明面對面的時候,被毫不留情地碾壓。水滴,是《三體》故事內的重要歷史拐點:人類從地球逃亡的可能性被扼殺了。
《水滴》的視聽語言手法是非常特殊的。通篇就是一個大幅度的、近乎無休止的拉鏡頭。對水滴的觀察從微觀逐步變為宏觀。
在地球艦隊被水滴摧毀之前,地球人曾嘗試用電子顯微鏡近距離觀察這枚水滴。
人類看到了什麼呢?
很多沒來得及了解《三體》故事的觀眾,第一反應往往是:這TM都是些啥玩藝兒!?都是一些粗糙的、混亂的,毫不精緻的質地結構。不知所云。一個表面粗糙的水滴探測器,這有什麼意思嗎?
但實際上,這真的是水滴表面的結構嗎?三體人就丟過來這麼個破東西給我們?
恰好相反。水滴,擁有完全光滑的表面。
這枚水滴探測器,是用「強相互作用力」構造而成。在宇宙中四種基本力當中,這是最為強大的一種力。分散的分子結構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可以變成有規律的、緻密的結構,因而可以做到完完全全的光滑。三體人已經可以輕鬆掌握對強相互作用力的控制使用,和人類文明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正因為它有完全光滑的表面,因此便可以完美反射出任何東西的物象。實際上,我們作為觀眾所看到的,都是水滴表面反射出來的【地球軍艦的表面細節】。
水滴的表面
對地球文明來說是如此完美
一枚小小的「水滴」,成了地球文明的鏡子。
原來,我們自己造出來的東西,才是那樣粗糙不堪。
我們地球文明所能製造出來的東西,和三體文明一比……簡直就是一團垃圾。
短片《水滴》,放棄了那些對前因後果的交待,就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放在刻畫「透過水滴表面,映照出了什麼」這一點上。
映照出的,無非是人類的渺小,以及自大。
如果你仔細聽聽短片裡的聲音設計,會發現地球文明的可悲就更加顯露無遺。我們大肆地討論外星生物、文明與科技,殊不知討論和丈量的基本標準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這是多麼局限。
夏蟲不可以語冰。和地球人又怎麼去聊遠在想像之外的科技與文明?
《水滴》用最簡練的畫面,表達出最深刻的主題。
《流浪地球》
最後補充一下我對小說《三體》(重新/再次)做影視化改編的期待吧。畢竟此前《三體》的電影化未能成行。
《流浪地球》改完了,成功了,也火了。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部春節檔口碑炸裂的新片。但《三體》作為劉慈欣筆下的第一大IP,其改編可能要比《流浪地球》的改編更耐看,也更有意義。可能不是電影,而是劇集。因為《三體》實在是太宏大了,一部電影,甚至兩三部電影的體量不見得能講清楚。但也正因為這份宏大,《三體》讓無數讀者魂牽夢縈,無法忘懷。
《流浪地球》的電影版,和原著小說也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三體》也可以在遵從原著精神內核的前提下迭代為一個2.0版的、可以順利上映的影視化劇本,再加上優秀的概念設計團隊支持,必定會讓我們的科幻作品水準再向前一大步。
我們想要的,不僅是《流浪地球》火了之後的「好嗨呦」。並不是單有這一部好電影,就意味著中國科幻的春天已經到來。
- END | 動畫學術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