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明白小編要說什麼了,點個關注啦~接下來的內容相信你會喜歡,如果喜歡記得給我們一個評論哦,你的評論就是小編前進的動力。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最近的院線電影可以說是《流浪地球》的天下了。
自從大年初一上映之後,這部電影在社交媒體的口碑迅猛擴散,人們紛紛成了《流浪地球》的自來水。
目前累計票房36.51億,超過《紅海行動》,成為內地電影票房亞軍(冠軍為《戰狼2》56.8億票房。)
在北美上映甚至遭遇一票難求的景象。
劉慈欣帶著他的第一部影像化作品,就這樣開啟了中國硬科幻的大門。
對了,今天大劉還和詹姆斯·卡梅隆進行了對談。
對談名為【「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對話劉慈欣」】,簡直是科幻屆的神仙打架。
圖@未來局科幻辦
現場大劉問卡梅隆,你想看到中國拍出怎樣的科幻片?
卡梅隆還暗戳戳地cue了大劉:
「我覺得應該拍《三體》
」。
《流浪地球》之後,想必很多科幻迷們和卡梅隆一樣更加期待著《三體》電影問世。
只是大劉在今天的對談裡也說到,現階段想拍一些容易的,《三體》對於目前的經驗來說有一定困難。
但對於粉絲來說,《三體》沒消息就是好消息。
在等待《三體》上映的日子裡,下面這部短片或許能幫你解解饞。
《水滴》
短片名為《水滴(WaterDrop)》,作者王壬,在製作這部短片時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的一名在讀研究生。
當年他透露製作這部視頻的打算時,人還在國內,還是個大四本科生。歷經三年,這部短片終於在2015年面世。
片中致敬了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中水滴的概念,再現了三體人水滴探測器完虐人類艦隊陣列前的接觸場景。
很多書迷在看到這部短片之後都稱它完美還原了《三體》中關於水滴的描述,還有人說「有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風採」。
在《三體》宣布電影化之後,網友還在微博上評論:
「只求電影拍的跟這短片一個水平就夠了」
「水木社區」BBS上,劉慈欣還曾親自評論這部短片:
「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體》電影,如果能拍出這種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
可見這部短片在科幻迷心中的地位。
沒有看過《三體》的人可能不知道水滴是什麼,我稍微解釋一下。
水滴是《三體》裡三體人的一個探測器,它早於三體艦隊到地球。
彼時地球已經有了足夠強大的星級艦隊力量,一千多艘像小城市一樣大的星際戰艦和上百萬軍隊的太空軍,但就是這一股龐大的力量,在不到二十分鐘時間內,被這個叫水滴的探測器瞬間完結,沒有任何還手能力。
也就是說,想要毀滅地球文明,一個「水滴」就夠了。
而短片的內容,就展現的是在地球艦隊被水滴摧毀之前,地球人嘗試用電子顯微鏡近距離觀察這枚水滴。
那麼,人類看到了什麼?
在短短14分鐘內,短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從微觀特寫到鏡面宏觀完美展現出水滴的樣子——
由小至大,不斷拉伸。
直到三體水滴與整個地球艦隊相遇。
場景非常震撼。
但當你以為這部短片只是展現了水滴的全貌,你就太小看它了。
在片中後半部分的宏觀視角下,我們從水滴表面鏡像中看到了木星上的日出,又看到水滴側身在陽光和「油膜」中拖下長長的尾影。
可是要知道,水滴擁有完全光滑的表面。
那前面微觀視角下粗糙不平的細節,還有一排排螺絲釘又是什麼?
隨著看到水滴穿過一排排整齊陳列的艦隊,我們才頓悟,微觀視角下大部分場景都是從水滴的表面映照出來人類艦隊的表面細節。
人類企圖觀測水滴的形狀,卻反而看到了自己這邊微觀物體的倒影,連自己艦隊飛船上的一顆螺絲釘內部的微觀結構都看得清清楚楚。
那些看似恢弘磅礴的艦隊,在微觀上卻何其粗製濫造。
水滴的光滑度超出了人類觀測的極限,預示著三體文明技術對人類的碾壓。
片中最開始從廣播中傳來沒有溫度的解說和之後靜謐悠揚的音樂對比,將人類艦隊的狂妄自大、粗糙落後的科技與三體水滴探測器所代表的高等文明之間強烈的反差表達得淋漓盡致。
也讓這種碾壓式差距壓抑到令人絕望和窒息。
當自信的人類用自詡發達科技與文明窺探宇宙,得到的恐怕不過是管中窺豹的一場笑談。
2015年的《水滴》,雖然是一部學生作業,完成度卻非常之高。
2019年的《流浪地球》,過硬的工業水準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從短片到長片,從《水滴》到《流浪地球》。
中國電影從業者在一點點證明,我們不是拍不好中國科幻,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相信在《流浪地球》之後,勢必會湧現一批中國科幻電影。
V姐期待接下來能看到更精彩的本土科幻,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等到《三體》搬上大熒幕。
只是希望那一天,不會來得太晚。
再次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把小編的文章看完,有地方不好的希望大家多多評論,小編會改正這樣會讓小編把更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請大家多多關注我!愛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