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近日陷入了一場危機。
七天長假,58.4億元票房的春節檔市場上演的波折比起電影劇情不遑多讓。《流浪地球》後發先至一騎絕塵,在票房和口碑兩方面都甩開了同行:截至2月12日晚10點其票房達到25.95億元,貓眼、淘票票評分分別高達9.3分和9.1分,豆瓣評分則從開畫時的8.5分一路下滑至了7.9分。
孰料此時網絡上突然出現了對豆瓣評分的質疑,傳言《流浪地球》豆瓣評分裡出現許多修改評分五星改一星點讚數量卻不變的情況,且傳言有收錢給差評的水軍存在。這頓時激怒了大量喜愛《流浪地球》的觀眾,不少人湧入應用市場裡給豆瓣App打一星進行報復。
豆瓣隨後回應評分大幅修改屬於非正常評分,不會計入總分。12日下午豆瓣正式發布微博表示,不存在傳言中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的情況,將優化產品,今後將在用戶修改評分後,將評論的「有用」(點讚)數據清零。
豆瓣雖然進行了闢謠和優化聲明,但許多連鎖影響已經產生。2019年初的這一標誌性事件,背後或許暗含著中國電影評分體制的變化趨勢。
漸呈「老態」?豆瓣評分機制不足和漏洞
即使如豆瓣公告所說,此次《流浪地球》評分事件並非大規模的水軍事件,但從結果來看,也對豆瓣評分的公信力產生了很難逆轉的公眾印象。
此次事件的導火索之一就是《流浪地球》不正常的一星比例,目前《流浪地球》的一星率為2.3%,稍加對比就可以發現遠超同為8分左右的電影:《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8.3分,一星率0.8%;科幻片《降臨》7.7分,一星率0.8%;《大黃蜂》7.1分,一星率1%;即使是同檔期評分僅為7.0的《飛馳人生》,一星率也比《流浪地球》略低。顯然從事實來看,《流浪地球》大量的一顆星很難說是出於對電影內容的公允評價。
豆瓣評分堪稱國內電影市場發展過程中屹立不動的一方諸侯。得益於豆瓣對自身風格調性的多年堅持,並未過度商業化,這種堅持使得其電影評論社區形成了先發優勢,多年累積形成的用戶習慣與電影評價輿論話語權,在中國網際網路的潮流變化中一直佔據著電影評分體系的重要地位。
但圍繞在豆瓣評分種種不足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這一方面是各方電影營銷勢力在平臺上搶奪口碑的惡果,一方面也因為豆瓣評分的制度形式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
【鋒芒智庫】認為問題主要有三個大方面——其一是豆瓣評分本身在不同受眾規模、題材類型下的得分差異,導致部分豆瓣評分參考價值不足;二是五星打分制度下的水軍問題加上情緒化極端打分,導致評分失實;三是產品更新不及時,此前評分修改不影響點讚數顯然就是一大漏洞。即使不計入總分,高贊一星回答造成的負面效應也是巨大的,顯然不能忽視。
不同題材下的評分差異巨大,無法進行對比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了。在豆瓣,紀錄片領域9分以上不過是基本操作,9.9分的歐美紀錄片更是令人驚嘆。這些作品雖好,但顯然不能說明它超越了其他低於9.9分的影視作品。同理,在日本動漫、美劇等領域也存在同樣不公平的情況,而在恐怖片、科幻片領域評分又普遍低的可憐。電影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在劇集、綜藝領域豆瓣評分體系之混亂了。
在豆瓣既有的打分機制下,這些問題很難避免,是用戶與社區氛圍、平臺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些不足在網際網路流量產業尚未成熟的遠古時期並不會產生嚴重影響。但現如今到了2019年,在線票務、在線宣發已經成為絕對主流,用戶獨立審美水平上升的情況下,豆瓣評分的公信力就漸漸無法匹配其高知名度了,反而呈現出了一種「老態」。
多平臺崛起豆瓣評分如何再定義自己的價值?
擺在豆瓣面前的問題是,如何精準定義新網絡環境下豆瓣評分的價值和定位。不同於十年前豆瓣評分一家獨大的市場環境,如今隨著貓眼、淘票票等票務平臺崛起,知乎等新興社區的成熟擴張,豆瓣無論在用戶量級、專業度、對從業者和普通觀眾的實用程度幾個方面來說都已經逐漸失去優勢。
【鋒芒智庫】在2019開年發布的「電影前瞻」一文中就提到了電影評分體系的變化趨勢:「2018年排在國產電影票房前列的《唐人街探案2》《西虹市首富》豆瓣均在6分級別,貓眼評分卻在9分以上,票務平臺的評分將越來越精準地體現票房走勢,這種趨勢在2019年很可能會更加明顯。對從業者、普通觀眾群體兩者而言,貓眼、淘票票的院線電影評分參考意義將會超過豆瓣評分,豆瓣評分則將回歸垂直用戶群體。」
貓眼、淘票票評分已成為觀影參考重要指標。票務平臺與購票行為高度掛鈎,貓眼、淘票票評分已經代表了最廣泛院線群體的觀影需求。
而知乎在用戶規模飛速擴大後也建立了自身評分體系,用類似於爛番茄的百分比「知友推薦度」加上貓眼評分雙重展示,再輔以社區問答討論,電影人「親自答」等方式最大程度保證評分的參考價值。這些產品的評分體系從邏輯上就與豆瓣有所區別,更加考慮實用性。
國外爛番茄之所以採取「影評人推薦度+觀眾三星以上比例」的方式呈現電影評分,其實也是考慮到參考價值和實用性。影評人打分的新鮮度代表了專業意見,觀眾三星以上比例則代表了觀眾滿意度同時過濾了極端差評。
「老對手」時光網尚在,「新霸主」貓眼、淘票票、知乎的評分體系也已經搭建成熟,豆瓣卻似乎還是那個豆瓣。這種「不變」或者說「堅持」造就了豆瓣的獨特文化,但不得不說在市場環境變化、越來越多重視實用性參考價值的評分出現後,豆瓣評分已經很難坐穩以往的地位了。
電影評分永遠是「大多數」的勝利
一個評分體系不可能孤立於產品之外。2015年豆瓣CEO阿北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一文裡回答了豆瓣的主旨:「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
簡單說就是代表大眾評分,淡化KOL影響。但在2019年的現在時,實際情況顯然有了變化——從「大眾」角度來看,豆瓣顯然已經無法與貓眼、淘票票相比。從人數上已經拉開差距《流浪地球》豆瓣打分人數為70萬左右,貓眼電影則有119萬,淘票票有232萬人參與評分,更不必說購票平臺評分的參考價值優勢了。從移動App指數看,豆瓣電影位居電影類第六,尚不及時光網;但若以整個豆瓣社區App來比較,顯然也與知乎等新興社區不在一個量級。
在《流浪地球》事件過後,令豆瓣未曾預料的可能是,豆瓣評分不知何時積累起了大量的反對情緒,在這一孤立事件中被急速放大。「豆嬤嬤」在2月12日對《流浪地球》討論區部分用戶進行了封禁。公告中說,「原則一直沒變——中立地還原觀影大眾的平均看法。」
顯然豆瓣也為這次的惡性事件為難,可能也有些力不從心?
豆瓣作為產品的本質或許從沒變過,變化的是市場規模和用戶的整體審美。任何評分都實現不了絕對「客觀」,但如果豆瓣仍然不強化公信力維護,不盡力去保護多年積累下來的評價話語權的話,被其他評分平臺取代其地位,已經是進行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