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有網友曬出截圖稱,在豆瓣上,有人發布了對電影《流浪地球》的好評,而且影評獲得高贊,但在集贊後,評論者又將好評改為差評。還有影評人表示,收到了「將好評改差評可以給錢」的私信。一時間,引發網友對豆瓣評分機制的質疑。甚至還有人質疑,將好評改為差評的是不是被收買了。
隨後有不少《流浪地球》的粉絲,因質疑評分機制、對部分評分評論不滿,湧入應用商店給豆瓣打出「一星」,致使豆瓣在部分應用商店的評分下跌。
2月12日,豆瓣回應表示,評分大幅修改屬於非正常評分,不會計入總分。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豆瓣也在緊急優化產品功能,修改評分後,修改前的「有用」(點讚)數據將被清零。
2月12日下午,豆瓣電影再次回應表示,經查,並不存在傳言中「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的情況。
豆瓣電影工程師統計了目前《流浪地球》的前500個熱評(高贊評論),僅有4位用戶有過跨分數(非相鄰分數)修改評分的行為:2人由三星修改為一星;1人由一星修改為三星;1人由二星修改為五星。另有一位用戶將《流浪地球》的四星打分改成一星,後來該用戶刪除了評分。
一部電影的質量,是在多重坐標軸上確定的。這包括平臺評分,也包括輿論評價、票房成績。對於《流浪地球》來說,主觀認知是一種評價,客觀票房也是一種評價,其逆襲的票房、媒體的高度讚揚,也是對其的認可。其價值成色,遠不是一個評分所能完全定義的,本可不必太過在意。
再者說,市面上的評分平臺不只一個,電影的評價體系並不唯一,如果對豆瓣評分有所質疑,大可抬腳而去、另尋去處。但是,大量網民糾結起豆瓣的評分,有電影粉絲對評分不滿從而「憤起反抗」,這也恰恰說明這一平臺評分的分量,其參考意義難以被忽視,哪怕是不滿它的人。
從常識來說,「打一星」是一種權利,無論是針對《流浪地球》還是豆瓣平臺。從一些新聞截圖可以看出,一星評價千奇百怪、無所不有。但哪怕非常主觀、脫離藝術範疇、脫離用戶體驗的評價,對於進入市場的產品來說,都在容許範圍之內。
因為電影也好、app也好,只要進入大眾市場,就不會只固定在某個圈層之內。事實上,它嵌入了整體的社會語境,接受尺度異常廣泛的解讀,這可以是來自專業視角的,可以是來自本能反應的,也可以是兩極分化嚴重的。所謂「書一旦被寫出來,就不再需要它們的作者」,評價本身就是不可控的。
因此電影或產品,都無法要求評價者的專業門檻、知識水準、心態情緒。評價者更無從要求他人與自己抱持同樣評價,哪怕是要求他人「認真一點」「看(用)後再評」,主觀評價大多數情況就是一個「看不慣又無可奈何」的事。
當然,主觀評論不等同於水軍評論。水軍是需要平臺嚴加防範的。水軍能擾亂一部作品的評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場混亂,但「搞垮」電影或產業之前,必然先「搞垮」平臺本身,市面上不少公信力缺失的評分平臺,就是前車之鑑。
當然,水軍也不是一個可以亂扣的帽子,與自己心意不合的評論,從常識來說,這是正常的,能否定義水軍,需要細緻的甄別。
其實,對於與自己大相逕庭的評論,自己認為情緒化、淺層次的評論,大可不必太過較真。從過往看,作品、產品的好壞與存續,顯然是通過時間淘洗、口碑沉澱出來的,動動滑鼠、拍拍鍵盤,就能埋沒一個好東西?少見。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應當有信心,對於社會理性,也該有信心。
「一星大戰」確實不夠理性,充斥著情緒化表達,製造了一地雞毛。但情緒化表達的渠道,與理性表達的渠道,卻也是同一個。情緒固然讓人反感,但也不能持久,退去之後,自會有理性認知補上。
放心!
內容來源:光明網評論員
圖片來源:豆瓣網
本期編輯:孫岱 常瑩 吳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