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預想的一樣,《流浪地球》大火特火。
在春節檔電影中,它不僅在豆瓣貓眼等平臺上口碑第一,而且票房也飆升至33億(截止2月15日晚),有望成為僅次於《戰狼2》之後的中國影史票房亞軍。
觀眾看得開心,片方賺得開心,這似乎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然而,總有人不開心,甚至還掀起了一場「網絡戰爭」。
01
《流浪地球》是「太空戰狼」?
故事要從幾個月前,《流浪地球》的一支映前貼片預告講起。
預告中,一位俄羅斯太空人,向吳京飾演的中國太空人炫耀:「空間站可是俄羅斯人發明的,全世界的空間站都是我們造的。」
吳京輕蔑地回答:「我同意。」
接著是一個特寫鏡頭,艙門上寫著Made in China.
這個橋段的意味不言自明。
你甚至可以想像,當吳京嘴上說「我同意」時,心理活動可以無縫銜接到《戰狼2》中的「那他媽是以前!」
有人在看了這支預告片後,便猜測這部片子質量不行,只能靠煽動民族情緒博關注。
在電影還沒上映的情況下,這位網友在豆瓣上為《流浪地球》打了一星評分。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部電影不僅質量上乘;
而且價值觀並不「戰狼」——
在正片中,上述橋段的臺詞、鏡頭、以及表達的意思都和預告片不同。
其實,那位俄羅斯太空人和吳京飾演的中國太空人之間,沒有對立關係。那段對話只是朋友間的打趣,後面還有吳京說「去貝加爾湖上釣鮭魚」,俄羅斯人說「去重慶吃火鍋」等非常友好的對話。
不只這一處,其實《流浪地球》整部電影在有關國家、民族方面的處理,都顯得理性克制。
「撞針」那一段體現的尤為明顯,主角一行人在來自日本韓國英國俄羅斯等多國救援隊的幫助下一起完成了任務,這種國際合作和唯我獨尊的沙文主義相去甚遠。
對此,美國紐約時報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與2部英雄痛打西方惡棍的《戰狼》不同,《流浪地球》並不帶有沙文主義色彩,儘管該片中有《戰狼》系列的主角吳京出演。
因為誤判,後來那位網友的一星評論已經自行刪除。
但《流浪地球》的一星五星之爭才剛剛開始。
02
「打個一星平衡下」
如前面提到的,《流浪地球》上映當天,豆瓣開分8.4。
幾小時後,又小幅上漲至8.5。
這是什麼概念呢?
在豆瓣上,它已經超過96%的科幻片,躋身於《阿凡達》《ET外星人》《黑客帝國2》的位置,比《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終結者》等經典影片還要高一些。
這其實不難理解,作為「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被賦予了很多電影之外的意義。
比起對電影本身的討論,五星好評更多的是出於對電影主創探索精神的肯定,以及對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鼓勵。
在這種「國產濾鏡」下,有人不惜以任何誇張的言辭誇讚《流浪地球》。
還有一些聲音,幾乎已經和電影無關了,而是轉移到國家榮譽和民族情緒上來。
部分媒體關於《流浪地球》的文章標題
而另一部分人,既不認同寬容對待國產片的做法,也不喜歡那種捆綁國家的說辭。
他們為了所謂的分數公正,選擇了「打一星平衡一下」。
其中包括一位叫做@掉線的網友,因為看不慣某些「五星黨」的言論,把原本的四星好評改成了一星差評。
這個一星給的不是電影,只是對某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的態度。
這本是這位網友的個人行為。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這一舉動,成為了「一星黨」「五星黨」之間的戰爭導火索,引發了一系列瘋狂的、荒誕的網絡奇觀。
03
「打一星的絕對是收錢黑」
關於電影,豆瓣也許是主陣地。
但關於「國產」、「中國」的話題,輿論場核心則繞不開B站。
2015年國產動畫《大聖歸來》的自來水現象,2016年的Facebook表情包出徵事件,B站用戶都衝在最前面。
而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的《流浪地球》,當然也會受到B站用戶的高度關注。
只不過他們關注這部電影的方式,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在B站上搜索「流浪地球」,排名靠前的視頻不少都和「國家」相關,標題也都非常煽動情緒:
《流浪地球》獲外國網友一致好評!
《流浪地球》引發日本網友瘋狂吐槽!
關於電影本身的正經影評呢?
沒看到。
似乎也不需要,五星力挺就完事兒了。
與此同時,豆瓣上大量「一星黨」的存在,在B站上觸犯了眾怒。
一位up主整理了豆瓣上的一星評論做成視頻,獲得了近60萬播放,引發1.7萬條評論。
隨後,一些五星黨湧入豆瓣。
部分打低分的用戶,收到了騷擾謾罵的私信。
在對豆瓣一星評論的聲討中,有人發現了一個更「不得了」的現象:
有一條獲得了2萬多贊的一星評論,是從四星改過來的!他改評分的動機是什麼?是收錢了吧?
接著,收錢黑的「證據」出現了——
有人爆料稱,有相關利益方花錢收買那些打了四星五星的高贊評論,改成一星的用戶會獲得一筆報酬。
隨後,不少豆瓣用戶收到了疑似為「釣魚執法」的私信,「差評費」從1000-10000元不等。
為了搜集「證據」,他們還真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根據豆瓣發布的社區公告,上面兩位確實是惡作劇。
但不管怎樣,豆瓣用戶收錢黑《流浪地球》的消息已經在網絡上傳開,豆瓣又又又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2月12日,那位四星改一星的豆瓣用戶再次澄清傳言不實。
兩天內,我親眼見證事情從「豆瓣某人四星改一星」→「豆瓣許多四星五星改一星」→「豆瓣影評人收錢改分」。現在整個豆瓣背的罵名,其實從頭到尾就我一個人做了而已,被各種沒有根據的截圖推測一步步引導成這樣,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豆瓣也發聲明表示:
經查,目前《流浪地球》的評論中,並不存在傳言中「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的情況。
雖然五星黨拿不出關於收錢黑的證據,但他們心中的憤怒還沒有發洩。
一場圍剿豆瓣的戰爭已經打響了。
04
「殺死那個漢奸APP豆瓣!」
前文中的「收錢黑」烏龍事件,起源於對打一星者的動機的惡意揣測。
而除了「收錢」,還有另一頂常見的帽子——
「漢奸」。
這種說法一直很有市場。
在微博的熱門評論裡,
在知乎的高贊回答裡,
你都能看到類似的言論。
這種扣帽子的言論激發了更多人的反感,他們選擇給電影打一星來表達對這類人的厭惡。
一星和五星,早已和電影無關,而是雙方表明態度的工具。
經過雙方幾天的交戰,《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跌至7.9分。
豆瓣更是被部分五星黨稱作「漢奸APP」。
一時間,在蘋果AppStore以及安卓各大應用市場上,湧入了一大批針對豆瓣APP的一星差評。
在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的應用市場上,豆瓣APP評分都被刷至1-2分。
但在蘋果AppStore上,由於評分總人數高達46萬人,上萬條一星差評也只能把豆瓣APP的評分從4.8拉低到4.5。
相反,由於短時間內被大量下載,使得豆瓣這個原本小眾的APP排名一路上升,進入了社交軟體排行榜前15名。
此時的豆瓣CEO阿北一定哭笑不得:
人在家中坐,黑鍋、餡餅同時從天上來。
現實比電影還要離奇,還要魔幻。
05
「《星際穿越》,一星垃圾!」
戰鬥還沒結束,「球粉」又開闢了新戰場。
他們開始給《星際穿越》《2001太空漫遊》《火星救援》等美國科幻片一星差評。
再然後,「球粉」打一星的對象,不再局限於美國科幻片,
而是任何國家任何類型的高分電影。
瘋狂程度,令人大開眼界。
甚至分不清這是「腦殘粉」還是「反串黑」。
圍繞《流浪地球》的輿論紛爭還在繼續,不知道接下來還會出現怎樣荒誕的景象。
但我可以確信的是,這場口水戰中,沒有贏家:
豆瓣陷入了史上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而《流浪地球》也因五星黨的不理智言行蒙羞。
06
電影評分,何去何從?
此次輿論大戰的本質,是兩個不同用戶群體觀影趣味和價值觀念的衝突。
也是中國電影市場迅猛發展下,必然發生的非孤立事件。
在豆瓣網成立的2005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還比較小,全年票房僅20億。電影,是少數文藝青年的標榜個人趣味的選擇。
而如今,中國全年票房已突破600億,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電影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4年來,《霸王別姬》積累了97萬人評價,《活著》積累了38萬人評價,《一一》積累了19萬人評價;而《我不是藥神》積累100萬人評價,只用了幾個月,《流浪地球》積累81萬人評價,只用了10天。
電影大眾化,帶來的是不同觀眾群體之間觀影趣味的割裂。
這在另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在豆瓣上,該片的評分是6.9分,屬於「準佳片」;
而在貓眼上,該片的評分低至2.6分,堪稱「史詩級爛片」。
也許是缺乏導火索,如此強烈的評價對立,並未引發觀眾之間的口水戰。
但它清晰地反映出,不同觀眾群體間的觀影趣味差異,究竟有多大。
幾年前,貓眼曾推出專業評分功能——
在觀眾評分旁邊,同時顯示由數十位電影學者、影評人打出的「專業評分」,供不同觀眾群體參考。
但由於專業評分往往和觀眾評分差異較大,而被不少觀眾和媒體大肆批評,沒過多久,該功能就被迫下線,至今未能恢復。
類似的情形國外也很常見——
在美國爛番茄網上,《毒液》的媒體評價和就廣大觀眾分道揚鑣。
影評人的差評,雖然也曾引發觀眾的不滿,但並未升級成大規模的罵戰,也沒有影響該網站功能的正常運營。
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幾乎是無法調和的。
而讓人類保持理性,也幾乎是無法達成的奢求。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
雖然一星黨和五星黨打得不可開交,但依然不影響《流浪地球》是今年目前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電影,更不影響它的票房一路飆升。
這大概是一種混亂中的秩序。
也證明了雙方的爭吵,是沒有意義的。
那麼一星和五星又是圖什麼呢?
無非是個人情緒的發洩罷了。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的非理智行為,但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
讓電影評論回歸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