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2019年春節「刷屏」的《流浪地球》,無意間提供了一塊難得的試金石,圍繞《流浪地球》的評論,從一個側面,生動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對自己,對中國,對未來的認知,成為了誰能夠與中國崛起共同前行的試金石。
綜合觀察者網
「春節檔」電影票房之爭戰況激烈,截止目前為止,《流浪地球》票房接近20億,而貓眼給出最終票房預測為53.34億。
目前豆瓣網友就《流浪地球》給出的評分為8.0分,較之前的8.2分有所下滑。而IMDB目前給出8.0分,比之前高出0.1分。(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世界權威電影網站)
截至2月8日15點17分,豆瓣評分
截至2月8日15點17分,IMDB評分
為什麼IMDB評分上漲,而國內的豆瓣網評分卻變低了呢?有網友翻了翻豆瓣上,給《流浪地球》打一星的評論,就電影本身就事論事的幾乎沒有,居然大部分都在扯愛國和吳京。
從敘事的角度,《流浪地球》其實討論了三個有趣的問題:第一,非西方主體能否實質性的參與全球宏大敘事的主線,並作出無法被否認的貢獻,簡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為主體之一;第二,歐美國家事實上長期壟斷的敘事結構和話語體系,能否被後來者在主動學習借鑑的基礎上進行超越;第三,中國是否可以在想像空間裡領先一步,作出一些超越自身當前實力的「豐功偉績」,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在以「豆瓣」為代表的社區,一批疑似具有某種應激創傷障礙的群體,以近似集體無意識的方式,自覺或者不自覺的站在西方教科書的立場上,以近似原教旨主義的虔誠和狂熱,做出了明確的回答:不允許、不可以、不要想;現實中不能做,電影中不能拍,科幻裡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應該想」,就是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流浪地球》原著中最經典的場景,是叛亂的終局:在經歷了漫長且反覆持續的遷移後,因為預言中的「氦閃」(也就是太陽的消亡)沒有發生,於是有人認為,被欺騙了;大規模的叛亂發生了,最終仍然掌握著同歸於盡能力的聯合政府剩餘力量,5000人,選擇了投降;叛軍為了「懲罰」他們,選擇取走了他們太空服的能源電池,5000人被緩慢的凍死在地表;然後,就在他們死後,就在叛軍還在慶賀勝利的時候,「氦閃」如之前計算那樣的發生了,如果地球還停留在原地,那麼,將被一億度的高溫瞬間蒸發;拯救地球免於滅亡的人,則靜靜的變成了冰雕,站在平原上。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當程度上嚴格的扮演著原著中叛軍的角色,儘管可能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
正如名為@三F騎士宅幽霜 的網友所總結的,在當下的中國,「跪拜」還是「消化吸收借鑑追趕」,已經梯次出現了兩分,而對《流浪地球》的批判,正是「跪拜」這一群體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更多的是因為這些「跪拜者」,或者,「買辦」/「代理」,原先憑藉著對舶來知識和價值的本土壟斷,獲得了某種相當不對稱的收益,這種收益註定要伴隨著「追趕」的成功而消失;這才是他們遠比華盛頓更積極的批判本土追趕派的真實的小心思。
這種小心思,是支撐「跳船」和「帶路」盛行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凡存了這種小心思的,以及在不同時期採取了「跳船」行動的,那中國自身發展所帶來的收益與榮耀,無論是實際的還是心理的,也就妥妥的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流浪地球》在心理上成為了當下中國的一塊「試金石」,讓更多的願意為家園的安全、繁榮和發展的人留在這艘船上,讓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思想並形成共識,這是賀歲票房之外的特殊收益,也是對未來中國最好的獻禮之一。